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3-08-15吴德军
◆吴德军
(黑龙江省大庆市杏南第一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便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我一般分四个步骤来让学生逐步把握预习方法:掌握课文中不会的生字;提前阅读课文3遍;理解不懂的词语;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就不会虎头蛇尾,不知道自己应干什么,反而很有头绪。这样上课的时候我只要先默写课文中要解决的生字,然后找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并且评价,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听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互相补充,最后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预习时遇见的难题,大家一起解决。等到这四个流程结束,一篇文章也在大家的交流中读懂,弄明白了。一篇需要3课时上完的文章,我们一般是1~2课时就结束。因为学生是亲自参加了预习,所以上课时学习非常认真。当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对他们的预习适当加以指导,课堂上也经常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来。每节课余下的时间我会要求学生立即独立完成练习册、补充习题等课外作业,既让他们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又避免了课外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二、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得力的助手,那么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用好这一辅助工具,充分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通过信息技术渠道来丰富课本知识,延伸学生视野。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课本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太小了,于是在课后我组织班上几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鲸的知识的手抄报活动,其中的内容有我在课堂上给大家所介绍的,也有同学们自己通过报纸、书籍、电视、电台、网络查询到的。可以说,这次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大家对于鲸的知识的了解,更多的益处在于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的意识与习惯,还有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每当讲到现代诗歌,就组织同学们查询现代诗歌材料,组织诗歌朗诵会,讲到关于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就组织学生到网上查询关于母爱的感天动地的故事,然后召开讲故事大赛。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复习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小学生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地完成旧知识的重温工作。使知识在记忆里的痕迹得到强化,防止由于时间过久而积累下来的知识痕迹逐渐消退。尤其是小学生兴趣广泛,自我控制力较弱,“见异思迁”的心理活动较强,记忆容易放松,所以,注意加强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心理学研究:记忆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分布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超额学习,报酬递减”等。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培养小学生有层次的自主的复习习惯,要求小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记忆复习,要求小学生在方式方法上懂得如何更换和更新,在复习的内容上增加新意,创新求实,避开简单的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
四、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作业习惯
为了巩固小学生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培养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后,完成一定的作业,这是教学的常规。这一常规的操作包括复习后理解课的内涵,联系作业的目的要求,运用语文的基础技能,打开思路,表达正确的答案,按时、足量、优质地完成作业。语文作业的答案非常灵活而又极为严格,语文教师要正确和仔细地指导学生复习,训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而时习之”的愉悦,获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复习和作业的科学方法,并及时优质地检查、批改。其次,针对不同的情况,善于就学生作业的现象进行“开源导流”。教师要抓住学生作业批改的机会,与学生交流,对作业一向优质的同学要热情地给他们“开源”,把他们引入无底的书源,让他们更深一层地去探索,使之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深造并不容易,要有“迎难而上”的准备;对作业较差的同学给予耐心的“导流”,把他导向广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练笔,使之感到入门并不太难,应大胆前行。
我们知道,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没有了汉语教学,中华民族就失去了文化传承与进步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就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具体的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得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用好语文,将汉语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