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观察室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及护理
2013-08-15王建辉
王建辉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 467000)
急救观察室常常放置着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电子医疗设备,以备抢救患者时应用,急危重症患者在急救观察室需要依靠各类设备来进行急救、监护和治疗,使每一位需要抢救的患者在急救观察室得到生命监测和基础生命支持。但是不少患者进入急救观察室后,由于对环境的陌生感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现象,给患者身心康复带来负面影响。
1 环境因素分析
首先急救观察室多为大房间,床铺固定,移动困难,床单位设计摆放及仪器设备放置刻板固定,属于患者个人的床单位的空间狭小,患者个人空间常受到侵犯、隐私权被剥夺等。急救观察室房间多位患者居住一室,同房间患者的呻吟声、咳嗽声,甚至对其他患者的抢救处置,都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刺激,很容易造成患者心情不愉快,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仪器的光信号,特别是目击了同房间患者的死亡,更易产生严重的精神心理压力。次之是急救观察室噪声不断,如工作人员脚步声、说话声、患者咳嗽声、开关门窗声、仪器运转声以及报警声等,这些噪声使患者烦躁不安,产生较强的压力感和焦虑感[1],导致患者心理紧张、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再者急救观察室房间内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外界的相关信息;有些患者则由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不能与医护人员交流,均可导致信息缺如而使患者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情许可情况下,入住前向入住急救观察室的患者介绍房间环境,向患者介绍各种监护仪器、导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减少患者恐惧感,入住前让患者熟悉有关的医护人员。对紧急进入急救观察室的患者,要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有关入住急救观察室的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沟通,随时将对患者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反馈给患者,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部分因疾病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护士可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例如运用打手势、点头等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亲属多讲一些生活中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事情,激励患者与疾病斗争的意志,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在患者亲属进入急诊抢救室病房之前,护理人员要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教他们如何与患者会谈,告知最好不要和患者谈论病情,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音乐作为一种有规律的优美的旋律可以起到屏蔽噪声的作用,减少急救观察室环境对患者的影响[2]。条件允许可在急救观察室房间内播放悠扬、抒情的音乐,患者通过倾听音乐,能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情绪镇静,放松身心,可选取根据患者爱好,选择一些患者自己熟悉的曲目。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实施心理治疗,以减轻急救观察室陌生环境对患者心理的不良反应。
2.2 舒适环境 急救观察室房间要清洁整齐,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 ~60%。仪器设备应摆放整齐,位置合理。暂时不用的仪器设备摆放应尽量避开患者的视线,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刺激。两患者床位之间最好用屏风或挂帘隔开,以保护患者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不受侵犯,同时可避免抢救处置给病友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改善探视条件,让患者家属、亲友有更多的机会与患者亲近,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分离的恐惧。护理人员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减少和避免噪声的产生,带头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不穿硬底鞋,并禁止在急诊抢救室内高声说笑。急救观察室房间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减少噪声,如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采用隔音材料,医护人员办公区与病区隔开等。定期检查和维修急诊抢救室仪器设备,将仪器运转声降至最低。桌椅脚下要钉上胶皮。吸氧设备采用中心气源,避免呼吸机的空气压缩机带来噪声污染。仪器放置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最好避开患者的视线,以减轻报警声音对患者的刺激。为便于患者休息和睡眠,晚间声响宜控制在40分贝以下。调节电话、传声器等通讯系统的音量以减少干扰。
3 小结
护理人员是急救观察室患者主要的心理支持者,在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理解、同情患者,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让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1]李静,玉馥.医院环境噪声污染与防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53-54.
[2]韩斌如,张琰,王欣然.音乐治疗对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