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作文语言表达之心理初探
2013-08-15万艳芳
万艳芳
中学生作文时词不达意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前,我总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词语储备量不足,觉得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读了金道行先生的《写作心理探索》一书,明晓了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现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他对问题思考的是否深入,是否明确。
想不明白肯定写不明白。拿我们一次月考的作文材料来说——姚明去上海交大读书引起学生关注,追星者忙得不亦乐乎,可姚明的同桌却全神贯注听课,丝毫不受外界热闹环境的干扰,网友盛赞其为“淡定哥”。这则材料组织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狂热追捧,一种是极为淡定。材料用“网友盛赞”一词表明了感情倾向,立意在肯定“淡定哥”行为,作文时要抓住“淡定”这一关键词,确立观点。“面对干扰,要摒弃浮躁,学会淡定”,这是最恰切的立意。学生在作文时也能抓住关键词“淡定”来立意,但在表述时,出现了 “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守自我”“镇静从容”等与“淡定”极为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的表述。作文讲评时我问学生,什么是“淡定”?“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守自我”“镇静从容”是不是“淡定”?这则材料中的“淡定”是不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守自我”“镇静从容”?结果大部分学生说不清楚。其实,这里的“淡定”不是临危不惧的从容,不是身残志坚的坚守,不是对困境的轻蔑,不是对屈辱的隐忍,而是踏实专注,宁静淡然。有学生说,考试时时间那么紧迫,谁想得了那么多。这反映出学生的一种不良习惯,平时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关键时刻又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决定着他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写作心理探索》书中指出,内部语言是一种心理语言,它存在于写作者的大脑内部。维果斯基认为内部语言的特点是:第一,它是不连续、不完整的;第二,它的意义是“自明”的;第三,它较少语法限制。由此可知,内部语言是最接近思维形态的,但它又是最原始,最粗疏的。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感觉自己想明白了,但是要他准确表述时,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想清楚。也就是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是语言处于接近思维形态的最原始状态,也就是处于内部语言状态。内部语言是否丰足决定着文章表情达意的准确与丰富;而内部语言是否饱和成熟是一个人思维是否有深度的体现。想不明白,想写明白就没有了基础。
其次,对语言斟酌的力度不够,即思维的强度不够,写作的意志不够。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中说,“……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古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反映出诗人追求诗歌意境和全诗调和的精神,是思维强度和写作意志的一种体现。而我们学生的作文状况几乎与之相反,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能达到专业写作者字斟句酌的水平,但是作文时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应该具备的。以这次作文为例,如果这次作文用到一个“淡定”,下次作文如果与“淡定”稍有关联,那学生就会把“淡定”这个词在作文中一套,不管这个词与这次作文的立意差别有多大。比如,这次我们月考的材料是北大女生抵制“中国校花大赛”组织方的热点新闻,学生在作文时,把北大女生的抵制行为以“淡定”一词加以概括,通篇材料也以一个“淡定”加以分析。苏武因为“淡定”北海牧羊十几年,李白因为“淡定”而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等等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作文心理的浮躁,对语言斟酌的力度几乎为零,写作意志就更无从谈起。而且,在考场作文要求越来越刻板的形势下,学生不屑斟酌语言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由于语言制约着作者内心的真率、热烈和活脱脱的生命性,所以写作者的语言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如果具有蔑视语言禁锢的自强心理和摆脱语言困窘的不屈心理,那么很多语言问题就可以弱化甚至消失。因为,语言的创造,从写作心理上说,实际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语言中的强化,写作者如果偏不服输,力图死中求活,绝壁走险,那么就会收获一种高度审美的愉悦。
针对以上心理探究的结果,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强化。
作文思维深度训练 以北大女生抵制“中国校花大赛”的材料作文为例,讲评时,我问学生:“长得漂亮是坏事吗?”“组织校花大赛一定是错误的吗?”“北大女生可不可以不去抵制?”“举起牌子去抵制是淡定吗?”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很多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对问题的思考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向的。对问题的思考清晰了,学生发现下笔时表达也准确了很多。有学生在进行了思维深度训练后,改写了作文,他是这样写的:“淡定是一种心境,是踏实专注、宁静自然的心态。上海交大学生面对巨星姚明,心情平静,自然专注,这就是淡定。淡定犹如一池春水,风乍起,却波澜不惊;犹如一池清荷,面对风雨,犹自散发香气。淡定构成生命中绝美的风景。”这样的文段就达到了考场作文较高的水准。
语言斟酌力度训练 在讲评究竟什么是“淡定”时,我让学生把它和“镇静”“从容”“执着”“坚守”等词分别进行比较,而且每个词造一个句子进行区别,学生在这种斟酌中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余秋雨这样评价张爱玲:‘她死的很寂寞,就像她生的很寂寞。’张爱玲在文学世界里踽踽独行,那么远,若无淡定的心境,她靠什么来守住那一片文学的寂寞?所幸的是,文学不拒绝寂寞,不拒绝淡定的内心。”这样的语言表达较之以前的一个“淡定”一统全篇的写法要准确了很多。
本着一种科学规范的精神去训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好习惯。作文原本就是艰苦的创造,只有坚持不懈,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相互吻合,才能真正达到一个高度,考场作文才可能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