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
2013-08-15赵琦
赵琦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向另一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特殊时期,由此引发观念和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
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利益矛盾凸显。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说,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发展失衡,出现十大社会矛盾,包括权力集中、社会不透明、舆论一律、腐败盛行、贫富悬殊、变相世袭、道德滑坡等,这都阻碍了改革的道路。
(一)地域矛盾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南方地区发展一直较为稳定和繁荣。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出,南方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使得当地的经济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大提升。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沿海地区开放经济特区,给当地发展生产许多政策性倾斜,鼓励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而国家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政策扶持,致使经济水平比不上沿海地区,甚至有些偏远山村还在贫困线以下,那里的人为了生计而奔波。曾有国外考察团看到中国的地区差异后发出这样的声音:“中国沿海像欧洲,偏远山村则像非洲。”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环节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引发了社会矛盾。
(二)行业矛盾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各行各业的差距不大,人们专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许多人以土地、资金、技术等作为投入来获得产出。现在各行业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如农民依靠土地只能获取微薄的收入,而一些高管则拿着丰厚的报酬,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三)就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几年的搜索热词,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升素质,国家要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择优录取,社会团体、媒体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只有这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所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只有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其价值,社会才会稳定,社会才能和谐。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十字路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显现了一些矛盾。但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都是通过辩证地否定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没有矛盾是不会有进步的。党和国家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社会的公平、平等,建立和谐社会。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
处理社会矛盾,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有行政上的公平,可以有司法上的严惩,可以有政策保护的倾斜,可以有社会保障的保护。还有一种思想上的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众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必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人民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受到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享受主义盛行,追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生意义虚无化,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现拜金主义,为了金钱可以丧失尊严,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扭曲等等。针对当前现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在思想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更要明确“以什么为指导,举什么旗的”原则性问题。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检验人类社会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尺度。以人为本,就需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重视抽象的理论教育,忽视人的情感需求的情况;重视社会本位,忽视个体发展;重视制度、形式建设,忽视人的情感生活世界的教育,从而在教育中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普遍性教育,向人们统一灌输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个性培养不够,存在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影响了教育效果。
在现今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仅把人看作是理智的产物,还应该把人看作是情感的产物,重视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要准,要着眼于人群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状况,不可一刀切。社会生活越复杂,社会发展越快,越要突出人群的层次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处理社会矛盾时,如果矛盾是普遍性的,如社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一些享有特权者滥用职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范围的社会现象,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从我国到世界其他国家,权力滥用、不公平现象都是可能会出现的。我们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一种事物是共有的,这会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当然,大家可以通过合理的诉求机制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会逐步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实现程序公平,从而达到事实上的公平。
但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社会矛盾,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低收入人群,包括无业、无劳动能力以及企业失业下岗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采取一些和共性不同的方法。首先通过说服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可以申请社会保障金。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舞其生存的斗志,让他们认识到人生而平等,人生可以失意但不能失败,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再就业,相信只要走出去,外面会有一片天。
(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采用公开、显性的方式,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逐渐凸显出其局限性,必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以正面宣传为主,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目的。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进行,如讲课、开会、听报告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格影响等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的形式。这些“非正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等特点,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涉及范围广、效果好。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正面“灌输”的教育形式,带有强烈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就会让学生有种在受训导的感觉,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无讲台教育,更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受到环境的浸润、活动的熏陶。这种无形的教育能够达到入耳、入眼、入脑的教育功效,让受教育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自身的感受、观点、建议与群众的需求融为一体,让他们感受到如沐春风,从而主动敞开心扉。合理运用隐性教育能有效避免逆反情绪,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善于运用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多元化的信息冲破区域文化的壁垒,将各民族本土文化贯通起来,加快了多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的开放性,使各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又使本土文化遭遇攻击和渗透。一些思想极端的个人、极端宗教分子会发布谣言,攻击和诋毁政府。由于群众缺乏完整的信息,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很容易在偏激的语言中产生价值标准的混乱和困惑。
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要建立一些“红色网站”,即主要宣传党和政府的言论、政策,做到言论公开、透明,人民大众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的文件精神,只有消息传递时间短、正确性高,才会更大程度地避免谣言。也要构建一批积极向上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服务性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育人环境。构建一些传统文化类的网站,使人民群众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从而很自然地远离那些投机倒把分子的言论,并能说服周围的人不要去相信那些不实言论。
[1]刘万九,高云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1,(12).
[2]吴永成,焦成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内涵、特性和取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3]闵绪国,罗洪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