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2013-08-15徐启丽
徐启丽
(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很多,然而以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为主体,考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对策的研究尚不多见。在这个国家和社会都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研究这一特殊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管理学说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国内。美国著名职业管理学家唐纳德·舒伯(Donald E.Super)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1]。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在他1978年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概念,指出职业锚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进入成年期的人的潜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被发现的才干[2]。
可见,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从事工作的活动、价值观、愿景等综合的轨迹。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如何发展与实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职业知识要求。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会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长进行评价,并会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决策,以期实现职业的成功。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特点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面窄、职业目标清晰
综合查询了国内近十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主要是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这样的就业前景现状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定位,能为自我选择可行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有效帮助。
(二 )高校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系统、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仅50来年,进入我国高校教育的时间则更晚,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教育上缺乏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邀请专家或用人单位负责人开设讲座,宣讲专业概况和就业前景,在毕业班集中开设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择业与就业的技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既不系统又没有持续地涵盖整个大学生涯阶段。
(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上优于女生,女生在认识自我的能力上优于男生[3]。据不完全统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生占90%以上,甚至少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出现了无男学生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缺乏性别差异的思考与交流,不能从男性特质(如理智、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和女性特质(如情感、外貌和人际关系等)综合地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这样的缺欠和差异将会给以女性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验的聚积和综合能力的擢升上带来明显不足。
(四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社会价值认知有失偏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未来很大比例的就业是面向幼儿教育机构,受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目前幼儿教学机构面临任教教师工作量大、物质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和人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等现状。这将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社会价值认同感低,从而对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规划和实践的动力,不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五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缺乏规划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路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被动接受学习型,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什么课程,就被动地接受和学习什么课程,以追求课程考试分数为主要目标;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型,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只需要学好“琴棋书画”的实践技能即可满足;三是崇尚考证型,随着就业形式严峻,一些学生偏执地认为只有考证才能增加就业的砝码,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钢琴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等成了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四是得过且过型,无所谓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得过且过;五是综合全面发展型,这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职业定位和目标综合全面发展,但在学前教育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往往最低。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及措施
(一 )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自我分析、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与修正。在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合理地将以上内容都设置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持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对大一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及前景等知识教育,普及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配备职业生涯发展导师或辅导员,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能力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设定职业发展路线,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坚持拟定的职业发展路线,督导学生完成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将标志性的学习成果记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最终职业目标的定位。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将正式进入职场、从选定的职业中起步的阶段,这一阶段要着重个性化辅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分析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指导学生完成择业与就业。
(二 )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和性别比例失衡的特点,在对该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和专业的测评工具与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职业生涯导师和辅导员,鼓励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他们在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服务时的专业性。
(三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认同能影响其就职后的职业投入和职业行为,从而决定其职业生涯发展。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加实践活动感受本职业带来的心理满足与荣誉,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来养成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信念。发掘学前教育职业的内在价值,将其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四 )利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者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加入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内容有公益服务型、学术研究型和文艺体育型等,社团活动的开展涵盖了策划、宣传、组织、执行与实施、总结和评价等环节,俨然一个小社会。这使得学生社团既是课堂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又具有学科交叉性,打破了专业、年级和性别限制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利用本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文体类职业技能知识在社团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能深度地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中,能扩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维度,突破本专业性别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中能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组织与领导的经验积累、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等。
学生社团还是一个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参与社团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能更成熟地执行职业发展路线的教育学习规划。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参与大学社团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正面影响。大学生参与一个或多个学生组织较之于未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更有适当的教育计划、更成熟的生涯规划和生活形态计划,且在为人处事上也有较成熟的表现。社团参与的程度不同对于职业技能与生涯成功也具有程度不一的影响[4]。这些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有社团经验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具有社团领导经验的学生在入职后其领导力的成长更迅速,更容易获得在职业通道中的上升。
(五 )识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锚,提高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除了高校的培训和指导等外部因素外,还受个人能力因素和个人工作或实践经验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想要获得职业成功,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才干和价值观形成明确的自我职业定位,即识别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锚,并围绕个人所寻求的职业锚,提高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水平。有学者从上世纪美国最成功的几百位名人的终身经验中提炼出包括积极的心态、自我控制、总结经验教训等在内的17条职业成功条件[2]。基于前人对已有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决定性要素或条件是:信心、目标和执行。信心就是个人要一心想成为一个成功者,有“我将是成功者”的坚定意识和信念;长期目标定位为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并将该目标分解为中期和短期目标,通过步步为营地实现具体目标,从而达到长期目标的实现;执行则是获取职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它包含了有效的时间管理,面对挫折的心理调试、不断监督自己的自律,以及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创新。通过职业锚的识别和建立过程,有针对性地建立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阶梯,随着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再确定个人长期稳定的职业生涯发展区域和职业贡献领域。
[1]程肇基.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探索,2004,(11):55-57.
[2]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6,175-176.
[3]袭开国.性别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9-50.
[4]杨家俊.论大学生社团经验对职业生涯的影响[J].职业时空,2009,(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