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寅平腹针治疗痤疮临床经验※

2013-08-15徐寅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郁化火腹针中脘

于 川 徐寅平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1200)

徐寅平腹针治疗痤疮临床经验※

于 川 徐寅平△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1200)

痤疮;腹针;名医经验;中医针刺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表现[1],青春期多发,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徐寅平主任医师为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脑病针灸科主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头痛、失眠、郁证、脾胃病、皮肤病等内科病症及疑难杂症,徐寅平尤其擅长腹针治疗痤疮,她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从脏腑经络理论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应用腹针特色疗法治疗痤疮有显著效果,笔者跟师学习,深感其经验丰富,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徐师认为痤疮是因脏腑、三焦功能失调而致面部经络气血瘀滞而成,临床中将痤疮分为以下四个常见证型:肺经血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郁化火证。其中肺经血热证,病位主要在上焦,与积热之邪相关;脾胃湿热、痰瘀互结证,病位主要在中焦,与湿热之邪相关;肝郁化火证,与郁热之邪相关。

1.1 肺经血热证 多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喜食肥甘辛辣之品,肠腑蕴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积热上蒸于肺,循经外发,积热之邪充于腠理,加之肺主皮肤开合功能失调,颜面、胸背气血郁闭而渐成痤疮。

1.2 脾胃湿热证 多由平素饮食不节,常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湿蕴而生热,湿热上逆阻于颜面皮肤而致痤疮。

1.3 痰瘀互结证 多由平素饮食不节或忧思过度,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互结,阻滞经络,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痰瘀互结,凝滞肌肤,交阻于颜面而成痤疮。

1.4 肝郁化火证 多因平素情志不遂,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日久化火,火热之邪上攻于颜面而发痤疮。

2 临床表现

2.1 肺经血热 面部潮红,颜面、胸背部散在红色丘疹,或有脓疱,或有痒痛,伴口干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2 脾胃湿热 颜面、胸背部淡红色丘疹、脓疱,脓头不易破溃,面部皮肤油腻,伴有身倦乏力、口臭、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2.3 痰瘀互结 皮疹以结节、囊肿、脓肿、瘢痕为主,呈暗红色,面部毛孔粗大,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伴有纳呆腹胀,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2.4 肝郁化火 颜面皮疹或脓疱,色红或暗,多伴有疼痛,兼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3 治疗

主穴:中脘(腹针梅花刺)、下脘、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双)。

配穴:肺经血热:左下风湿点、右下风湿点;脾胃湿热:天枢(双);痰瘀互结:天枢(双)、气海;肝郁化火:右下风湿点、右大横。使用中研太和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25ФX40mm),按照腹针疗法要求[2]精确取穴,由上至下、由里至外的顺序,只捻转不提插,使局部产生针感,中脘穴采用腹针梅花针刺法,即以中脘对应口唇部为基础点,按照腹部全息理论,根据痤疮所生部位,分别向中脘周边上下左右各距3-5分处浅刺1针,以扩大面部所治范围。余穴采用中刺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徐师认为痤疮虽表现为面部肌肤气血瘀滞,实则为五脏功能失调所致,主穴由腹针“引气归元方”四穴之中的中脘、下脘、关元三穴与外陵与滑肉门组成的“腹四关”和双上风湿点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于胃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之作用,关元培肾固本,三穴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可达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滑肉门及外陵组成的“腹四关”可健脾化湿、活血通络,按八廓取穴法,左上风湿点主脾胃,右上风湿点主肝及中焦,徐师认为两穴相配可清热理气解毒之效。临证肺经血热者则配伍主肺与大肠的左下风湿点与主上焦的右下风湿点以宣肺、通肠、清热;脾胃湿热者,配伍胃经天枢穴以健运脾胃、清利湿热;痰瘀互结者取胃经天枢、气海以健脾祛湿,补气活血;肝郁化火者,配伍主肝胆的右大横及主上焦心肺的右下风湿点,以疏肝胆郁滞之气,兼清上焦心肺之热。

徐师在针刺手法上,因痤疮病位在面部体表,故中脘周边按全息理论所取穴位,采用浅刺法。主穴及随证配穴一般采用中刺法以调节脏腑功能,但徐师强调在临证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灵活应用,若病程较长,脏腑功能失调严重者,则采用深刺法,若病情轻,病程短,则采用浅刺法。

