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肺病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2013-08-15童佳兵张念志季红燕朱慧志李泽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6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肺病中医药大学

童佳兵 杨 程 张念志 季红燕 朱慧志 王 胜 李泽庚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中医药肺病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童佳兵1杨 程1张念志1季红燕1朱慧志1王 胜1李泽庚2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国家重点学科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必须把教书育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主要任务,并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起带头作用。对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和尝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肺病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中医药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病学科作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的理念,不断探索中医肺病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路,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从课堂到临床、实践创新”的培养理念,逐步实施中医肺病学科卓越专科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努力构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卓越医师的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一条现代中医优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 中医药肺病学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中医药人才培养在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上形成了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较难适应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因此,深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适应21世纪初的国内、国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中医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病学科作为国家卫生部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构建国内一流的中医肺病学科与创新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相脱节,教育不能全为临床的状况更加突出,中医肺病学科的健康发展要求既掌握坚实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级人才的出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培养中医药肺病学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专科人才成为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和国家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发展的实际,坚持走培养创新肺病学科人才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关键。借鉴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肺病学科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肺病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做到兼收并蓄,走好创新之路。

2 开展中医药肺病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根据我省新安医学的特色优势,结合中医药肺病学科发展的趋势,坚持以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探索在我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两个人才培养平台:基于知识构建及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平台和临床技能及医学思维训练平台,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培养,完善配套改革,努力形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示范效应的中医药肺病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我校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卫生部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肺病学科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突显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凝练“中西结合、注重临床、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基于知识构建及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平台

2.1.1延伸学校及学科边界实现人才多元培养探索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出台相关鼓励优秀学生自我拓展的计划。根据中医药学科领域不断分化的总趋势,本着“厚基础、强能力”的目标,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势,探索个性化、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完成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后,可根据培养方向,完成个性化的专业教学目的。将中医经典课程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将其拓展为以适合不同教学层次和进程要求、形式多样的课程群,并贯穿于基础和临床教学各阶段,做到经典教学不断线。

2.1.2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整合科研教学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和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教学资源的优势,逐步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以基本实验技术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

建立科研训练课程,强化全程参与科研。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本科生、肺病学科研究生、博士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基础阶段、专业研究生学习介入教师科研项目。同时严格规范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带教导师必须有在研科研课题并向学生开放,使前后期科研训练相为呼应。同时,设立大学生及研究生创新科技基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着力推行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开展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外中医药大学肺病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医PBL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

2.2探索临床实践新模式搭建临床技能及医学思维训练平台不断探索“早临床、多临床”实践新模式,围绕提升学生中医继承能力,并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基础回归”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从基础到临床的全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框架为:早期接触临床——初步了解中医,激发中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意识;课程临床见习——深入体验中医,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实践和临床思维技能;临床技能训练——强化中医技能,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训练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教学奠定基础;临床实习——进入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对常见病进行基本中西诊治和初步临床研究的能力。

建立“三学期制”中医临床实践模式。以中医临床基本思维培养为主体,在我校率先开展“三学期制”改革,实现“早期介入、分段实行”的阶段式、递进式的反复临床实践教学。

发挥师承优点,建立临床导师。借鉴中医师承教育优点,建立肺病学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临床导师制度,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在总结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导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利用国家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立中医肺病学科教学示范病房,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传统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中医整体诊疗理念的训练,并向我校其他5所附属医院推广,扩大临床教学培训基地。

推进学科师资建设和配套改革,建设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制定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规划,积极引导教师和临床医师参与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师资建设;启动“名医、名师传承工程”,建立以名医、名师领衔的工作室机制,加强中医药肺病学科名师名医的经验传承和后继人才培养。

总之,围绕这一中医药肺病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心,我们以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从“中医为体,西以为用”的角度入手,牢固中医思维,夯实中医基础,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提高中医临床动手能力,探索新型培养模式,加强示范辐射作用,对中医药肺病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综合改革,以期达到对肺病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6.064

1672-2779(2013)-16-0083-02

苏 玲

2013-06-14)

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肺病学科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肺病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