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富有创意的语法研究专著——《中国语法思想史》书评

2013-08-15尹喜清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王力思想史林先生

尹喜清

(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

《中国语法思想史》(语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是林玉山教授所著的一部语法学专著。林先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对中国语法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研究。这部专著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嗅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宏伟的学术抱负。

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一辈接一辈的学者就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对中国语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积极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发展,使语法学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当中也不乏一枝独秀或一家之言。《中国语法思想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突出语法“思想”的汉语语法研究史专著。因此,这部书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家之言了。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此话用在林先生身上是完全可以的。作者为了写作这部专著,看过1036本书,论文不计其数,这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作者在写成书稿后,将相关章节分别寄邢福义、陆剑明、江蓝生、沈家煊、马庆株、邵敬敏、范晓等学者审阅,这种充分尊重学者的学术思想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我们常说研究某位学者,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学术思想的精髓,因为我们只是借助于他们的作品来理解作者,有时候我们的理解可能会与事实大相径庭。而林先生这样做可以说是真正零距离地接近了学者,掌握到了他(她)真实的学术思想。林先生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真正搞学术研究的人借鉴!

这本书虽是林先生一人所著,但也可以认为是当今语法学界大师们的集体结晶。林先生不但请各位专家审阅、评论了跟他们本人相关的语法思想的内容,还请这些专家审阅了其他部分,如邢福义审阅了“汉语教学语法思想的发展”,陆剑明审阅了“汉语语法分析思想史”,江蓝生审阅了“汉语语法史思想史”,还有沈家煊、邵敬敏、范晓等都审阅了书中的内容。一部专著有这么多学术界大师的严格把关,当然是上乘之作了。

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说:“我喜欢在荒漠上垦殖学术之树。”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语法思想,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林先生却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证明,林先生的尝试是成功的。

本书共分为五章,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方面以时代为序:在前四章,作者将语法思想史分为古代萌芽期(先秦——1840年)、近代发轫期(1841——1919年)、现代发展期(1920——1949年)、当代多元化时期(1950——21世纪初)。另一方面以内容为纲:作者在第五章专门撰写语法专题思想史。分为汉语语法本位论史、汉语语法特点论史、汉语词类思想史、汉语语法化思想史、汉语语法分析思想史、汉语语法学思想史、汉语语法史思想史。本书内容博大精深,一卷在手,便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情况一览无遗。

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显著的特色:

第一,敢于创新,客观严谨。本书在绪论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语法思想史”。为了给出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作者循序渐进,谨慎推理。首先列出学术界对“语法”这一概念的看法,然后推出“语法思想”的概念,再进而推导出“中国语法思想史”的概念。这种逻辑论证的思路是科学客观的。对于一个开创性的概念,如果本书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本书的所有内容就会变得不那么严密科学了。我们认为,虽然本书对“中国语法思想史”的概念界定,在学术界也许还有不同看法,但正如学术界对“语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看法一样,这些分歧并不影响本书的科学性。对于本书的创新之处,我们认为,由于本书是一部开创之作,因此作者在书中有大量的创新之处,尤其是对“语法思想”的提法让学术界耳目一新。此不赘述。

第二,挖掘渊源,重视发展。作者紧扣“思想”二字,一方面从整个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宏观把握;另一方面又以个体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上具体讨论创造学术思想史的作为。既有共时的静态描写,也有历时的动态探讨。比如在谈到“汉语语法本位论史”时。作者依次分析了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说”、黎锦熙的“句本位说”、朱德熙的“词组本位说”、徐通锵的“字本位说”、邢福义的“小句中枢说”、马庆株的“复本位说”、王洪君的“字和短语双本位说”、徐杰的“原则本位说”等等,这些学说可谓百家争鸣。这些学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因为作者认为“语法思想指的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的认识、看法。”这些语法学家之所以提出不同的学说,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法的认识看法不同。

第三,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作为一部取材广泛,对各种学派和许多学者的语法思想做介绍的著作,很容易顾此失彼,难以把握主次。可是本书却能做到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对语法学史上重要的领军人物,比如马建忠、吕叔湘、王力、高名凯、朱德熙、张斌、胡裕树等人,作者不吝笔墨,深入探讨其语法思想的来源和表现。而对一些当今语法学界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了点面结合。此书可谓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语法思想史。

第四,评价公允,客观准确。对学者们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作者都是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比如著作中对王力、高名凯的语法思想进行研究,作者在对这两位语法学家的突出贡献作出积极肯定的同时,也毫不讳言他们两人的缺点。作者认为,王力注重语言实际描写,又注意语法规范性。作者高度评价王力“这一语法思想具有独创性,在中国语法思想史上,是一个有益的贡献。”在谈到王力语法思想的缺陷时,作者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观点,书中的批评也是很公正的。作者指出,王力自己也做了非常严格的自责:“我把词品和词类分割开来,一方面让词类去代表概念的范畴,那固然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把句中的词分成三品,那也是唯心的观点。”对高名凯的批评,一方面作者采用高氏自己的话:“我的汉语语法论还不能完全摆脱西洋语法的格局。”此外,作者也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作者对汉语实际的调查还不够,还不能突破西方语言理论的某些成说,他的语法体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坚持汉语实词不能分类和‘是’不是动词的错误观点上。因此,他的语法思想是在徘徊中前进的。”

第五,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同时,又不厚今薄古。作者把先秦至1840年定为语法思想的萌芽期。对古人在语法上的探索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高到一定的学术地位,这是非常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不因为是中国的语法学而贬低国外学者对中国语法学作出的贡献。比如作者对西洋传教士所写的汉语语法著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认为“西洋汉语语法思想对中国语法思想的产生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启迪作用”。

当然,金无足赤,作为一部“开山之作”,本书存在一些微小的瑕疵也在所难免。首先,对目前学界研究比较深入的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作者的介绍就相对具体一些,比如对胡裕树、张斌的语法思想探讨,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而对同样重要的其他语法学家,却因为当前的研究不够深入,而谈得相对简单。其次,对个别章节的安排似乎不太妥当,比如作者把江蓝生、沈家煊、马庆株、邵敬敏、范晓的语法观安排在一节里面,这样安排有何依据?如果相互之间没有某些内在联系,那么是否可以统一安排在下一节里,与邢公畹、王维贤等33位语法学者安排在同一节?

总之,正如当代著名语法学家邢福义先生所言:“到目前为止,关于汉语语法研究史的专著已有几部问世,却还没有一部像林玉山先生这样突出‘思想’二字的。我深信,玉山先生的思维指向,玉山先生所作的努力,将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开创之功,定会载入史册。”

[1]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2]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修订版.

猜你喜欢

王力思想史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保险理赔知多少
王力手迹
艺术百家:王力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为王力先生一辩
用色彩抒写生命——从靳之林先生的两幅油画谈起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