4 典型病例

例1:李某,男,21岁,学生。2008年8月2日初诊。面部痤疮3月余,以前额、面颊较为密集,呈粟粒状红色小丘疹,轻度刺痒,小便调,大便秘结,二日一行。曾用抗生素、维生素类及外用药膏治疗,效果不佳,观舌

尖略红,苔薄黄,脉浮数。既往体健,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辨证属肺经血热,取穴:中脘(腹针梅花刺)、下脘、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双)、双下风湿点,采用中刺法,中脘周边穴浅刺法。治疗3次后,面部丘疹减少,1疗程后,丘疹基本消退,面现光泽。

例2:张某,女,25岁,教师。2009年3月11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余,颜面部反复出现红色小丘疹,多有脓头,面部皮肤油腻光亮,身倦懒动,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既往体健,平素喜食生冷、辛辣之品。辨证属脾胃湿热,取穴:中脘(腹针梅花刺)、下脘、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双)、天枢,采用中刺法,中脘周边穴采用浅刺法。治疗5次后,面部丘疹范围缩小,脓头明显减少,2疗程后,丘疹基本消退。

例3:张某,男,29岁,干部。2008年9月6日初诊。面部痤疮2年余,面部反复出起暗红色丘疹、脓包,背部亦可见丘疹,皮肤干燥、无光泽。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既往体健,平素喜食辛辣甜食。辨证属痰瘀互结,取穴:中脘(腹针梅花刺)、下脘、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双)、气海、天枢(双),采用中刺法,中脘周边穴采用浅刺法。治疗10次后,面部丘疹减少,4疗程后,丘疹大部分消退。

例4:徐某,女,35岁,干部。2012年4月8日初诊。面部痤疮2年余,面颊部反复出现暗红色丘疹,情绪波动及月经前症状加重,伴有口苦、胸胁胀痛。观舌红,苔黄,脉弦细。辨证属肝郁化火,取穴:中脘(腹针梅花刺)、下脘、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双)、右大横、右下风湿点,采用中刺法,中脘周边穴采用浅刺法。治疗10次后,面部丘疹减少,6疗程后,丘疹大部分消退。

按:例1患者正值青春期,平素喜辛辣之品,肺肠积热日久,则大便秘结,热性炎上,而见面部红色小丘疹,故治疗以宣清肺热,通肠腑为法,取主穴配伍左右下风湿点,以清上焦肺经血热,兼调下焦肠腑积热。例2患者平素喜食辛辣生冷,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中焦湿热内生,胃热壅盛则口干喜冷饮,热灼津液,则大便干、小便黄。湿热循经上侵面部则生痤疮,故治疗以健运中焦,清利湿热为治则。取主穴配伍天枢以调脾胃、清湿热。例3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互结,阻滞经络,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痰瘀互结,凝滞肌肤,而成痤疮,因瘀血内停,不能濡养皮肤,则见皮肤干燥无光泽,湿聚痰结,瘀血凝滞,则丘疹色暗红伴有脓包,故治疗以健脾除湿、活血化瘀为治则,取主穴配伍天枢、气海以健脾化痰,补气活血通络。例4为中年女性,平素情绪波动较大,肝气不舒则胸胁胀痛,肝失疏泄,肝郁化火上攻颜面则现面部小丘疹伴口苦。故治疗以疏肝解郁为治则。取主穴配伍右下风湿点、右大横以疏肝气、清心肺之热。

5 体会

笔者有幸跟随徐师门诊,学习到了徐师采用腹针治疗痤疮疾病的独到治法,与此同时,徐师在治疗期间,非常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向患者宣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徐师认为患者注意生活饮食及生活调护,也是保证疗效良好的前提。具体内容为:①卫生宣教:向患者解释痤疮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疗程,鼓励患者坚持治疗。②皮肤护理:嘱患者用温水洗脸,避免油脂类等诱发粉刺的化妆品、护肤品,切忌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导致炎症扩大形成瘢痕。③饮食护理:嘱患者少食动物脂肪、香甜、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④起居护理:嘱患者生活起居规律,保证良好睡眠。徐师的这些临证经验和高尚医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及发扬光大。

[1]赵方.针灸治疗皮肤病效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0.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71

1672-2779(2013)-15-0103-02

杨 佳

2013-05-21)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郁化火腹针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温针灸联合盐酸曲唑酮片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理论探讨
董氏奇穴微络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