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药物计数的分歧与研究※
2013-08-15祁天寿祁明浩
祁天寿 祁明浩
(1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225002;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伤寒论》药物计数的分歧与研究※
祁天寿1祁明浩2*
(1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225002;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本文描述了 《伤寒论》中药数目统计分歧的现状,分析了分歧的原因,明确区分与定义了物品、药物、药品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列出了分类明细清单,从而便于取舍利用,并得出结论:《伤寒论》涉及物品113种,药物按照最严与最宽泛标准分别为86种与113种,药品分别为109种与136种。
伤寒论;药物;统计
1 《伤寒论》药物计数的分歧现状
《伤寒论》里方剂与中药数目的统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伤寒论》里有多少方剂?问题已经解决。《伤寒论》共载方115首 (其中土瓜根和猪胆汁导方非正方,禹余粮丸方有方名无组成药物,一般称113方缺一方),实存方剂112首已经得到公认。
《伤寒论》里中药数目是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从国内外资料来看,《伤寒论》里中药数目从82种到95种不等[1]。“关于 《伤寒论》的药数,最高者是叶劲秋 《伤寒论汇纂便览续编》,计95种;其次是任应秋 《伤寒论证治类诊》,计93种;再次是中医研究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药性总论》,计90种;日本小泉荣次郎《汉法方剂的新研究》为85种,曾育麟 《伤寒论所用中药的统计》(中药通报二卷三期)最低,仅82种。”
林氏[1]的研究尚属周密,制定与说明了核定标准,制成方剂卡片与药物卡片进行周密的统计,经过分类排比,定为87种,并且详细列出了具体的药名。
孙氏[2]的数字是最新研究,借助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结论是:“《伤寒论》中的药物数目为84种。其中没包括白粉,没包括煎药用的液体清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炙甘草汤)、苦酒 (苦酒汤)、白饮。”遗憾的是孙氏的文章没有列出具体的药物名称,所以读者无从判断正误,更无法利用。
可见,《伤寒论》里中药数目是多少?还没有给出一种明确的、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孙氏使用卡片,林氏借助数据库,当属周密,其他研究者也应当是认真细致的,都应该不会有误,遗憾的是结论不同。貌似简单的计数问题,至今还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至于药物使用的次数需要以药物计数为基础,就更加难以定论。本文仅仅研究 《伤寒论》药物计数问题。
2 《伤寒论》药物计数分歧的原因
《伤寒论》中药数目统计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主要在于明确概念与核定标准。概念与标准不同,研究所得结论不同也就不奇怪了。
关于概念。为了避免混淆、避免争议而有效计数,首先需要明确区分不同概念。明确了概念,才能有效分类计数。下面尝试定义一些概念。
物品:凡是在 《伤寒论》中出现的实物,无论其来源如何、无论有无药理作用,无论作何用途,都视为物品。物品名是物品的名称。物品按照物品名计数,即按照 《伤寒论》条文中实际出现的计数,一般不加取舍与合并,对个别合并者予以明确说明。
药物:凡是在 《伤寒论》中出现的实物,具有药理作用的,属于药物。药物名是药物的名称。药物按照药物名计数,需要排除非药物。
药品:凡是在 《伤寒论》中出现的药物,由于来源不同、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用途不同、剂型不同等,凡是药理作用可能出现差异的,都分别作为不同的药物品种,简称药品。同一药物可以有一个或者几个品种。药品名是药品的名称。药品按照药品名计数,需要去掉重复出现次数,即无论某种药品出现多少次,都按照一次计数。
药品名计次:某种药品实际出现多少次,就按照多少次累计。《伤寒论》药品名计次也有一些复杂问题,本文不予讨论。
关于标准。核定标准也就是判断某物是否纳入计数的标准。标准不一致,是由于问题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
在主方中出现的只有一种炮制方法的药物通常没有异议,可是同一品种有与无炮制的药物是否分别计数?如“甘草炙”(12)与“甘草”(144),炮附子(20)与生附子 (29), “麻黄” (27)与 “麻黄三两 (去节)”(14)。(注:药名后面括号内的数字是 《伤寒论》条文编号,依据新辑宋本 《伤寒论》,1956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著[3],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相同)
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的药物是否分别计数?如大黄(106)大黄去皮(134)大黄酒洗(124)大黄清酒洗(207)大黄去皮清酒洗(29),按多少个计数?
