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红剧偶像化

2013-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影视剧题材战争

刘 玮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红剧,应当是众多题材主旋律剧中的一种,主要包括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电视剧。曾几何时,我们在红剧中见到的主要都是特型演员,而最近几年,红剧却在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

一、红剧现状分析

第一,近年来,特型演员在主旋律影视剧中出现频率明显降低,特别是表现领袖青年时代的作品,选角更趋于明星化和年轻化。尤其是2009年播出的《建国大业》让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明星集体出演的名人效应。到了《建党伟业》,领袖人物都清一色由当红偶像明星出演,连该片导演都称“这是一部为年轻人打造的电影”。

第二,剧中情节发展逐渐取代大场面战争。以《大决战》系列为代表的电影,主要侧重展现逼真的战争情景。而近年的红剧则开始慢慢转向人物个性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揣摩。

第三,红剧开始由高高在上的领袖描写转向更加生活化,打造“红色青春偶像剧”。这一点从《辛亥革命》中的黄兴与徐宗汉、《秋之白华》中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可见一斑。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发展,这些变化是主旋律青春偶像版的出现,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在战争年代,人们也会遵从内心,主旋律影片正朝着偶像化、市场化、娱乐化的道路狂奔。

二、红剧偶像化观点碰撞

面对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人们自然见仁见智,总体来说,叫好声当中依然有着冷静的审慎观点。

很多观众认为红剧当中加入时尚、青春的元素能够更加吸引人。

第一,史诗剧也能通俗,伟人也是普通人。任何人都是从青年时代成长起来的,伟人亦不例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能拉近观众与战争年代的距离感,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人,距离战争年代太过久远,红剧中年轻偶像的表演能够给他们一种亲切感。毕竟电视观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考虑到年轻人的认知特点,如果不用新的方式吸引他们,那么剧集可能就会受到排斥。

第二,通过小人物透视大历史。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而且伴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现在各种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跟以前的老电影相比,现在的红剧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接近普通人,生动、形象、接地气;在剧情的走向方面,更加扣人心弦,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跨度。这种变化无疑也对青年演员的演技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如今的红剧在题材选择上已不再单纯紧抓名人故事,而是将主角对准了当时的年轻人,以吸引青年观众。这些创新的角色发挥空间更大,这些鲜活的角色诠释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一位热爱生活,却又必须英勇战斗的硬汉形象。

所以很多人指出,用明星阵容演绎红色名人,在剧情当中增加爱情、友情、亲情等感人元素,一方面可以从市场化角度考虑,增加票房号召力,吸引年轻观众;另一方面可以弱化对历史事件的争议和对意识形态的过分纠结;同时也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底蕴,还原在革命大义之下被遮蔽的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情。

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对红剧偶像化的前景表示担忧。从哲学角度来考虑,凡事过犹不及,娱乐也是如此。少了娱乐会压制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但过度泛滥又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影视作品最终被市场绑架,将不利于培养年轻观众形成正确的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的态度。而文艺批评家仲呈祥更直言这是“游戏当下,忘了历史”。与此同时,制片方也大吐苦水,称红色题材太难把握尺度。因此,如何在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题材的严肃性,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兴趣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进行平衡,已经成为一把悬在红剧制造者头顶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观众学会了用手中的遥控器和口袋中的人民币向自己喜欢的影视剧投票,为了在竞争中抢得主导地位,背负着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信仰的红色影视剧也不得不放弃曲高和寡的圣坛,和众多元素、题材的影视剧平等竞争。因此,在仍然坚持宣传主流价值观和信仰的基础上,红剧将主要关注点放在注重技巧、找准市场卖点之上,从近些年来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来看,亦可以发现这个趋势。

但是,在众多题材的影视剧抢占市场时,放低身价、融入市场并不能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中曾批评:“个别剧目因为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指出其借“红色”之名,行武侠、言情之实。

确实,红剧除了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外,还有教育、宣传、倡导等作用,把影视剧做得好,收视率高只是手段,担负起社会责任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走下圣坛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后,还需“洁身自好”,方不负“红色”之名。

三、红剧发展之未来方向

其实红剧的发展走向并不是一团迷雾,关键点在于走下圣坛之后如何定位自身。在红剧发展之时,要更加注重塑造人物性格,注重人物情感的渲染,不要过度使用和依赖名人效应。

首先,对历史人物进行塑造时,不能只让观众看演员外表、看热闹、看赏心悦目,更加不能过度娱乐化。红剧应当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量,如果脱离历史事实和生活实际,将原本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或者用在当今现实才会发生的情节来解说历史,那么只会突破革命剧的底线。

其次,艺术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所以影视剧作品当中可以有艺术加工,但要有一定的原则。在传统的战争剧中加入偶像的华丽,这样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年轻人,这种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注重偶像化而忽视了战争剧的血肉精髓,那么缺少了战争魂魄的剧集也就无法称为战争剧了。毕竟好的红剧除了向人们展现残酷的战争本身和当时环境下的各种人物外,更多的还是以此为引子引发观众的思考。所以,影视剧创作中的艺术加工,应当是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枯燥的历史加入血肉、增添色彩,这正是影视剧创作的精髓所在。

最后,市场化的影视剧,为了提高人气,选用年轻偶像不失为红剧寻求突破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如果单纯为了收视,而对历史不负责任,胡乱戏说,则会本末倒置,走向歧路。一些创新人物的选择也是如此,八年抗战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斗争史,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对于昌平已久的现代人来说远远超出了想象。所以,红剧的创作应当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不能把跟日寇的残酷搏斗简单处理为具有奇幻色彩的武侠传奇经历,否则就是对年轻人的误导。尊重历史,认真创造,将中华民族这一段勇于抵御外侮、波澜壮阔的抗争史以影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每一位导演、编剧、年轻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而言之,偶像化是手段之一,并不是红剧发展的最终方向。影视剧固然需要收视来证明人气,但决不能一味地局限于市场化中,罔顾红剧本应带给人们的思考及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才是红色影视剧的根本。

[1]刘原.站在军事题材高地上的人——记电视剧策划人李洋[J].当代电视,2010,(1).

[2]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4).

猜你喜欢

影视剧题材战争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