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013-08-15符永鑫
符永鑫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理解经济发展的涵义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阿德尔曼,Adelman,1961)。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对经济增长的定义就是这种观点的充分反映,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既包含着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持续性增长,还包括科技水平、制度变迁、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调整。
不同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涵义比经济增长更加丰富和深远。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Herrik and Kindleberge,1955)认为:增长与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相互交换使用,但是两者有不同的涵义,经济增长以生产更多的产出为目标,而经济发展不仅以增加产出为目标,同时还包括技术上、制度上与产出结构的持续改变。
斯蒂格利茨(Stiglitz,2003)认为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综合。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财富数量的增加,更包含着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起步比较迟,但是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张蕴萍(2009)指出“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质与量的统一,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更注重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贺立龙(2011)认为经济发展的涵义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涵义,经济发展可以被解释为在技术和制度创新驱动下,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环境的保护、人民福祉的增加,实现经济结构性质量持续发展的过程。
唐甜维(2011)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始终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各种类型的划分实际就是对经济发展的划分。
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指的是产品、劳务与财富数量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涵义则更加宽泛,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的过程。不仅包括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经济质的增长,即是包括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的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且这个概念也经历从不全面到日益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一种是从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角度出发阐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种是通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来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从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
从第一种角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黄泰岩,邓子基,简新华、李延东,王一鸣等。黄泰岩(2007)指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资源环境对经济的承载能力,公共分配和社会保障等都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仅仅通过推进工业化进程是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周叔莲,刘戒骄(2008)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在资源环境优势明显,而资本、技术等要素稀缺的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当然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要素的约束条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当资源环境等要素成为稀缺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发生变化,要求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邓子基(2010)指出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效应而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而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更依靠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以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他还从企业与政府的角度考察了现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机理,这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键性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建立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用资源环境代资本、劳动等要素,以降低成本。但是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却难以承担。对于政府来说,把经济数量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目标,促使了大多地区政府为了迫切追求政绩,大量重复建设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简新华、李延东(2010)与邓子基的观点相似,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投入因素共同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并指出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变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途径。
王一鸣(2011)指出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矛盾不断累积加剧的结果。
上述学者针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更多是基于规范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出发,把经济发展方式定义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组合、使用的方法和途径,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资源环境保护、人口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二)通过与经济增长方式对比的相关研究
另外,通过对比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学者主要有:文魁、逄锦聚、方建中、张菀洺、白永秀、刘向国等。
文魁(2009)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环境约束而提出来的命题。通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比较,他把经济发展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导致经济的发展,称之为“推动型”发展方式,另一种是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经济的不断增长,称之为“带动型”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就是从“推动型”的发展方式向“带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强调通过结构变动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
逄锦聚(2010)在与经济增长的比较中,他指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数量增长、经济质量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方法和模式。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到寻求三个方面共同平衡增长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他指出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指的是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方建中,周建波(2010)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包括环境保护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内容。
白永秀,王颂吉(2011)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过程中,把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分为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其中,他认为经济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刘向国(2013)指出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并不是仅仅字面上的替代,更加彰显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他认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即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现状,提出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三、结语
纵观学者们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可以发现对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十分丰富,并且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描述成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离开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发展,单纯追求增长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1]张蕴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19-121.
[2]贺立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3):91-93.
[3]唐甜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困境[D].吉林大学,2011.
[4]邓子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公共财政[J].东南学术,2010(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