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专业《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刍议

2013-08-15辛海量苏永华张慧卿杨延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医学史中药学学史

辛海量 彭 浩 苏永华 张慧卿 杨延龙

(1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中药学专业《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刍议

辛海量1,2彭 浩1,2苏永华1,2张慧卿1,2杨延龙1,2

(1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针对我国中药学专业教学现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中设置《中国药学史》课程的必要性,并就该课程的教材编写设计和授课、考核方式提出了设想。

中药学;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读社会历史如此,读药学史目的仍然如此。目前,全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大多数都没有《中国药学史》课程设置,对于中药学教育而言,不能不说是缺憾。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我校中药学专业的设置,试对《中国药学史》课程建设做一构想。

1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荒蛮时代,在极端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不断试错的方式,逐步积累了药物学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药学比中医学的发展历史还要悠久。但是,就整个中医药学发展历史来看,不仅中医学和中药学始终处于医药不分家的状态,即以中医药的从业者来看,也多是医药兼通的状态。也许正是基于此,很多人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实际上能够涵盖《中国药学史》,学习《中国医学史》也就等于基本上学习了《中国药学史》,中药学专业设置《中国医学史》,而不设置《中国药学史》课程也就不难理解。其实,这种以《中国医学史》代《中国药学史》的做法,实际上弱化了教学效果。原因在于:①《中国医学史》授课教员多是临床医学专业出身,在实际授课中重点在于临床医疗,中药学内容讲授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传授给学员的中药学信息量显然不足。②《中国医学史》课程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开课较早,课堂授课时中药学内容又少,加之后续课程与临床联系又不够紧密,学员临床实践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对中药学发展历史的把握更加模糊。③《中国医学史》教材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医带药”,而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要求胜任药学工作为目标,对药学历史的把握应该是“以药带医”式的,因此,《中国药学史》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更为必要。

2 教材内容

对于《中国药学史》专著的编写,尽管部分专家已有卓识[1-3],但关于本教材提纲、内容的详细设计,笔者仍力有未逮。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试想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应不可或缺:

2.1 本草学史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中药学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本草学史,而本草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中药真伪优劣的问题,而“真、伪、优、劣”中,“真、伪”问题处于首要位置。中药学真伪问题很多涉及用药历史的衍化,而历史就记载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若舍去对中药本草学史的把握,是没有更好解决途径的。中药本草学文献是中药本草学史的载体,占据本草学史研究材料的核心位置,故在教材中对于本草学文献及本草学家的介绍应该占据相当篇幅。

2.2 中药商品学史的内容应该有所体现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适应栽培、生产、供应、保障、研制需求,供应、保障是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对于中药商品学历史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药材栽培、生产、供应已经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过去那种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模式,新的情况不断出现。药材产区迭有增减生灭,药材市场代有兴衰更替,掺假方式花样层出不穷,中药供应的极端功利化。再以国际视野来看,中药面临着农残、重金属超标,中药几乎被作为“毒中药”看待,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对于这些难题困境,不掌握中国商品学史是不能理清优劣中药供应这盘棋之迷局的。

2.3 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中药炮制是中药的不传秘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随着国宝级的中药炮制大师的相继谢世,很多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面临失传。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的传承青黄不接,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具体措施和做法上仍然乏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手段的不断涌现,未经深入研究,即以新兴手段、方式取代传统炮制方法,其结果是造成中医临床“方灵药不灵”。在《中国药学史》教材中,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哪怕是梗概性地介绍,也可为有志于此道的学员发蒙解惑。

据作者了解,如按上述要求来衡量,现在还少见适合作为教学之用的教材,有关部门应根据授课的特点、对象,重新组织编写。

3 授课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价教学效果,激励学员,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药学史》授课中,可结合课堂教学、参观教学(博物馆、中药材产地、市场、车间)等进行,融合启发式和兴趣式教学。除上述教材编写中的内容,应结合现代药物学的进展,对新药发现历史有所介绍,即从中药发现、应用的历史,汲取中药创新的智慧。对于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书面考试、创新设计、实践评分等方式进行,参照一般课程统计分析即可,此为常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笔者浅见,诚欢迎广大同仁赐教。

[1]张瑞贤.中国药学史分期问题述评[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42-44.

[2]宋之琪.中国药学史研究60年[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3):186-192.

[3]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史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711-714.

Dis c u s sio n o n Cu r ric ulum De signin g of His t o r y o f Chine s e Pha r mac y f o r St u d e n ts in Chin es e Me dicine

Xin Hailiang1,2peng Hao1,2Su Yonghua1,2Zhang Huiqing1,2Yang Yanlong1,2(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Secon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2 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set the curriculum of history of Chinese pharma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nd gives some advices for its textbook compiling、teaching way and examination form the writer's teaching practice.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History of Chinese Pharmacy;Curriculum desig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53

1672-2779(2013)-20-0074-02

苏 玲

2013-08-26)

猜你喜欢

医学史中药学学史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当代医学史的前沿研究*
——基于期刊的计量分析
医学史研究现状与医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30年前我赴英研究医学史
对西医院校开展医学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