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精神与民族精神
2013-08-15史宝林
史宝林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一、关于“遵义精神”概念的厘定
在现实应用当中,精神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也有不同的定义。为避免产生歧义,本文在讨论遵义精神时,对精神概念的使用基于以下前提:精神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现象;精神是属于一定民族的或群体的具有典型性、传承性的思想文化精粹;精神是基于一定历史文化背景或特定历史事件而凝结、表现出的能给人以启示、激励的思想意志。也就是说,精神指的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种历史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植根于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某种信念或启示,值得人们传承学习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的思想意志现象。这种现象能够指导我们去不断奋斗,奔向未来,创造出美好与和谐。
对于遵义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有两种提法经常并存,一种叫遵义会议精神,一种叫遵义精神。这两种提法从语言逻辑和词义等方面看,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混淆。
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属于一种历史现象的研究。是对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过程,形成的决议内容及其历史影响的史学研究。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就是遵义会议形成的决议,即对中央领导成员、红军发展原则、战略思想的调整转变等等。在历史史实中,遵义会议精神就是陈云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向共产国际汇报的有关内容。
遵义精神研究属于一种思想文化现象的研究。是关于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历史事件,红军在遵义期间的命运转折及其社会背景综合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本文研究之遵义精神,就是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战役等历史事件以及红军在遵义这一段历史活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精神实质及其人文启迪。
二、遵义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上述认识,遵义精神应当是红军在遵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实践及其与遵义地方文化共同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精神实质,人文启迪等等。众所周知,遵义是中国历史极具转折意义的符号。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两个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大转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初步实现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路线上的转折;四渡赤水战役则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大转折,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大转折作为具体历史事件,其发生的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精神、信念与智慧。这种精神、信念与智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使命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超越。也就是说,围绕大转折,形成了遵义精神,而勇于超越、不断超越,才是遵义精神的关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正是遵义精神的写照。
基于大转折所形成的内在逻辑,即围绕勇于超越的精神,指导超越的思想基础,实现超越的道路,引导超越的理想信念几个方面,遵义精神的内涵应当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独立自主的态度、为民奉献的信念、勇于超越的精神(意志),可以集中概括为“求是、自主、为民、超越”八个字。而遵义精神的外延则包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民主集中、和衷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求是遵道、机智权变的思想智慧。
“实事求是”是遵义精神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遵义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层次之分: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乃是一种对命运和国情的自觉,产生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生死存亡而立足中国实际所做的生存选择;遵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乃是一种思想的自觉,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以往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的自觉的、深刻的思想反省;而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则上升到了理论的自觉,是在思想认识基础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遵义会议的召开,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和对教条主义的抛弃,遵义精神也就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重要标志。
“独立自主”是遵义精神的主要标志。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标志。独立自主精神在遵义会议首次体现,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方针”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中国革命道路怎么走这个问题上呈现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重视工运与重视农运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会议重点参观学习了苏联共产党由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经验,中国革命必须走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为党内领导层的认识主流。尤其是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共产国际代表米夫重点扶持王明,让他实际操控、把持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形成照抄照搬苏联革命模式的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直接导致了革命根据地的丧失,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害。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毅然解除了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摆脱了共产国际对我党我军的实际控制。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从而真正走上了成功之路。
为民奉献是遵义精神的信念表达。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走向初步成熟完善的标志,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三个基本方面在遵义会议期间都得以充分表达出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关爱苍生、为民奋斗的精神,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遵义乃至整个长征期间、红军不顾自己艰难的处境,以生命和鲜血将这一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凡是到过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游客,都会为一个故事所感动,那就是红军卫生员的故事。他们把这看成是遵义人一种独特的红色情结,他们总要思考、总要问:是什么让遵义人如此虔诚地称之为红军菩萨,从不间断地为之祭扫?其实,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种文化语境,代表着人们的思想情趣和理想信念。“红军菩萨”的故事和数十年的香火所反映的就是这个哲理:谁与老百姓心连心,为老百姓谋利益,老百姓就崇敬他、思念他。红军进入贵州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毛泽东在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时,流下了他长征途中的第一次眼泪。他脱下身上的毛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一起送给老婆婆。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1〕。“红军是干人的队伍”这句话真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从深层反映国共两党兴衰成败的道理。遵义精神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取解放,脱离困苦的坚定信念。
勇于超越是遵义精神的不朽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本色的集中体现。遵义精神独有的、最突出的的核心就是勇于超越的精神。这个超越,包括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内在超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错误的自觉与反省,对自身思想局限的突破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外在超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自己错误和思想局限的突破而达到的对现实恶劣军事政治环境的超越,对自己命运的重新把握和对使命宗旨的践行;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强敌围困,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突破乌江、赤水河、娄山关等一系列天险,打破敌人的包围圈的大无畏精神和巧于指挥、调动敌人的智慧。正是这一超越精神指导下的革命实践,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使遵义成为中国历史具转折意义的标志城市。
三、遵义精神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伟大哲思形成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毅隐忍、厚德载物,心怀天下、追求和谐”等传统精神。遵义精神勇于超越的灵魂及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民主集中、和衷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求是遵道、机智权变的思想智慧等,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性格之精髓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真实表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会议期间,娄山山脉的巍巍雄关以及乌江、赤水奔腾的狂潮,见证了红军突破天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再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不揭示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一个最核心的民族特征。这种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努力开创美好天地。遵义精神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精神,彰显了这种伟大精神。
坚毅隐忍,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民族特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大地无私奉献、养育万物,包容大度、忍辱负重。这一精神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人们爱国为民,无私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4〕,以为天下苍生谋幸福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正是秉承了中华民族这一精神,为了天下和谐,为了百姓苍生,秉承仁义,隐忍重负,英勇奉献。
说到底,遵义精神不但是中国近现代史极具转折意义的符号,也是民族精神的鲜活传承和表达。遵义精神的价值内在于遵义精神的理论逻辑,遵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契合点;遵义精神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赖以支撑精神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特征。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伟大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从头越的精神,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爱国爱民精神的倡扬,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以信念凝聚人心,以精神引导发展。这正是遵义精神对我国当前发展的积极意义。
[1]张治宇,李向阳·毛泽东泪洒长征路〔J〕.文史博览,2006,(15):17-19.
[2]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0.
[3]李勇生,王蓉贵.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5.
[4]诸子集成(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