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2013-08-15杨春华
◆杨春华
(湖南省衡阳县职业中专)
一直以来,诵读吟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读书方式,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传统。所以,古人才会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现在的学生大多都不关注朗读,也不会朗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学生不会朗读,就难以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还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因此,今天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朗读到底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得以培养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足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因为,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会熟悉作品里的词语搭配习惯、句子正确顺序、语言气势与格调,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直觉思维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长期的朗读训练会使自己的词汇变得丰富,也会无形之中掌握一些语法规则,还会整体感知文章。
教材上所选择的课文,大多都是名家作品,他们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所以,对那些精彩的篇章,我都会要求学生尽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清塘荷韵》的时候,我让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美丽静谧、清新淡雅的世界,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反复朗读,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教师再对段落进行适当的点拨,如“赏荷”一节对荷花传神的刻画,对荷花飘落的细腻描写,彰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间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同学们通过朗读,既能掌握一些词语的运用与搭配,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柔和与宁静之美。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朗读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从而增强和提升他们的语感。
二、学习的兴趣在朗读中得以激发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如果有了琅琅读书声,就会使沉闷乏味的语文课堂“生气勃勃”,就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教《空中楼阁》时,我先让学生个人朗读前面几段,让他带领同学们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再让几个人轮流或连接朗读,让同学们一起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丽画面。在这些人朗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去。这样,一堂灵动的语文课就在悠扬的读书声中展开了。
在教小说与剧本的时候,我又采用另外一种朗读方式——分角色朗读。剧本和小说,人物多、对话多,朗读者的任务单一,通过分角色朗读,既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可以避免了单人读带来的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如教《雷雨》的时候,我让几个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其中的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周冲、鲁大海等。在同学们充满感情的朗读和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学生既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又掌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而且没有被点名朗读的同学,也轻声地跟着各个角色朗读。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一堂课下来,他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三、学生的理解在朗读中得以加深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朗读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一种好途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弄清重点、难点,深刻地理解句意,领会课文的内涵。所以,对文章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理解,培养阅读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这一作用更加明显。因为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词句更加精炼,内容更加含蓄,句式和语法习惯也不尽相同,学生更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在朗读中,教师应纠正字音,并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把握句中的停顿,理解字词的含义,以此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教《静女》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基础上,朗读描写静女的词语,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学生读完之后,能很快总结出静女美丽温柔多情、勤劳的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通过诵读、研讨后,学生可以正确地体会作品语言,理解词句,领悟人物性格,提高理解能力。如朗读“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学生那抑扬顿挫,悠然从容的语气,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曾皙的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而且也正因为学生已理解,才会对学过的课文记忆犹新,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熏陶
汉语言文学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情操崇高,意义深远的精品,教师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的传授,减少重复的练习,适当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就能真切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蕴含其中。学生在朗读时,不但能欣赏到荷塘美景,还能通过一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感。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这些句子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心中有些“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由片刻宁静到想起江南内心更加不宁静,显示出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学生在朗读时会随朱自清忧而忧、喜而喜,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
总之,朗读如一把钥匙。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多用心、用情地去朗读那些好作品,那么对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如果能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让语文课堂读书声一片,语文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董博.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