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3-08-15◆宋文
◆宋 文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流水镇中心校)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语感问题上,很多教师都绞尽脑汁、多方探讨,采取各种策略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也着实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地追求学生某种能力的形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实际。不但没能起到提高的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由此而警醒。
一、尽量避免出现偏颇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人们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关键所在。从认知角度看,学生获得语感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文章内容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通常来讲,当孩子们读懂了一篇文章之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心理认知已经与所读的作品同步了;而当他们对所读文章的内容感到费解或读不懂时,则表明学生的心理认知与所读作品之间存有差异。若要让学生较快地在情感上与文章融为一体,在思想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则需要老师从多方面去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揣摩、学会感悟。久而久之,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如果说,“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那么,语感则是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了。多数教师也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语感的。然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程度掌握的不够,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偏颇。具体表现为,只注重朗读训练而忽视听说练习;片面地追求朗读方面的语气、语调而缺乏学生情感体验上的引导;过于强调读的琅琅上口而忽视对文章的深层感悟;只注重阅读训练不考虑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视适度、避免偏颇,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语感培养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作为施教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入手,强化听说读写的练习,努力探索语感培养的路径,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准。
1.让“听说”与朗读结伴同行。“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这足以见得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尤为重要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诱发学生去想象。更何况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了。学生读得多了,领会的也就多了。久而久之,便可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挖掘情感因素,理解深层内涵。朗读,是小学阅读中一种最重要也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讲求“抑扬顿挫”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或铿锵有力或温柔舒缓,它是品味语言文字的最初级阶段。但是,任何一篇文章包括古诗词都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积,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炼和体现。若想让学生对文章的内蕴能有深层次的理解,就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之上,我们必须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从诵读当中去获得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与作者同喜同悲,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苍苔”“小叩”“久”“关”等词语,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尽管游园不成,心情不爽,但是当诗人意外地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一下子就转为欣慰,进而领悟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让语感在写作中得以升华。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事实上,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单单表现在朗读上,书面表达也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训练。要做到读与写相互融合,才能彼此促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古人曾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写作角度说,课文的写作技法,尤其是语言方面的艺术,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摘记或抄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仓库,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而提升言语品味的效果。
三、关注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正是由于语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末尾段时,我特意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新年之夜应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竟然冻死了,她是多么的可怜啊,如果在今天,她还会死去吗?你是否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她吗?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些什么呢?”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播放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自制的Flash动画,配以背景音乐,小女孩儿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稚嫩的画外音:“谁能帮帮我啊?我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看到如此感人的画面,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进而陷入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一双双小手儿高高地举了起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那几个孩子也纷纷道出了他们内心的感慨。虽然他们的回答没有更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真爱,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在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真情得以流露、个性得以张扬。这种创新式阅读对于语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更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在语文“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加强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走出语感培养的误区,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