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及其战略意义

2013-08-15王明亚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济带经济发展

王明亚

(天水市行政学院,甘肃 天水 741018)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这是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这一具有战略构想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学界的积极响应,甘肃省在10月10日至11日,在兰州举行丝绸之路文化峰会。来自国内外的14位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云集金城,发表演讲,从不同视角纵论丝绸之路文化。同时间内,陕西省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研讨会。在丝绸之路所经的两大省份同时召开学术研讨,绝不是偶然的,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的研究必将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展开。从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到重整丝绸之路,等等的相关提法都已经成为历史,也是对相关提法的终结。以后的研究必须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思维向度上来考量,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作为我国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四大板块,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各省如何定位,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向西开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将成为今后理论研究的热点。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支持

(一)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振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线路上看是途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通过沿线各国的合作和规划,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地区成为连接亚欧经济带发展的一块“凹陷”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头是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在这条凹陷带里,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不仅人均GDP相差悬殊,而且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欧亚大陆的平均水平。

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中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运输效率低下,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亚各国充分利用丰富经济资源谋求发展的道路,而且还给外部世界同中亚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经中国和中亚各国及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努力,中国—中亚段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初步成为连接中亚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走廊。

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获得,只是提供了经济发展潜在动力。简单的交通走廊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沿线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会极其有限,如果过度依赖于它发展外向型经济,可能在区域上和产业上形成外部依赖型的“发展飞地”,导致区域和产业的畸形发展。因此这一地区要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必须连接两大经济圈,在交通发展的基础上,依据资源优势,开展能源动力、矿产、电讯、机器、电子、纺织等优势产业的全方位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从能源、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合作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全长28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自2006年正式开通以来,已成为中国同里海相连的能源大动脉,哈萨克斯坦已经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5000多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量为300—400亿立方米,自2009年底到2013年,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10年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

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的共识。上合组织在其中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能源、通信、农业四大领域的经济合作。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上合组织正着手建立开发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平台,这将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增加动力,为未来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持久动力。

(三)西部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新区建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政策保障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随着内陆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为了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1.2009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为加快新疆发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六个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喀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并赋予国家计划单列权限,享受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贸等特殊扶持政策,依托沿海内地及乌昌地区、天山北坡、天山南麓经济带先进生产力要素,辐射全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广泛集聚优势,加快超常规发展,把喀什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基地,进口能源和稀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走出去开发能源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欧亚大陆桥”。

3.2012年8月28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花落兰州新区。《总体规划》确定了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即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总体目标是兰州新区要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规划范围为兰州新区全域,兰州新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规划研究、产业布局和城乡统筹。在《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在五个方面给予兰州新区政策扶持,其中的两个“先行先试”具有相当的量级:国家将允许和支持兰州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允许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这三个新区的建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提供了政策支持,提高了对外开放度,各新区的建立在区域发展,带动全省,相互呼应,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上将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长久动力支持。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总是在充分的理论依据确定之后,经过事实证明其可行性,才做出判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同样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的理论思维和模式,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基础上产生的。

从建国以来西部经济的发展看,即使在计划经济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按照生产力发展布局,在空间上,是依据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依据陇海—兰新线,以此为轴展开沿线城市的发展和辐射,是典型的点轴模式布局。这种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之处是将广大的西部地区,以铁路线为纽带,以沿线地区的资源为依托,以沿线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区域发展中心,将整个西北地区的狭长地带联系起来。从发展的结果看,在整个计划经济阶段,国家在发展战略上,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在生产力布局上实行沿海和内地大体相当的均衡布局,所以,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以铁路线为支点大中小城市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规模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为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在区际分工中,依据地区比较优势,确定产业分工,赢得地区之间的战略合作,做好了准备。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思路是,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战略实行倾斜东南,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先富带动后富,让东部和中部先富起来的省份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实行省际之间的“内部帮扶”,从政策上也确定了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和内地省份的帮扶对象。但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表明,东南沿海和内地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依然是国内发展新的不平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在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几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确实令人振奋,但在具体的项目实施方面依然短缺,其效果并不尽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困扰中国现代化全局最大的短板之一。因此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新的理性思维来确立发展阶段的理论,是解决西部发展的现实要求。