在主方中出现的药物通常没有异议,可是仅仅在加减法中出现的药物是否计数?仅仅作为辅料出现的药物是否计数?
不同的溶剂是否计数?如 “水”“清酒”(177)“潦水”(262)“清浆水”(393)。
作为服用散剂的流体是否计数?如 “白饮”(141)“沸汤”(141)。
作为治疗组成部分的饮食措施是否计入?如“热稀粥”(12)“热粥”(141)“冷粥”(141)。
饮食善后措施是否计入?如 “糜粥自养”(152)“多饮暖水”(386)
替代药物是否计数?如 “无猪胆,以羊胆代之”(390)。
存疑药物是否计数?如 “温粉粉之”(38)。
包裹药物的辅料是否计数?如 “石膏一斤、碎、绵裹”“豉一升、绵裹”(393)
服用方法不同如何计数?如洗半夏煮后服 (313)与洗半夏直接服散剂(313),赤石脂煮服(306)与赤石脂末服散剂(306)
可能有所区别的如“蜜”(247)“白蜜”(131)“食蜜”(233)是否分别计数?
以上现状反映出 《伤寒论》药物数目统计确实比较复杂。没有明确的概念与标准就难免遗漏与重复。不过每位研究者的标准往往难以适应复杂的问题。
有时会出现抉择困难,特别是某种物品是否具有药理作用。具有药理作用的物品应该纳入计数,反之则排除。
显然,判断某些物品有无药理作用,有时会难以认定,可能出现争议,为了保持客观性,需要存疑。这样就需要相应的予以分类。有了较好的分类,按照分类分别计数,就能够客观地没有遗漏没有重复的得到准确计数。至于如何取舍不同的分类,由使用者决定。使用者可以依据不同的需要加以判断、加以取舍利用。
3 《伤寒论》药物计数的解决方案与结果
为了解决以上各种难题,笔者认为,必须分类计数,列出清单,准确数出每类的数字。只需要提供可资利用的资料,至于如何判断取舍,可以由读者依据不同的考虑予以断定。
计数原则:确定区分概念;确定选择标准;选定善本,说明依据版本;不遗漏,不轻易去除也不轻易予以合并,可以列举现象,留存备考;不重复,虽然字面有所不同,实质相同则不重复计数;注意详细说明解释,便于读者利用。
依据以上的原则,我们依据新辑宋本 《伤寒论》[3]并对照明赵开美翻刻宋本 《伤寒论》影印版分类计数。
3.1物品计数共计113种。清单如下:阿胶、巴豆、白粉、白蜜、白术、白头翁、白饮、半夏、贝母、柴胡、赤石脂、赤小豆、葱、葱白、大黄、大戟、大枣、代赭、当归、法醋、沸汤、茯苓、附子、甘草、甘澜水、甘遂、干姜、葛根、瓜蒂、瓜蒌根、瓜蒌实、桂枝、海藻、厚朴、滑石、黄柏、黄连、黄芩、鸡子白、鸡子黄、胶饴、粳米、桔梗、苦酒、冷粥、连翘、潦水、龙骨、麻沸汤、麻黄、麻仁、麻子仁、麦门冬、虻虫、芒硝、糜粥、米饭、蜜、绵、牡蛎、暖水、铅丹、秦皮、清浆水、清酒、热汤、热稀粥、热粥、人参、人尿、商陆根、烧裈灰、芍药、升麻、生地黄、生姜、生梓白皮、石膏、食蜜、蜀椒、蜀漆、水、水蛭、桃仁、天门冬、葶苈子、通草、土瓜根、萎蕤、温粉、文蛤、乌梅、吴茱萸、五味子、细辛、豉、香豉、薤白、杏仁、旋复花、羊胆汁、尭花、茵陈蒿、禹余粮、芫花、泽泻、知母、栀子、枳实、猪胆汁、猪肤、猪苓、竹叶。
3.2药物计数
