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教学探讨
2013-08-15杨徐杭汶医宁
杨徐杭 汶医宁
(1陕西中医学院,西安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教学探讨
杨徐杭1汶医宁2
(1陕西中医学院,西安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诊断学;思维训练;教学改革
1 教学形式多样化 培养思维能力
实施大班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生不仅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通过情景式教学在课堂上以演绎形式再现病案情景,引导学生借助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分析、对比、理解、想像、推理、判断,结合病例问题进行知识应用方面的讨论,教师在其中将问题不断引向深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反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逐步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问诊教学中通过医生、患者角色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加深对问诊理论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患者的真情实感,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学习”的教学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的四诊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精讲多练 注重思维训练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备有四点:一强烈的创新意识;二扎实广泛的基础科学知识;三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能力;四不怕艰难与失败的顽强精神。而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把学习、掌握、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多练、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引导学生认识病、证的组成,即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病变发展趋势等。二原理分析:学会分析、判断所给资料。三从中找出规律。四引导对病变的分析:a要直观检查身体情况:用四诊方法;b要找准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思维的主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形成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巩固这些经验,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3 打破思维定势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带着求知的渴望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讲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中医诊病为什么遵循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原理?局部为什么能够体现整体?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疑难点,教师提供学习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找资料寻答案,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提倡联想,发展直觉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特殊的作用。直觉思维是以知识结构为依据,在事实和逻辑根据不充分的条件下,直接而迅速地进行联想,提出假说。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充分发挥类比联想,通过比较、归纳各种病理现象,找出规律、揭示共性。四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发现新知识”的目的,如一例女性血虚证患者系小肠钩虫引发便血导致贫血,根据学生想弄懂而又弄不清出血部位怎样检查的心理,指出此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新型仪器微型小肠镜确诊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推理,使学生受到“发现知识”的思维训练。
4 通过病案书写训练发散思维
想象是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为什么肢体震颤抖动等动摇不定症与肝有关?怎样辨虚实等,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组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展开想象,以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目的。发散思维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训练可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创新观点。如对胃痛不适为主诉的病人,第一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方面写出胃痛的病因病机、自己遇见的或亲身经历过的常见病证;第二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第三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出对12种疼痛性质中的某一种疼痛的较深入的认识,
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有一个主题去深入而富有见地地阐述观点。总结时给学生列举了邓丽君、柯受良可能是因为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窒息失去了生命,此病除有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可进一步向上反流至咽喉和气管,以至抵达鼻腔、中耳等部位,出现咳嗽、咳痰、喉部发紧、哮喘、吸入性肺炎、反流性咽喉炎、鼻炎、中耳炎等食管外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教会学生初步认识这种病,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5 强调辨证分析 训练辨证思维能力
训练中一方面通过脏腑辨证影像教学、病案书写等加强学生的辨证能力,另一方面采用病案、模拟病人教学,重点强调各种辨证方法的运用要点及辨证思路、步骤,结合病案和模拟病人,运用不同辨证方法分析、辨识病证。我们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涉及面广、难易适度的病案,而模拟病人则要求对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主题要熟悉,对每个病案和模拟病人都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明确辨证所需的四诊症状,其次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各个症状,最后作出证名诊断。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会有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讨论式教学训练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进行讲评。这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6 融会贯通 培养整体思维能力
融会贯通,使知识成为一种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抓住主线将知识串联起来,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一个知识整体。教师授课时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维方法迁移、变化、更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血虚证的内容时,紧紧抓住血虚证基本表现:面唇舌爪甲色淡不华、头晕目眩、脉细这一主线,依次考虑心血虚、肝血虚、心肝血虚、心脾两虚、气血两虚、津血亏虚等的表现会有哪些?如何从心肝脾津液等的生理功能推测相应的病理变化?临床应用方面有哪些常见的疾病等,让学生去主动创造学习,将学习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我们组织学生讨论见习看到的中风病例,让学生用中诊知识去解释临床现象。通过讨论学生学会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了对中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了解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目前治疗的进展、预防等,开阔了学生学习思路,培养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
如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汲取新知识、提高解决新同题的思维能力,而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如中医诊断学结合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情况、一些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肾病是否以虚证多见?为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医院,联系临床实际,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不仅活跃了思维、扩大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新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59
1672-2779(2013)-15-0085-02
苏 玲
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