梯度推进和“西进”战略的融合。在东部地区致富,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后,中部地区的崛起和振兴紧随其后,成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这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业顺利实行梯度推进战略的成功举措。在中部地区经济振兴的基础上,实行西进战略,同样是对产业的的调整,按照经济规律,向中西部转移过剩产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发挥潜力,补充东部地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也是进一步构筑中国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国际支柱,完善沿海开放与向西开放,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重大发展的宝贵经验表明,正确理论的指导和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更大的改革和战略举措应对开放,才能解决大范围内,区际之间的改革发展问题。近些年来,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注重发挥局域优势,体现特色,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解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也出现了单靠一省一市之力无法克服的瓶颈和困难,亟需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谋划和支持。所以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对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经济理论和发展理论的深度融合。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的意义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将影响全球经济的版图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板块,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连接中国,中亚,西亚,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开辟了划时代的意义,在海洋贸易兴起后,开始衰落,几经浮沉,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多极化。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美国,欧元区国家面临着种种经济可预见风险,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却保持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持续稳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色。目前亚洲的经济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3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出2%到3%,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亚洲地区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世界的中心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目前,亚非欧各个国家推行的战略计划都体现出加快能源,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亚欧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意愿。多元的经济交往非常活跃,合作领域从过去的人力、能源、矿产等,纵深拓宽到现在的技术、投资、金融、服务领域,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旦亚欧大陆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会形成有欧亚两个方向的国家共同来引领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新格局,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构建大合作大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全球发展的战略思维出发,着眼于大合作,创造大发展格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已经成为共识。丝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欧亚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建设丝路经济带,有助于欧亚各国把潜在的人口、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在共同建设丝路经济带的基础上,各国经济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获得稳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又会促进稳定。特别是欧亚腹地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是“三股势力”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不仅成为本地区各国的共识,也对全球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从更加广阔的范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看,丝绸之路连接了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形态。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有利于促进中国西进战略

自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中国在“西进”战略上,已提出过多个方案,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经济带还是经济走廊,初衷都是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通过复兴和打造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挺进中亚和中东,获取能源,同时采取货币互换,不用美元支付;降低美元对世界能源和贸易的支付货币地位;破除美元和美军的霸权,从而破除美国的威胁。最终真正解除对中国的威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进战略的三个方案之一,也是最新的一步。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过去30年中国快速发展与崛起是中国向东看,向东开放的结果。因为中国顺应和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衔接了从发达国家特别是从美国转移与外包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即资本与技术以及海外市场,完成了现代化崛起的原始积累过程。接下来中国发展战略将转变为向西看,向西开放,其原因也在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一路向西,势不可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传统行业向中亚各国转移,也将有助于沿途各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复苏

在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变化和调节之下,把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带”的形势和框架继续向前延伸,未来一直和欧洲连接起来,肯定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实现整体复苏的一个良好的倡议。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

(一)从国际层面看: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涉及到30亿人口,两大洲,跨度大,国家多,合作和发展的潜力巨大,需要从国际范围,国内的发展,产业支撑等多视角,多层次来确立战略目标。有了清晰可行的目标,可以为区域经济合作指引方向,其本身还可以对合作行动产生有效的激励,促使各国在构建过程中来共同遵守。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合作的首要目标是“发展”,但不能局限于此,这个首要目标还要和其他目标共同构成一个互相补充、结构完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和合作模式。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创新的,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传统不同,发展背景不同,但都需要发展,这就是要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来共同设计和创造的,在合作中不断创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先实施以“五通”为基础。丝绸之经济带发展战略在目标确定后,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造福于各国人民:

(1)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2)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3)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4)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5)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以三个层次和步骤为预期。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推进的层次和步骤上,也要逐步展开和实施,得到沿线国家配合,最终才能形成欧亚大市场。第一层次是我国将通过西进战略,也就是通过扑救陆地上的新丝绸之路,打通亚欧合作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从交通和通讯率先开道的。第二个层次是能源资源的运输,紧接着是贸易商务的联系。第三个层次是实现欧亚自贸区,欧亚大市场的产生。

(二)从国内层面看: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首要目标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扩大整个西北地区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增加供给能力,支持各国的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促进投资增长;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过境运输服务国际竞争能力。从总体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实现西部地区开发战略。一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带、金三角、增长极等等经济理论和设计都是为了加强区域产业开发,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深化和扩大西部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提升和民生的大幅度改善;有利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根据沿经济带的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先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兰州、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等地的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矿山及冶金工程设备、真空设备和风电设备等。在农业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化。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多样,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便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也是增强丝绸之路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发展棉花、西红柿、马铃薯、啤酒花和酿造葡萄酒等优势产业,以及草原畜牧业等;再根据农产品的资源特色,建设一批技术集约、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扩大蔬菜产业、水果产业、制种业以及中药材、啤酒大麦、小杂粮、百合、油橄榄的种植等。在能源及重化工业方面:丝绸之路及其所经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这些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我国的能源供应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业方面: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为特色的旅游业是建设经济带、扩大各国和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措施,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富民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着力发展跨省区的旅游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旅游资源空间比较分散的弱点。构建大格局,发展大旅游,形成大思路,实现贯通于整个丝绸之路的旅游经济带。在商贸物流业: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是西北重要的商贸中心,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发展现代物流与商业连锁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

(3)按照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形成丝绸之路城市带。西部地区广大,城市分布比较稀疏,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省际之间的距离很长,城市群的分布和建设有别于我国东部人口密集的地区。应以中心城市的发展、经济带的发展来谋划和布局。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和能源运输线为轴线,以沿线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等中心城市和诸多的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来形成产业集聚,加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逐步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形成带状城市群。

(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周围广大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直接的影响,沙漠治理,水资源,草原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西部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新疆甘肃青海是国家十二五时期要建设和保护的五个重点生态区的三大保护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在建设中更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1]张文尝,金凤君.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81.

[2]汤 敏.成长三角区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太平洋学报,1995,(2).

[3]赵儒玉.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便利化[J].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06,(6).

猜你喜欢

经济带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