①在口服方剂主方中出现的药物 (86种):阿胶、巴豆、白术、白头翁、半夏、贝母、柴胡、赤石脂、赤小豆、葱白、大黄、大戟、大枣、代赭石、当归、茯苓、附子、甘草、甘遂、干姜、葛根、瓜蒂、瓜蒌根、瓜蒌实、桂枝、海藻、厚朴、滑石、黄柏、黄连、黄芩、鸡子白、鸡子黄、胶饴、粳米、桔梗、苦酒、连翘、龙骨、麻黄、麻仁、麻子仁、麦门冬、虻虫、芒硝、牡蛎、铅丹、秦皮、人参、人尿、商陆根、烧裈灰、芍药、升麻、生地黄、生姜、生梓白皮、石膏、蜀椒、蜀漆、水蛭、桃仁、天门冬、葶苈子、通草、萎蕤、文蛤、乌梅、吴茱萸、五味子、细辛、香豉、薤白、杏仁、旋复花、茵陈蒿、禹余粮、芫花、泽泻、知母、栀子、枳实、猪胆汁、猪肤、猪苓、竹叶。
②仅仅在外用通大便方剂中出现的药物 (3种):食蜜(233)、法醋(233)、土瓜根(233)。
③仅仅在加减法中出现的药物 (2种):葱 (317)、薤白(318)。
④仅仅在辅料中出现的药物 (2种):白粉 (310)、白蜜(310)。
第①项至第④项合计为93种,如果合并葱与葱白、食蜜与白蜜,则为91种。
⑤仅仅在注释中出现的药物 (1种):尭花 (40)。
⑥仅仅作为替代品的药物 (1种):羊胆汁。“无猪胆,可以羊胆代之”(390)。
⑦仅仅作为和丸用物,可能有药理作用 (2种):米饭(339)、蜜(247)。
第①项至第⑦项合计为97种,如果合并蜜、食蜜与白蜜,则为94种。
⑧仅仅作为溶剂的药物,可能有药理作用 (7种):水、甘澜水(65)、麻沸汤(154、155)、热汤(166、355)、清酒(177、352)、潦水(262)、清浆水(393)(如果除外清酒、潦水与清浆水,把其余汤、水合并,则为4种)。
第①项至第⑧项合计为104种,如果考虑合并,则为98种。
⑨在后续治疗中出现的饮食,是治疗的组成部分 (3种):热稀粥(12)、冷粥(141)、热粥(141、386)“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141)。
⑩在后续食养中出现的饮食 (2种):糜粥“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152)、暖水(386)。
第①项至第⑩项合计为109种,如果考虑合并,则为102种。
⑾服药用的流体(2种):白饮(71、141、318、386)、沸汤(141、386)。
⑿煎煮石膏、香豉等的包裹物 (1种):绵。
⒀情况不明的存疑药物 (1种):温粉 (38)。“温粉粉之”。
第①项至第⒀项合计为113种,如果考虑合并,则为106种。
仔细分析以上分类清单,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既往的研究结果是从82种到95种不等。笔者认为:按照最严格标准计数,第①项86种;按照较严格标准计数,第①项至第⑧项合计不少于98种;按照最宽泛标准,第①项至第③项合计不少于106种。
3.3药品计数有人把法醋与苦酒合并,可成一说;还有人把粳米与米饭合并,也成一说,但都值得存疑。理由在于张仲景应该不会故弄玄虚分别出不同的名称为难读者。既然名称不同,就应该具有区别意义。
在临床上实用的是前述的药品概念。例如,临床必须区分生附子与炮附子、瓜蒌根与瓜蒌实、鸡子白与鸡子黄、炙甘草与生甘草、葱与葱白。按照谨慎的考虑,可能还要区分麻黄与去节麻黄,区分大黄、大黄去皮、大黄酒洗、大黄清酒洗、大黄去皮清酒洗,区分法醋与苦酒,区分蜜、白蜜与食蜜,区分粳米与米饭,还要区分热粥、冷粥以及其他各种粥,区分各种溶剂如水与清酒甚至其他溶剂。
