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2012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二
2013-08-15周子房
周子房
[作者通联:上海知明教育信息咨询机构]
近几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写作学习的功能性问题。不少学者极力倡导学生所学习的写作应该成为具有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因此,人们在讨论写作教学问题时,其视角已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为什么写”这一新的视角。纵观2012年的研究论著,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一文具有代表性,下面试评析之。
【评析文章】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要重视并解决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写作一般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不愿写”,二是“没的写”,三是“不会写”。这是由学生写作的内在矛盾即:“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写作教学要填补这些“经验落差”,其基本路径是:一教学生分析写作任务情境,焕发写作动机;二帮学生填补生活经验缺失,生成写作内容;三训练并提高其语言表达和语篇构造能力。
这篇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是,我国写作教学面临哪些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逻辑线索是,先指出学生写作面临的三大问题,再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的实质,最后一一对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一文,通过对1979-2009年间全国141份中小学作文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中小学写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不想写”:绝大多数(62.74%)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二是“没的写”:没内容、没素材、没东西可写;三是“不会写”: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会结构文章等。这三个问题,一关乎“为什么写”(即兴趣、动机);二关乎“写什么”(即写作内容);三关乎“怎么写”(即写作技法)。从写作发生学看,三者任何一个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又有先后主次之分。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是解决“怎么写”。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这些需要填补的经验,填补的过程、方法、策略等构成了写作教学的核心。
文章进而对学生写作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的实质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其中主要论述的问题有三个:
问题之一: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缺失
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中国的写作教学,向来忽视读者在写作中的作用、忽视写作活动的交际语境功能,而专注于文章的制作。这种只问结果,不问动机,不问过程的写作,已经使中国的写作教学成为了一种不涉及实际交往功能的“虚假写作”。尤其是“应试文写作”,这种写作除写给教师、考官看,捞取考分外,几乎没有实际的交流功用和存在的价值。这种无实际用途、动机、目的、对象的写作,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中国写作的主要形态。这种被动的、机械的、没意义的写作行为,严重背离了写作活动的本质。它是学生“不愿写作文”和作文成为“老大难”的根本原因。
问题之二:没有内容可写
写作有一个必要条件:作者要有与所写话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事实、信息百科知识等。基于此点考虑,目前“成功”的写作教师们往往采用“搞活动”或者“制造生活”的办法来教写作。这自然可以。可是,在这里我们忘了一点: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之中啊。家庭、学校、读书以及各种活动都是生活,其中应该有无数的信息、资料、思想可供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足够写成一篇文章的。再说,有时那种活动或直接制造生活的教学方式也并不见效。比如秋游了,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来,原因何在呢?其实,“注意、激发和转化”才是关键。学生没内容可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造成的,是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造成的。因此,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
问题之三:不知道怎么写
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经验了的生活”转换为“书面语篇”。这也就是将获得的意义、思想转换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呈现出来。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意-文”的三级转换。要顺利实现“从意到文”的转换主要靠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基于对写作教学三大问题的深入透彻的分析,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略: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这是文章所论述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高价值之所在。要点有三:
其一,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从动机理论看,人的写作动机非常复杂。然而真正直接起作用的是:“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面临的“写作交际语境”所触发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明了“这一次写作”行为的交际性。帮助学生“探究、发现或玄想这一次写作交际语境要素”,并使之具体化。教师教作文时,先要教学生分析、探究、还原、想象这个作文题(任务)的交际语境。这种对写作语境的分析、探究、想象、设计能力就是写作审题能力。
其二,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一是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搞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直接生活经验。这样做,写作材料缺乏的问题当然可以部分地得以解决。也可以通过阅读等,获取与写作话题相关的间接生活经验。另外还有“话题讨论”“专题阅读”“资料梳理”“调查访谈”等。
二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式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其实大多数的写作内容,通过想象等手段都是可以生成的。
三是教给“生成写作内容”的策略。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激发、提取、转化生活的方法策略。如“头脑风暴”“想象”“联想”“摄取”“发散图”“思维图”“列提纲”“查资料”“做调查”“做访谈”“5W1H”提问等,都是有效地触发、搜索、提取、转化、生成、组织其生活经验的有效写作策略。
其三,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解决学生语文经验缺乏即“不会表达”的问题的关键途径有如下几点:
一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语言形式”和“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最好要“在语境中教语言”。
二是训练文体思维能力。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是有一定样式的。多读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多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言语文体感,形成文章图式认知,进而转化为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
三是培养语篇构造能力。写作的“语篇营构”环节主要围绕“写作是特定交际环境所孕育的具体的语篇”这一原理展开,最终落实在这一语篇的“赋形”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呈现上。实践证明,在构造语篇过程中,利用“簇型图”“比较和对比图”“环形结构图”“鱼骨图”“框架互动图”“蜘蛛图”“新闻倒金字塔”等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搭建思维框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文体感、文章图式认知和建构能力。
毋庸置疑,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一文指出了我国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认真研读文章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下面分别从“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三个方面各选取一点加以展开。
一、为什么写:如何全面理解写作任务情境
文章指出,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旨在为学生的写作学习创设一种类似真实写作的启动机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人们一般是在两种情境下写作,一种是与人交流,一种是自我表达。然而,该文的视域显然由于受到西方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似乎只是关注了“与人交流”的情境,而忽视了“自我表达”的情境。
