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格冲突及其调适

2013-08-15李永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民工道德传统

李永军

(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室,广东 汕尾 516600)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农民职业的转变、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且是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全方位的转变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双重因素对农民工产生了种种影响,使其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工现代性品质的生成,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格冲突

由于农民工本身积淀着深厚的传统,传统与现代在他们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行为中仍然处于共存状态,“他既处在传统之中,又置身于传统之外;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坎,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与此相应,他的行为也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他渴慕现代的刺激,但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掣肘。”①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道德人格因为受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的影响,其特征是复杂的、矛盾的。

1、封闭保守与开放创新并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传统农民主要局限于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环境,这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历,使传统农民形成了封闭、狭隘的“乡土意识”,主要表现是视野不开阔、知天乐命、因循守旧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的传统乡村生活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农民被限制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思想保守、害怕改革与变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传统农民具有强烈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对土地有着依依不舍的情结,这样,就容易形成和固化农民封闭和保守的道德人格特征。相比较而言,城市社会具有与乡村社会显著不同的性格特征,发达的商品经济、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更为广泛的社会交往方式,使现代城市人的道德人格及行为方式呈现出开放的心态、较强的法治意识、商品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等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离开原先熟悉而又较为平静的乡村来到了一个陌生而又变化较快的社会环境,他们失去了对家人的依靠,一切靠自己去打拼。他们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社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的技能,形成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道德人格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圈子仍然比较狭小,正式的组织较少对他们开放,再加上部分市民的偏见与歧视,他们的交往范围主要局限于传统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圈子里。这种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为农民工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带来了安全感,同时,由于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封闭性特征,使得农民工的生活与城市市民的生活屏蔽开来了,不利于农民工接触和认同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进行。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向往和追求丰富多彩的开放的城市生活;另一个方面,他们缅怀过去那相对平静保守的乡村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出现诸多的困惑,并有可能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

2、自我满足与进取竞争并存。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在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下,人们不需创新和竞争,只需按照先辈们传授的生活经验行事就能做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绝,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传统农民形成了安分守己、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处在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条件下的传统农民常常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只关注眼前利益,稍有获利就“乐天知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市务工,由于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越来越多地接触和体验到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农民工的商品意识、成就动机、进取精神已经明显增强,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许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经商甚至有些人还自主创业办工厂,涌现出一些善经营、有胆识的民营企业家。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逐渐被农民工主体所接受。然而,依赖等待、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等消极心态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许多农民工致富之后不是努力去谋求更大的发展,而是固步自封,小富即安,自我满足,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在农民工身上,既有传统自我满足的思想意识,又有现代市场经济所需的进取竞争精神。②

3、追求利益与重利忘义并存。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从孔子开始就推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利益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仍然是重义轻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社会道德的基本倾向由重义轻利向义与利相统一的方向转变。在城市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工纷纷离开贫穷的农村来到城市打工挣钱。在摒弃“重义轻利”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农民工没有正确地形成“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念,有些农民工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家致富就是自己唯一的人生目的,为了追求和满足个人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然而,在城市,商品意识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农民工在不断地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商品经济意识、消费意识等逐渐得到了强化。但由于他们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思想道德观念较为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力不强的农民工体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感觉。当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方面还有较多的漏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诚信、不道德行为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在那些不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就能发财致富的消极行为的负面影响下,有些农民工心理失去平衡,也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致富的目的。

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道德人格冲突的后果

由于农民工双重道德人格的存在,使他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道德问题。

1、社会公德方面:公共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是评价社会成员文明行为的基本尺度。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基本规范,是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德是相对私德而言的,是社会公共道德,公共性是公德的基本特征。所以,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的强弱是衡量公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有着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梁启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空间很小,公共领域十分狭小,主要局限于私人领域。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又使得个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就像是家庭成员与家长的私人关系,这样,就使得调节这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具有明显的私人性特征。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共关系更加普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德的发展,现代城市社会公德水平比过去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民工受传统道德的影响较深,其社会公德水平与现代城市生活要求不适应。第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农民工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主要是由于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城市文明和生活的必要常识,再加上又是“边缘人”,导致农民工对社会公德的淡漠。突出表现为公共秩序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和公共法制意识等比较薄弱。最近几年,农民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黄、赌、毒等丑恶社会现象滋生蔓延,少数农民工甚至把盗窃、抢劫致富看成是光荣的,把骗取钱财看作是一种能力,把无私奉献看成是傻瓜。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出现,反映出一些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十分淡薄的。因此,农民工虽然已经成为了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只是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底层,常常受到城市市民的歧视与排斥,加上当前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太健全,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使得他们对所在的城市缺少责任感。所以,增强农民工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主体意识显得极其重要。