按照药品的概念是必须区分溶剂的。我们知道:同样一个处方,由于药物成分的溶解特性不同,加水煎药与加酒煎药溶解出的药物成分是有所不同的。
显然,仅仅统计 《伤寒论》药物计数还不够,还需要统计药品计数,虽然这个工作更复杂,笔者还是不厌其烦,把 《伤寒论》药品清单分别列举如下,以便读者判断取舍。
①在口服方剂主方中出现的药品 (109种):阿胶、巴豆、白术、白头翁、半夏洗 (煮)、半夏洗 (破如枣核煮)、半夏洗 (散服)、贝母、柴胡、豉 (绵裹)、赤石脂末 (散服)、赤石脂 (煮)、赤小豆、葱白、大黄、大黄(酒洗)、大黄 (清酒洗)、大黄 (去皮)、大黄 (去皮清酒洗)、大戟、大枣、代赭石、当归、茯苓、附子 (炮去皮)、附子 (炮去皮破)、附子 (生去皮破)、甘草、甘草(炙)、甘遂、干姜、葛根、瓜蒂、瓜蒌根、瓜蒌实、桂枝 (别切)、桂枝 (去皮)、海藻、厚朴、滑石、黄柏、黄连、黄芩、鸡子白、鸡子黄、胶饴、粳米、桔梗、苦酒、连翘、龙骨、麻黄、麻黄 (去节)、麻仁、麻子仁、麦门冬、虻虫、芒硝、牡蛎、铅丹、秦皮、人参、人尿、商陆根、烧裈灰、芍药、升麻、生地黄、生姜、生梓白皮、石膏 (碎)、石膏 (碎、绵裹)、蜀椒、蜀漆、水蛭、桃仁 (去皮尖)、桃仁 (去皮尖及两仁者)、天门冬、葶苈子、通草、萎蕤、文蛤、乌梅、吴茱萸 (汤洗)、吴茱萸 (洗)、五味子、细辛、香豉 (绵裹)、薤白、杏仁(去皮尖)、杏仁 (去皮尖熬、别作脂)、杏仁 (去皮尖熬黑)、杏仁 (去皮尖及两仁者)、旋复花、茵陈蒿、禹余粮、芫花、泽泻、知母、栀子、枳实 (大者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枳实 (水浸炙令黄)、枳实 (炙)、猪胆汁、猪肤、猪苓 (去黑皮)、猪苓 (去皮)、竹叶。
②仅仅在外用通大便方剂中出现的药品 (3种):食蜜(233)、法醋(233)、土瓜根(233)。
③仅仅在加减法中出现的药品 (2种):葱 (317)、薤白(318)。
④仅仅在辅料中出现的药品 (2种):白粉 (310)、白蜜(310)。
第①项至第④项合计为116种。
其他依次列举如下:尭花、羊胆汁、米饭、蜜、水、甘澜水、麻沸汤、热汤、清酒、潦水、清浆水、暖水、热稀粥、冷粥、热粥、糜粥、白饮、沸汤、绵、温粉,合计20种。
以上全部计数共136种。
[1]林乾良,孙福顺.《伤寒论》药物的统计[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4(4):60.
[2]孙燕,李宇航,郭明章.基于数据库技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药数量解析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9):28-29.
[3]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6:4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92
:1672-2779(2013)-22-0121-03
吴义红
2013-09-1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