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诗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2013-08-15袁东升

中学语文 2013年36期
关键词:诗性美感文言文

袁东升

语文是最具美感和灵性的。正如有学者所说,她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与生活、生命、生存等息息相关,与思想、情感、文化等融为一体,是最具诗性的一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语文已基本上陷入了程式化、技术性的泥潭,变成了应试的工具,越来越“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与诗性渐行渐远。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关于诗性语文的思考

(一)什么是诗性语文

“诗性”一词,最早由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维柯在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新科学》中,把早期人类从心灵深处激起的创造性思维智慧,称之为诗性。从此,诗性与智慧联系在了一起。“诗性”一词,虽然我国多种辞书都没有收录,我们无法找到“诗性”的确切解释,但提起诗性,人们似乎都能心领神会。普遍的理解是,诗性就是雅致,诗性就是美感。这种理解可能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诗歌特性的认识。从 《诗经》开始,诗歌就与“雅”关联,《诗经》中专门有“雅”诗。诗歌与“美”联系,或许是从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开始。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阐释诗性语文的内涵:诗性语文寄托了语文的雅性,体现了语文的美感,凝结着语文的智慧。

(二)非诗性语文的表现

1.阅读欠雅性 诗性阅读很大程度上在于阅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作品的雅致、美感、圣洁、庄重、悲悯等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和人生启迪。对时尚文字的阅读虽然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

2.作文少美感 中学生少有或没有阅读的雅性,往往导致作文缺乏美感,没有诗性。一篇关于高考作文批改情况的内部通报中分析道:“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令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的语言基本功差。很多考生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让人不知所云;还有一些考生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阅读内容的肤浅,生活视野的狭窄,使得学生缺乏深刻的思维和深邃的思想。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作文只能是缺少美感或诗性的。

3.课堂乏智慧 很多语文教师被其他学科教师称之为“骚人”,意即具诗性之人;中学生正处于诗性的年龄,理应激情洋溢,书生意气;广大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篇篇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饱含诗意的美文,或本身就是具有十分诗性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语文课堂本应是充满诗性智慧的课堂。可现实中的大多数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枯燥的,没有智慧的火把,也很少智慧的火花。董旭午老师在题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一文中,比较客观的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课堂缺乏智慧的原因:那就是教学目标不适度、也不集中;教师或教参对课文的主旨内涵还缺乏相对准确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没有或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用生命和心灵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情理生活、读者生活等诸多方面实现深度对接。

二、关于诗性语文的实践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诗性语文的追求是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性:高雅、美感和智慧。如何通过高雅、美感、智慧的诗性教学课堂去完成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呢?

(一)阅读教学

1.现代文教学 现代文诗性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求真、尚善、臻美。即通过教学,学生能体会文本表现的真性情,感受作者及作品的善情怀,领悟文章言语表达的美形式。课堂设计“美读”、“美说”和“美写”三个环节,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实现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诗性目标。

这样的课堂设计,一是简洁好操作;二是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堂搞得太复杂,一堂课安排一个又一个环节,弄得师生手忙脚乱,关键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肤浅不深入,表达混乱不流畅,影响教学效果。诗讲究简洁,诗性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以简洁为目标。美读、美说、美写的教学课堂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对听、说、读、写提出了“美”的高要求。有了高要求,学生才会有高追求,课堂也才能有好效果、高效率。

2.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诗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三文”。 “三文”,即“文辞”、“文思”和“文化”。 “文辞”指文言文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实词、虚词、句式和各种文言现象等;“文思”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行文思路;“文化”指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如《出师表》的“忠”、《陈情表》的“孝”、《祭十二郎文》的“慈”等。文言文教学课堂的结构模式可以借鉴现代文阅读教学,只是一般要在“美读”环节之后,再加上一个环节,那就是师生共同疏通文意环节,完成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辞”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对课本诗的写作,可以扩大到对文言文本的“化写”。“化写”不是字字对译,而应是“意译”,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文心”和“文笔”,熏陶自己的“文心”与“文笔”,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智相通、文思相融。

3.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是最容易体现语文诗性教学本质的。教学课堂可以以“美读”、“美说”和“美写”为基础,再拓展到更高层次的“以诗证诗”和“文化解读”等。“以诗证诗”,指的是在解读一首诗歌时,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关诗歌与之互相印证,主要从写作技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进行参读比较,把一首看似单薄的诗歌读得厚重。教学杜甫的《登高》,就缘引古今诗人与登高相关的诗作来参读,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文化解读”,指的是通过比照阅读,从一首诗到一组诗,观照中华文化中的某一因子。如从杜甫的《登高》一诗,引出一组题材为登高的诗,从而探知古人登高这一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等等。

(二)写作教学

诗性的写作教学,离不开生活之真,情感之善,构造之美。诗性写作可遵循生活化写作、本真化写作、分享式写作和分级推进式写作的教学思路。生活化写作,是指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生活、思考当下生活的写作;本真化写作,是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写作;分享式写作,指的是使学生具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友善、友好交流品质的写作。下面重点说说分级推进式写作。

分级推进式写作,指的是分年级、有层次、循序渐进式的写作。具体是,高一年级重点进行“有生活的记叙文”写作训练。“有生活”,即有生活真实,而不是胡编滥造;但生活真实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原本照抄,而是“加工”后的高于生活的“真实”生活。对“有生活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可从“选好一个事件”、“选好一个场景”、“写好一个细节”、“学会一段描写”等细部来组织实施。高二年级重点进行“有创新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有创新”,即议论文不是在表达一种“常识”,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使学生有“每一个命题背后都有无限种思维的可能”的意识。如能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不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等黄金命题,也提出质疑,从不同角度挑战“绝对真理”。对“有创新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同样注意细化,可从“取好一个命题”、“表明一个观点”、“写好一个层次”等方面来组织实施。高三年级重点进行具有诗性美感、批判分析品质的写作训练。高一、高二的作文训练是 “基础工程”,强调打牢语言和构思基础;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高端工程”,追求的是美感、辨驳、真情、意趣等。诗性的写作教学,也应该从立意、内容、语言、文体等几方面来系统训练,可细化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历史等不同系列;通过训练,学生真正能够以真善美的表达,传递真情,抒写善意,打造美文。

诗性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从《礼记》假托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始,至“五四”新文化运动,诗性语文一直薪火相传。但在一段时期内,诗性语文让位给了思想教育,后又受到应试教育的侵袭。新课程实施后,有专家、学者提出诗性语文这一概念,表达了语文教育的理想,但在如何实施诗性教学上,可资借鉴的实例还不多。在此,将诗性语文的浅陋思考和初步实践探索呈现出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猜你喜欢

诗性美感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会背与会默写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