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2013-08-15杨金萍崔利锐刘更生臧守虎金秀梅
杨金萍 崔利锐 刘更生 臧守虎 金秀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355)
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主要针对中医院校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而言。由于中医学本身的特色,与传统文化有着割裂不开的关系,故传统文化类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尚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深化与提高,故本文针对目前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构想。
1 中医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大多中医院校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许多学校也开设了传统文化类课程,开展了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课程,通过学生问卷等调研活动,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相结合,不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课程体系,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建议[1]。郑守曾在 《中医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展望》一文中提出 “文化化”的教学模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这为中医教育率先采用文化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21世纪教学模式将体现多元化趋势。学术化、基础化、文化化将成为中医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并将赋予这些教学模式以新的意义[2]。”
但从全国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传统文化类课程还处于边缘地带,或者仅是一种点缀,这方面的教学及研究还不够深入。从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基本是西式的,即使是带有传统特色的中医院校,其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倾向于西医式的教学,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设置非常薄弱。如传统的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压缩,甚至许多课程由考试课变成了选修课,西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比重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经典课的学习。经典课尚且如此,其它的传统文化课更得不到重视。所以说,目前传统文化类课的课程设置,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西化的矛盾,不能营建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薄弱,伴随着社会上一部分人对中医的不认同,致使学生对中医本身产生怀疑,不能坚定学好中医的决心,因此加强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完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2 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2.1 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有着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等多重性。其理论及体系的形成,既是医疗实践中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积淀与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初期,诸子百家重要思想内涵如天人思想、精气理论、阴阳五行等与医学理论相互渗透,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骨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土壤中滋生发展起来的,要想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内涵及精神,不从传统文化入手,则难以做到。
2.2 中医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加强传统文化课的教学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伴随着传统文化的盛衰而起伏消长。如果割裂中国传统文化,单从现代理论去研究中医,就偏离了中医的本基。中国自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中医也几乎被废黜。解放以后,国家虽然对中医采取扶植保护的政策,但由于近几十年来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对传统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及诸子思想所知甚少,没有知识的迁移及中间衔接,就直接从高中数理化的思维模式跳转到中医理论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的阻力非常大,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学好中医,应当从中医的母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入手,因此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的教学。
2.3 要强化传统文化课的教学 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的课程设置 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必须从传统文化课教学的细节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课的课程设置。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合理设置方案,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薄弱及课程设置西化的矛盾,改变现在的西医式教育模式,更好地指导传统文化类课的教学,并为建构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模式作辅垫。只有在健全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前提下,传统文化类课才能系统全面地展开,真正发挥提高学生素质、传承中医的作用。
3 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的实践意义
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其对指导传统文化课的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①使课程设置更全面、条理、系统;②使教学活动能全面系统地展开;③细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④通过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增强使命感,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了解与学习中医。
4 如何开展与完善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
应以传统文化类课的教学实践为依托,根据教学需求,提出合理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方案。同时通过调研反馈,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细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4.1 制定合理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学需求,提出合理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方案,完善传统文化类课程体系,解决以往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薄弱及课程设置西化的矛盾,指导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并为建构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模式作辅垫。故需拟定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方案,包括:①设计模块: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模块,如语言文字类、中国古代哲学类、历史类、考古类、文学类、艺术类、宗教类、地方文化类如齐鲁文化、伦理类如传统美德等。②预设课程:在不同类别的模块下预设相应的课程,规定课程内容、性质、教学方法等,如设:一类课程:考试课;二类课程:选修课;三类课程:系列讲座等。③建立分级教学模式:建立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面的分级教学模式。
4.2 拓展传统文化类课的教学 面向全校中医类专业,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进行试点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和反馈课程设置方案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课程设置方案。实践活动包括:①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等,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进行试点教学。②编写相关教材,或完善已有课程的教材。除教材外,向学生提供大量课外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课余搜集大量资料,通过作业、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课的反应;通过反馈,师生互动,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5 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实例
本课题组为了合理设计传统文化课的课程体系,在本校开设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进行试点教学。
5.1 《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概说》——全校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以汉画像石为契入点,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在汉画像石所反映了先秦两汉思想文化背景下,揭示中医文化的内涵。课程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涉及知识面宽,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全新的传统文化课,自2006年始设至今连续8年,选课范围覆盖全校各专业本专科生,达到较好效果。
5.2 《中国古代思想史》 面向中医七年制传统班、文献方向教学 课程内容以清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其发生发展的脉络为主线,揭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更宽更高的视野下把握、透视中医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从原始思想的萌芽、先秦两汉思想,直至明清思想,课程内容系统连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思想文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及考试课,自2004开课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3 《中国古代要籍选读》 面向中医七年制传统班课程选取与中医学基本概念、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要籍的篇章和内容,力求在讲解所选典籍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及相关的古代思想文化、中医思想文化,以有助于同学们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更高更广的视野下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本质。从2006年始作为一门限选课,面向本校七年制传统班开设,受到学生欢迎。
5.4 《传统文化导论》 面向研究生教学。
5.5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解读》 面向研究生教学。
针对较高层次的研究生,进行发散式、专题式的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课程深度、广度较本学科教学有所增强,并采用讨论式、问题式、论文式等方式,给研究生营造自由、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使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更上一节台阶。
以上课程全部由课题组人员承担及担任主讲,并自行编制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总结出适宜于不同专业层次的课程,从讲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通过学生反馈、调查分析等方法,总结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为深化传统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并且在教学中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叶革会,李文彦,顾云湘.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8,27(7),574-575.
[2]郑守曾.中医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