常有这样的情形,自我表达情境同与人交流情境无法截然分开;人们还常说自我表达就是为了与人交流,甚至说自我表达就是为了与自己进行交流,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还是可以区分的。人们的表达一般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主。在自我表达的情境中,人们往往有一种自我言说的冲动和需要,这种言说一般并无特定对象,其目的仅仅就是为了表达出来,有一种见谁就想对谁诉说的渴望;而与人交流的情境则不同,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表达,而是向特定的读者对象传递信息、阐释说明、劝导说服等等,表达在这里只是手段。台湾的王鼎钧先生就用“卵生”和“胎生”分别来比喻“与人交流”和“自我表达”两种情境。王先生指出:“卵生和胎生的分别是,卵是外来的,由外而内,胎生由内而外。在‘胎生’的比喻里,‘心的伤害’是作品的胚胎,在‘卵生’的比喻里,‘社会使命’是作家要孵的蛋。”①
在写作教学理论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分类视角;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兼顾这两种任务情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西方在写作学习任务设计上是有较大区别的:我国注重自我表达,在作文题的激发和诱导功能上下功夫;西方注重与人交流,在写作任务的交际功能上花力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复杂,应当讲,主要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然。理解这一点,便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式,既不拒之门外,也不全盘照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存在许多的误解,如果我们运用自我表达情境来进行分析,就可以澄清许多困惑。因此,我们在设计写作学习任务情境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类型,不可偏废。
二、写什么:如何认识“搞活动”的教学价值
针对“写什么”这一问题,上文提出了三种解决策略,其中包括通过“搞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直接生活经验。但是作者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又似乎处于一种纠结与矛盾的状态。作者认为:“目前‘成功’的写作教师们往往采用‘搞活动’或者‘制造生活’的办法来教写作”,“这自然可以”。然而,作者又指出:“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之中啊。”家庭、学校、读书以及各种活动都是生活,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足够写成一篇文章的。再说,有时那种活动或直接制造生活的教学方式也并不见效。写作教学中“注意、激发和转化”才是关键。显而易见,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在笔者看来,通过“搞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写作教学,至少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是无法否定的。
一是“搞活动”可以让写作教学聚焦于“怎么写”。写作教学既要以解决“怎么写”为要务,又要以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为条件。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进一步阐述,这里先不展开。既然如此,那如何处理呢?唯一的出路就是降低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成本,不在这方面故意“与学生为敌”,制造重重障碍。那么,其中一个明智的选择就是“搞活动”。通过活动设置功能性情境(解决“为什么写),通过活动提供写作内容(解决“写什么”),这样就方便教师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二是“搞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上文作者敏锐地指出了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如何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却没有意识到“搞活动”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转化”能力。因为只有在课堂上“搞活动”,教师才方便介入,才可以唤醒和激活学生写作欲望,才可以用演示、分解、定格等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才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中的“加工、转换、再造”过程。对此,李白坚教授说得更加清晰:“如果每一次的课堂作文训练都是先有(活动)场景提供,然后请学生记叙即刻发生的生活的话,在几次、十几次、甚至于几十次之后,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建立起一种‘生活—意识—记忆—题目—文章’的固有联系。多次的现场演示,使得学生们有可能把以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大脑内的联系打通、融合、汇合、连接,从而成为一种全面的带有“共同体”性质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我们只要提及以上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连带涉及其他的四个方面。”②
三、怎么写:如何定位
在关于“怎么写”的论述中,作者指出,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作者认为“多读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多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言语文体感,形成文章图式认知,进而在转化为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应当讲,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依靠平时的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能力,那显然对写作教学本身在丰富学生语文经验方面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也并没有将“怎么写”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方面。作者指出:“三者又有先后主次之分”,并进一步指出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是解决“怎么写”。虽然文章指出它们“有先后主次之分”,但并没有讲明它们的主次,只是说明了它们的先后关系,似乎在暗示这里的先后关系就是主次关系,即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比解决“怎么写”更为关键。透过全文的字里行间,至少我们看不出“怎么写”是三者中最主要的问题。单就是这一点也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张志公先生很早就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以解决“怎么写”为要务,并给出了三条理由:“其一,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专靠语文一门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各门课共同来完成的,而怎么来反映,即怎样通过整理思路,用语言文字把认识了的事物反映出来,则是作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其二,从众多的写作实践来看,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写个报告或者总结,写封信,等等,这些都是心中有数了的,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而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了要写的事情而不知道‘怎么写’。第三,所谓‘怎么写’,并不完全指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而首先是指思路问题和语文的基本功问题。”③尽管这里张志公先生是从“写什么”与“怎么写”两个视角来讨论问题,但按照同样的逻辑,“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写个报告或者总结,写封信,等等”,写作的目的也同样是心中有数了的,不存在“为什么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应该是“怎么写”,而不是“为什么写”和“写什么”。
文章的作者针对我们的作文课堂充斥着无实际用途、动机、目的、对象的写作这一现实,强调“为什么写”;针对写作内容与学生经验的关联性,强调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些都是对症下药的良策,都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怎么写”的主要地位。
在笔者看来,在写作教学中,“为什么写”是动力性条件,“写什么”是前提性条件,而对学生“怎么写”进行指导则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写作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不断搞活动,设置情境,制造内容,看上去很热闹,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正是一味强调“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而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怎么写”上所导致的结果。对此我们应当有着清醒的认识。文章的作者提出“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这样的表述虽然较为全面,但似乎没有突出重点。笔者认为,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语文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语文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
注释
①王鼎钧:《作文三书:文学种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9页。
②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③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