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苏泰州地区方言句式特点的英语翻译探讨
2013-08-15顾冠男武琳蕴
顾冠男,武琳蕴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科学部,江苏 泰州 225300)
1 江苏泰州简介
“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江苏泰州,别称凤城,人杰地灵,南临长江,东连南通,西接扬州,北部与盐城毗邻,位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原属扬州,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一分为二,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新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及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2013年1月,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姜堰区,目前,泰州市下辖三市三区,各县级市和各区之间尽管方言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就方言区域而言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区。泰州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由于地处南北交汇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泰州地区既有别于吴方言区,又不同于北方官话的独特方言,可以说是不南不北、亦南亦北[1]。根据《江苏省志·方言志》,泰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中的“通泰片”,又称“泰如片”[2],是“在整个江淮方言中最有特色的一支”[3],尽管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以及当前普通话的深入推广普及中,泰州地区方言受到了一定的同化,不少表达方式越来越趋同于普通话,但其方言中仍保存了大量的特定的句式表达,如果在交流表达中需将其翻译成英语,就必须关注这类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表意特征。
2 方言句式特征与翻译理解
2.1 “厄曾+V”结构
该表达方式是典型的泰州方言句式特征,应理解为“有没有”,表达中使用到“厄曾”相当于英语中一个选择疑问句,翻译时应当采用“…or not”这样的对等结构。
例1:你厄曾吃饭啊?( Have you had dinner or not? )
例2:作业厄曾做好呢?( Was the homework done or not?)
例3:小王厄曾去北京?(Does Xiaowang go to Beijing or not?)
例4:工作厄曾落实?(Has the task been implemented or not?)
例5:你昨天厄曾上学?(Did you go to school or not, yesterday?)
上述几例中看出“厄曾+V”结构等同于普通话中“有没有+V”的结构,可以任意使用于过去发生的动作中、现在进行的动作中、现在描述状态的动作中、已经发生的动作中,当然也可以修饰当前正在发生的动作,非常灵活,对于这个结构的回答不能简单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应该给出明确的指示,否则会带来交流中的误解,因而在翻译时采用英语表达中的选择问句的结构就比较恰当,仅仅翻译为一般疑问句就欠妥了,显然违背了翻译中的“信”的准则。
2.2 “V+厄子”结构
“厄曾”置于动词前表达选择,“厄子”则置于动词后表达动作的持续。
例6:你今天把衣服洗厄子。(Wash your clothes today.)
例7:吃好了就走厄子。(You can have a walk after having dinner.)
例8:你就歇厄子吧。( Have a rest!)
例9:帮我抬厄子。( Will you help me carry it?)
例10:我要好好想厄子。(I want to think carefully.)
“V+厄子”结构中“厄子”其实没有实在含义,只是方言表达中的语气助词,无法单独表达,只能依附于动词来表意。这类表达有时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中“V+一下”这样的意思,如例句10就是表达“我要好好想一下”。有时用来表达一种提议,所以翻译时采用祈使句即可,当然也有例句9这样的礼貌请求类的,相应的可以采用英语中比较委婉客气的请求别人帮忙类的句式。
2.3 “V+厄”结构
“V+厄”结构与“V+厄子”结构一字之差,表意截然不同。“V+厄”结构在泰州方言表达中通常具有“劝说”之意,表达一种建议或是命令。
例11:随意吃厄!(Help yourself!)
例12:赶紧睡厄! ( It’s time for sleep.)
例13:快点走厄! ( You’d better walk faster.)
例14:两天读厄一本书。(A book was read within two days.)
例15:我就等厄五分钟。( I have just waited for 5 minutes.)
“V+厄”结构有时是祈使句,短促有力,简洁明了,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中的“V+吧”结构,翻译时可以直接用英语中的祈使句表达,如例句11;也可以根据交流的语境,采用较为委婉的建议型的句式,如例句13。“V+厄”结构有时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是实现,翻译时没有对等固定句型,例句14,中文是无主句,翻译时便采用了被动语态。例句15翻译时使用了完成时来表达“等”这个动作的持续进行到完成。
2.4 “V+V”结构
动词叠加结构在泰州地区日常交际表达中普遍使用,大量存在。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表意稍有区别,翻译时需要依据交谈的上下文进行推测,采用不同的英语表达方式。
例16:我们看看其他的样式吧。( Let’s look at other styles.)
