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2013-08-15夏丽
夏 丽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夏 丽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入门课。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好《中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作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多年从事《中基》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介绍了理解记忆学习法、整体联系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取象比类”学习法、图表归纳学习法、歌诀记忆法、练习复习法等七种实用的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入门课。除了授课效果外,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好《中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初学中医的学生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中基》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中基》的学习方法。
1 理解记忆学习法
中医的内容重于思辨、抽象和实践,弱于直观、具体和可操作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中医的障碍[1],因此只有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联想到具体的事例才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内容同样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谈到如何才能理解《中基》的有关理论阐述,首先必须要了解相关理论的最初起源或说法,以及对这一理论的表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于相关理论概念的记忆,才能称得上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如阴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是源于先民对生活的观察,阴阳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日光的向背到代表既相关又相反的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随着观察面的扩大,发现向日处温暖、明亮、动物活跃、植物生长茂盛,背日处寒冷、晦暗、动物沉静、植物生长缓慢,古人就以温热与寒冷、运动与静止、光明与黑暗等来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2]。
如五行相生顺序依次是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顺序依次是木—土—水—火—金—木,为什么是这样排序?教材中未明确表述,为了有助于学习,学生可通过联想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来帮助记忆,五行同样也是起源于前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木生火:钻木取火,木柴燃烧产生火;火生土:万物燃烧化为灰烬归于土;土生金:古有“革土生金”之说,金矿石来源土中;金生水:金属熔化成为似水的液态物;水生木:指水的涵养可以使树木茁壮成长。“木克土”:树木根须向土中插伸可使土质变得疏松;土克水:积土筑坝阻止洪水泛滥;水克火:水能浇灭熊熊大火;火克金:火能冶炼熔化金属;金克木:刀斧砍伐树木及削制工具家具。
如果不清楚这些理论观点提出的最初缘由,即理论形成的思路和方法,则难以理解这些观点,更谈不上深刻地记忆。理解在知识点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2 整体联系学习法
《中基》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在不同章节中介绍,但分散于不同章节中的这些内容是又有内在联系,是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应将前后各章节中相互关联的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学习。如用《五行学说》一章中以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功能上的协调配合,而在《藏象》一章脏与脏的关系,可联系前面所学内容,用五行乘侮阐明五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疾病的相互传变。《阴阳学说》一章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部分,应与《病机》一章中人体基本病理变化中的阴阳失调和《治则》一章中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前后贯通起来,这样既可以将有内在联系但分散的内容作一个整体把握,同时又锻炼了用整体联系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比学习法
《中基》中有许多理论的观念,由于在理论表述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混淆[3]。对于这类的问题,通过对比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会使内容记忆得更加清晰和牢固。如对于病机“内生五邪”与病因六淫邪气,相似之处在于字面上都表述为邪,概念中都有风、寒、湿、燥、火,所致病证的临床症象都类似,不同之处前者为脏腑功能异常而致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五种病理变化,后者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对比两者的异同将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其一为病理变化,其二为病邪。还有部分内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也适合运用对比学习法。如脏腑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五脏中肺、脾、肝、肾均参与水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是共性,不同个性在于肺通过主气引导水液在体内的宣发肃降;脾化生水液,脾气主升清将水液上输到肺;肝调节全身气机进而推动水液在周身的输布运行;肾通过蒸腾气化调节水液的排泄。共性与个性的对比学习,有利于既全面又具体掌握所学内容。
4 “取象比类”学习法
中医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认知,古人在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象比类”成为其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性、表象性、整体性的优点,在中医学习中具有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积极作用。运用取象比类,将自然中的“象”与中医理论类比,可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及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理解“风性善行数变”时,联系自然现象,首先想到自然界风的特性为无处不在但又行踪不定,来去疾速,一会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会儿风平浪静,进一步联想有关风的成语,如风驰电掣、风云突变、雷厉风行、疾风骤雨、风风火火等,有助于理解风邪善行数变的性质和特点。
在学习寒性凝滞、主痛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时,可与寒冷冬季的自然现象进行类比,冬季气候寒冷,河水受寒则结冰,人的主要成分是水,血液也是液态之物,它在脉道中的流动就像水在河中流动一样,寒邪侵犯人体会使血液流动缓慢甚至瘀滞,阻滞不通则痛,故寒邪致病以疼痛为主症。生动地证明了《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的经典论断。
5 图表归纳学习法
中医基础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其理论深奥,知识抽象,学习时感到枯燥,难于理解和记忆。如能将课堂学习过的内容用形象图、示意图、逻辑图、分类图表等形象直观方式进行整理,可简化繁难的逻辑推理过程,直接得到思维结果,使认识过程大大缩短,故可提高记忆效率,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4]。由于整理图表是经过创造性的思维加工,所以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应用得心应手。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思辨性强,抽象难懂,通过草绘太极图,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理性认识感性化。太极图我们形象地称为太极鱼图,圆圈代表阴阳是一个整体,内部分割的反“S”型曲线将圆圈分为右黑和左白两部分,黑鱼代表阴,白鱼代表阳,S形线表示阴阳时刻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黑鱼部分内有白色小眼睛,白鱼部分内有黑色小眼睛,就蕴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意。如在学习肾中精气与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关系,可按肾中精气充盛与否、年龄分期、生长发育情况、天癸至与未至、生殖功能状态列成简表,比较肾中精气充盛与否的不同状态,年龄阶段而划分的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各年龄段不同的生长发育情况,天癸至与未至,生殖功能有无列表,肾中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一目了然,在脑海中形成条理分明,要点清晰的印象,便于复习和记忆,对于知识要点的记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歌诀记忆法
歌诀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编述歌词口诀,是中医学传统的优良学习和记忆方法,流传已久,有很多的资料可供借鉴。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很多内容如果编成歌诀会增强记忆效果[5]。为便于记住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可编成歌诀或顺口溜:“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只需记住短短的28个字,便可记住十二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走向和在四肢的交接规律。
7 练习复习法
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终评价在于考试。在学习《中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初学,必定会有些概念模糊,内容混淆,条理不清之处,为了厘清思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减少遗忘的作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做习题,而且通过多做习题,还可以锻炼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在做题时,不能为做题而做题,要在做完题后进行理性思考,寻找出题和答题规律,记忆答题要点,并且注意前后篇章试题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之,《中基》学习方法多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也要舍得花时间研究和心悟。从学生来看,掌握住好的学习方法,能节约死记硬背所花费的时间和功夫,而且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师来讲,掌握或熟悉学习方法,可以指导学生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吴元洁.“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9):98-99.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45.
[3]魏凤琴.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记忆方法[J].中医药导报,2008,14(1):103-104.
[4]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九法[J].现代远程教育,2003,(3):12-13.
[5]刘晓丽.图解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教育,2011,30(3):42-4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60
1672-2779(2013)-20-0084-02
苏 玲
2013-08-10)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资助[No:2011Y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