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位持续颈椎牵引治疗重度颈源性眩晕75例
2013-08-15邸保林董国顺
邸保林 杨 举 董国顺 李 翔
(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骨科,北京 100076)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30例,其中头晕表现以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稳之严重症状的患者75例,采取仰卧位颈椎持续牵引的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患者中,男28例,女47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3~12天;反复发作病史48例,首次发病27例。其中经内科以脑后循环供血不足诊断后予扩张血管药物治疗2周后疗效欠佳者38例。75例患者平时均感颈肩部及头部不适,62例患者有颈椎病病史,42例患者伴恶心症状。
1.2 临床表现 头晕站立不稳,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症状以酸痛、沉重为主,头晕随颈部活动加重且以旋转时为明显者26例,余为漂浮样或摇晃样感,其眩晕症状取平卧位后可缓解,当颈部活动或站立时明显加重。体征:颈两侧肌肉僵硬,肌张力增高,椎旁压痛试验阳性,纵向叩击试验阳性,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四肢肌力及皮肤感觉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1.3 辅助检查 21例头颅检查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余患者正常。颈椎X片检查中颈椎曲度及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改变,3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颈椎失稳。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大脑皮层传导功能下降者42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49例,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1例,椎动脉一侧闭塞1例。
1.4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自制床头颈椎牵引架,以毛巾牵引套行枕颌牵引,调整牵引角度以颈椎曲度变化为宜,但以患者感觉舒适为标准,牵引重量4~8kg。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及耐受程度来调整牵引时间。每日仰卧位下行颈部手法1次,同时配合舒血宁、非甾体类药物以辅助治疗。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3天后症状缓解37例,症状消失12例;1周后症状消失29例;10天后除11例仍感轻度头晕外,余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其中11例仍伴轻度头晕者均为50岁以上患者,同时伴不同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病史,但经3周治疗后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眩晕是颈椎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见旋转感样眩晕与漂浮感或摇晃感但不伴旋转感样眩晕,多伴有站立及走路不稳。引起眩晕的原因及疾病较多,其代表性疾病有内耳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周围性眩晕及因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障碍引起的中枢性眩晕等。1955年,Ryan和Copre发表了《颈椎性眩晕》一文,首次提出了颈性眩晕的概念。颈性眩晕是指颈部疾病所致所有眩晕在内的综合病症,既有旋转性眩晕,也有非旋转性眩晕,颈源性眩晕发生机制多为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及颈部本体感受器功能障碍。
椎动脉参与前庭器官、脑干、小脑、枕叶的血液循环,其循环障碍可引起多种神经、血管性症状,其中眩晕最为常见。颈交感神经发自椎动脉起始部,环绕椎动脉上行,当颈椎病发生时,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并产生继发性内耳前庭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交感神经紊乱的眩晕、恶心等症状。颈部的本体感受器存在于颈椎的椎间关节及韧带中,对紧张性颈反射有重要作用。颈部本体感受器与前庭神经核亦有连系。紧张性颈反射即当颈部本体感受器收到刺激时,因其阻断刺激而出现眩晕症状。因此,当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失稳、椎间盘变性等退行性改变及颈部外伤均可压迫椎动脉而引起供血障碍,也可刺激颈交感神经及颈部本体感受器,从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症候群。论断:颈部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酸沉感,颈部活动时头晕加重,头晕多伴有视物不清、模糊、易疲劳、头痛、站立不稳。体征:颈部肌肉僵硬,椎旁两侧压痛试验阳性,棘上韧带可触及条索,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旋转诱发试验阳性;颈椎X片可见颈椎曲度变直,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改变、颈椎失稳等;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大脑皮层传导功能下降。
患者取仰卧位可减少头部等对颈部的重力刺激。卧位时,颈部处于松弛状态,肌张力降低,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及本体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小,此时,予适量持续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减轻局部水肿,减轻钩椎关节增生所致的压迫。顺应性牵引具有一定的向心压力,故使颈椎易于恢复生理位置。持续的小量牵引,虽然牵引时间相对长,但刺激量较小,故患者不适反应更小。但长时间持续牵引后,患者会感到不适,故应放松牵引。由于长时间牵引放松后会产生压迫充血性生理反应,可一定程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牵引角度应随颈椎曲度变化调整为略前倾位、中立位、略后伸位。牵引后患者仍需取仰卧位,期间可给予局部按摩手法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消炎镇痛。同时,可予舒血宁药物静点,每日1次,以改善脑后循环,予非甾体类药物以抗炎镇痛。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后,即可进行适量颈部功能练习,以加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