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增课文《王几何》
2013-08-15李明哲
李明哲 唐 苇
[作者通联:李明哲,山东鱼台县教体局教研室;唐苇,安徽淮南市洞山中学]
今秋,草根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入选初中课本,一时引起网民热议。说“贴近”学生者有之,说“迎合”学生者有之……不管怎么样,一篇新文章首次亮相语文教材,能引起关注是好事。综观《王几何》此文,所写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教师独特的个性形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会促使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桥梁,学生喜欢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就容易与学生达到“教”与“学”的沟通。但做为教材的范本来说,此篇文章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入选教科书的文章,从文字到内容,都应该经得住推敲。笔者不揣浅陋,试做一粗浅评说,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关于“笑”和“矮胖”
综观全文,“笑”和“矮胖”是该文的高频字词。
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中,一个“笑”字,竟出现了16次(除去有“笑”字没笑意的两处,也有14次)之多!仅“哄堂大笑”就出现了两次。读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要渲染课堂气氛,有必要让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堆砌成山么?有必要让同一个细节同一个情境反复重叠泛滥成灾么?作为读者,如果说有几次还是会心一笑,那么作者一再点“笑”,反而不可笑了,让读者都笑不起来了,至少笔者没有觉得有多少可笑的。
作者一开始对老师的外貌描写还是不错的,简洁、形象突出。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全文中后面的描写,所有提到老师的,几乎都点了“矮胖”。把“矮胖”作为老师形象的符号反复强调突出,语汇匮乏机械重复、啰嗦不说,也不利于塑造老师的形象。因为“矮胖”的体貌特征不足以与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点、才华能力形成有效的关联。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滕野先生》中滕野先生的外貌,《背影》中父亲的外貌,和《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外貌有一共同的特点,皆是将外貌描写与人物的精神气质、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写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仅仅表明一下人物的身份,点到即止。所以,此文中不断地把老师的“矮胖”形象“挂”起来,给人感觉幽默成了“戏谑”,不足以突出老师的形象。其实,此文在开始完全可以先以“几何老师”相称;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之后,可以称呼“王老师”;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绰号之后,转而直接以“王几何”相称——风趣,且与题目一致。
关于断层
“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从全文方面看课文中的这句话,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以为整节课都在嘻嘻哈哈,一直笑到了下课呢。按理说课文所写那些笑料只能是这堂课的“序幕”。难道整节课就只有这个见面仪式,没有主题教学内容了?感觉文章中似少了一笔情节的过渡。“鸦雀无声”和“泪流满面”之间有个时间差,而中间这个时间段就该是开场白之后的教学时间。次要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当然不必详述,但是,必要的情节,哪怕是一笔带过,也必须有所交代,而不能只字不提,不带而过。为避免引起读者的误解,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点一笔。
偶然看到一则材料才知:“……在几十双睁圆的眼睛和一遍惊叹声中,他接着描绘的圆圈和三角形的世界,使我想起儿时砌过的积木、美丽的迷宫和古埃及灿烂的金字塔……”这是作者原文中的话——原来是被编者删掉了。原文关于课堂具体教学内容方面的叙述,被编者删掉的不止这一段,就不再一一列举了。编者应该至少要保留一处,以免引起读者的误解。
关于“徒手作图”
老师的结束语说教味太浓,短短的一句话就用了五个“我”字,若是换一种说话方式,淡去些生硬的说教味就好了。况且作为几何入门课,也没有说到点子上,由“徒手作图”而突然进入人生教育,也不见得真有效果。“徒手作图”,偶尔露一手,也没什么,但要拿这个来说理,这是用不恰当的例子论述正确的道理——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会不会得出学习几何的最高境界就是徒手画出最完美的几何图这个结论呢?“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的老师”,点睛之笔竟也如此粗糙!内容和主题缺乏内在逻辑性,毕竟,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是用“徒手作图”来体现的。从全文看,没有写出这个老师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面,哪怕是一句话也没有。
关于选文
反复阅读课文,感觉这篇文章不足以作为教材担当范文。作者在着力于语言的生动活泼和内容的生动有趣时,却忽略了情境的真切和语言表达的分寸,有些过犹不及。比如:“须臾”,不伦不类,与全文语言风格很不谐调,后面的“忘乎其形”也是如此(“乎其”似应删除);“……挤眉,弄眼”,矫揉造作,庸俗不堪;“面向课堂”,原来面向哪里?改为“面向学生”如何?“嘈杂”与“洗耳恭听”自相矛盾。课文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有50多处,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人物情感的把握尚欠准确,文辞表达不够严谨,多了噱头和虚招,少了内涵和思想,技法不高,浅拙的痕迹也没能藏住。多少感觉有点矫揉造作,不够轻松自然。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还稍显粗糙、平庸、浅薄,没有太多回味的余地。
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教材选文应该“取法乎上”。教材不能迁就学生而矮化自己并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说“贴近生活”这个选文标准(之一)了,感觉该文作者对学生生活,对学生心理,对课堂情境是陌生的,通篇似在模拟学生腔,但始终都有牵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不成功的,“王几何”的形象不饱满,没有立起来,学生群像也过于平面化、模式化。特别是语言的运用有欠缺,对一些词的涵义理解有误导致运用上出现了低级错误,在语言的精练和描写的有效性上起不到良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关于教学
在教学方面,对于学生尚难发现其缺点甚至不明白其优缺点这类的课文怎么处理呢?
课文不是圣经,欣赏该文的亮点固然重要,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重要。“问题课文”往往更具学习的价值,因为,“错误”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纠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佳径。
所以,如果笔者教《王几何》,就一个字:删——原则是:不害意的文字不删;删后对比表达的效果。删掉课文中冗余或害意的500多字,约三分之一的篇幅(除合并个别段落,不做任何改动),感觉清爽多了。如果把笔者分析到的50多处欠妥帖的地方稍修正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吧。说实话,如果让我们认真地去教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课文,我们是做不好的;而如果授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上述这些问题,肯定很有意思。
不过,课堂操作时,还是要让学生先议议,先学后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老师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先亮出来。可以从研讨与练习三“……任选一个方面写一段评价文字,与同学交流”这个问题切入,等到有些学生说出“不喜欢”的理由来,课堂才能推进到这一步,而且,这个删除和评点的工作要让学生自己来做,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语发展的契机。此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删后应如何修改和完善。一句话,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提供多种方向,让学生去思考,从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