2、职业道德方面:“爱岗敬业”不够、“诚实守信”不足。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④职业道德有利于调整和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关系和职业行为,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是新时期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更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之本。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多数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主要从事的是脏、苦、累、收入低的工作,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考虑,他们往往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基本上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中的工作。但是,由于受户籍制度等体制性和文化素质等非体制性原因的影响,现在还普遍地存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同工不同酬等不公平的现象,这样就容易使部分农民工对所在的工作单位缺乏归属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钻研并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缺乏足够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农民工在经商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自身利益,不讲信用、制假贩假、不守合同、偷税漏税。总之,农民工还需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活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家庭美德方面:婚姻家庭生活不和谐。婚姻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规范婚姻家庭生活、调节婚姻家庭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能否自觉遵守婚姻家庭道德,直接体现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从总体上看,农民工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较深,基本上还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但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近些年来也出现不少违背家庭美德的现象。第一,有些青年农民工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在没有感情基础的条件下仓促与对方结婚,导致了婚后感情的痛苦,还有些农民工在婚前就发生性关系,酿成不少社会问题。由于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农民工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出现了新的问题。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部分农民工夫妻的经济力量失衡,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家庭暴力、婚外恋现象、离婚率增长等等。“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错误思想在部分农民工的身上也在显现,因受外界情色和利益的诱惑,使许多纯朴的农民工夫妻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第二,孝顺父母、培育子女是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承认,大多数农民工都能够尊敬父母、赡养父母,但也存在部分农民工不孝的情况。长期以来,因社会忽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有些农民工“孝”的观念淡薄,甚至出现虐待父母、殴打父母的不良现象;由于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读书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出现较大问题,加之有些农民工自身认识不到位,只顾挣钱养家,无形中忽视了子女的学习和教育,以至于出现极少数农民工的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不去学校读书的情况,给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⑤

三、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道德人格冲突的调适

人们的道德人格是在长期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格冲突问题,需要外部制度保障的支持,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民工要学会自我调适,只有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才能在较好的外部条件下,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自己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最终塑造出现代城市市民所需要的健全道德人格。从现实看,农民工在城市里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只有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们才有可能产生社会道德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道德人格冲突的自我调适一般表现出以下几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心理层面以及道德层面。

1、经济层面:力争生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然后他才会追求精神需求。农民工立足城市的前提条件,就是在经济上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由于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相对比较低,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大多数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较差、体力型的工作,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很不乐观。农民工要想在城市拥有较稳定的住所和收入,求得生存,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培训,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以适应城市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因为法律法规与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农民工既要熟悉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又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社会心理层面:扩大交往与心理认同。农民工具备了在城市生存的基本经济能力和条件之后,还应当进一步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建立起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以应对城市生活的各种需要。由于受自身较低文化素质、传统价值观念、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范围主要是局限于与自己有很多相似性的亲戚、老乡、朋友里,与城市市民的人际互动和交往很少。这种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内倾式社会交往方式影响了农民工现代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农民工需要进一步转变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城市生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城市市民的交往。这样,有利于农民工了解并认同城市文明,进一步更新传统观念,形成与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性观念。诚然,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并且对城市社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城市社会来看,应该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切实建立起农民工和市民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让农民工真实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城市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是能够得到相应回报的,他们能体验到城市的温馨和关爱。从农民工自身来说,就应该努力去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自己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对整个城市产生心理认同,才能完成自身角色向城市市民的最终转化。⑥

3、道德层面:加强修养。农民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市民,不仅要在经济层面、心理层面上适应城市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必须具备城市市民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自觉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于提升农民工的道德素质是极其重要的。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⑦可以说,道德修养过程就是主体道德的自觉提升过程。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道德品质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在使自己的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道德观念转化过程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躬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总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躬行实践”的修养方法,就是要坚持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积极加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在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⑧)农民工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第二、努力学习。高尚与文明总是同文化、知识联系在一起;野蛮、粗俗又通常是同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知识和文化不仅本身就表明了主体一定的道德修养,而且为道德修养奠定了良好基础。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他们把知识本身当作一种美德来看待。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努力学习。所以,农民工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实践知识。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塑造高尚道德人格的目的。第三,内省与慎独。内省和慎独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省即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审视,正如古人所云:“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成长的过程,农民工也应当经常地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传统道德修养方法,最早出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其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强调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按照道德准则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农民工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也要努力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慎独”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觉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87页。

②郭夏娟:《城市化进程中伦理关系的变化》,《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4》,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6页。

⑤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⑥陈敏:《差异·调试·融入》,《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⑦罗国杰著:《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⑧章海山著:《当代道德的转型和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页。

猜你喜欢

农民工道德传统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