例17:你就说说你的想法吧。( Please talk about your ideas.)
例18:我今天想读读书。( I want to read some books today.)
例19: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Apples can be eaten when cleaned.)
上述四个动词重叠结构翻译时的逻辑理解有所不同,例句16中“看看”很显然表达出建议,英语翻译时相对应的可以采用“Let’s”表达出来。例句17中“说说”是一种口头语表达的祈使,自然也就运用祈使句式翻译了。例句18、19的“读读”和“洗洗”就没有体现出上述两种含义,只是简单重复,不表达强调,也无实在语义所指,翻译成英语时只需用英语中对应的动词表达方式即可。
2.5 “VV+大大”结构
此结构和“V+V”结构没有关联,不是引申,也是泰州地区方言表述中的一个独特结构,主要来表述动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持续进行。
例20:玩玩大大的,一天都没了。( A day has passed while we are playing.)
例21:看看大大还蛮有意思。( If you read it,you may find it interesting.)
例22:做做大大对身体好。(Working is good to your body.)
例23:说说大大解解闷。(Talking can make you relaxed.)
可以看出“VV+大大”结构中的动词通常都是延续性动词,表示存在、非延续性动词无法使用这个结构,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体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语意目的,灵活处理,英语中没有相对固定的句式翻译泰州方言中的这一特定表达,尽管这种结构表达动作的延续,但通过例句21、22、23可以看出翻译时并没有采用进行时来表达。
2.6 “V+的”结构
这个结构后接续数量词在泰州方言中表达即将发生,表将来。
例24:吃的两三次再说。(Eat it for two or three times first.)
例25:多看的几次就明的了。(You may understand it after looking at for several times.)
例26:走的一段路才有车子。(There are buses after we walk a while.)
例27:隔的三五天就熟悉了。 (You will b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in several days.)
上述四个例子都符合“V+的+量词”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之后的动词表达的是一种结果,而且是即将产生的结果,翻译成英语时通常使用将来时,但是并不绝对,也可使用一般现在时(如例句26)、情态动词(如例句25)代替,甚至可以采用忽略翻译中将后一个动词直接跳过(如例句24),但是并不影响交际过程中的理解。
2.7 “V+头”结构
这个结构中“头”虽然附着于动词,但是是实义词,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表达“…价值”或“值得…”的意思。
例28:这本书很有看头。(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例29:那个菜没有吃头。(This dish is not worth eating.)
“V+头”结构在泰州方言中比比皆是,表意都是一样的,所以翻译时只需要表达出“值得”或是“有价值”即可。
2.8 “等V+等V”结构
这个结构也是较为典型的泰州方言表达,重叠结构表达动作正在进行。
例30:等做等做就睡着了。(He falls sleep when working.)
例31:等说等说就跑题了。(They went off the point when discussing.)
从例句中看出,“等V+等V”结构类似于普通话中“V着+V着”,例句30中表示“做着做着”,例句31中表示“说着说着”,但是显然语气上还是有差别的,普通话中说话者使用“V着+V着”表达时没有消极或是积极的语义,仅仅是客观描述。但在泰州方言中,“等V+等V”结构在表达动作进行时,通常包含具有消极或是负面意义的结果,泰州人在使用时用来表达自己不如意的心情,这样的语气在翻译成英语时几乎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只能采用进行时字面直译。
3 结语
江苏泰州地区方言在句式表达中动词具有较强的附着性[4],动词之后不同的连着虚词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即使同样的句型结构在语义表达中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别。而翻译过程本身是语言再次创作加工的过程,是一门艺术,一门带着枷锁镣铐的艺术,翻译过程中对于译者而言,一方面依赖于对于泰州方言的熟悉,依赖于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语境,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译者对于英语的驾驭能力,总而言之,具体情况,灵活翻译,不存在固定的对等的句型结构。翻译的再次加工与创造,必须在忠实于原先的表达基础上,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模式。
[1]黄明锋,朱桂芹.海陵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历史形成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9-112.
[2]江苏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亚军.泰如片江淮方言中的“V+L”和“V+在 +L”结构[J].语言科学,2003,(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