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研究
2013-08-15周靖翔刘东业
周靖翔 刘东业
(中共丽江市委党校,云南 丽江 674100)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区。全市总人口120万,有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等26个民族,其中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200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批示:“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很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合民族特色。”5年来,丽江市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丽江市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主要做法
丽江市各级党组织在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突出特色、注重结合,狠抓落实,增强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1、强化理论引领,理清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丽江市坚持把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全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三条路径:(1)宏观路径。丽江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扎根民族文化沃土,促进民族发展要务,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2)中观路径。依托民族文化延伸旅游产业,丰富党建载体,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基层活力。(3)微观路径。要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文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文化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团结维护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发展检验党的方针政策。
2、筑牢抓手,增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针对性。(1)从保障民族团结稳定的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正确处理十个关系构建民主和谐干部工作新机制工作规则》,构建区域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新机制。(2)制定了《中共丽江市委关于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具有丽江市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结合之路,提升了党建工作成效,开创了丽江市党建工作新局面。(3)抓实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坚持每年由各基层党委书记就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等,向同级党委全会作专题述职,抓实了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使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4)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献策活动。每年由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研究会、市西部发展促进会、市纳西文化研究会、市彝学会、市傈僳文化研究会,开展一次“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献策活动。(5)创建11个世居民族基层党建示范点。在全市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等7个行业选择11个党建基础扎实、民族文化突出、行业特点鲜明、党员群众积极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示范点,由市、区县组织部门协同基层党组织共同抓创建,争取把11个示范点建设成全省、全国基层党建工作的典型,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学习的榜样。(6)挖掘丽江11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价值,用其政治价值来引导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和谐,维护团结。
3、搭建载体,拓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内涵。(1)坚持用“红色短信党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定期给广大党员干部发放廉政提示、党史知识、政策法规等内容的红色短信,抵制黄色等不良短信,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党员干部。(2)深入开展党内互助“八个一”活动。采取“每个机关单位挂钩联系1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结对帮扶1名贫困党员;每年帮助挂钩农村(社区)党组织和结对困难党员解决1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到结对贫困党员家访1次;机关党员干部每年春节或中秋节慰问结对贫困党员1次;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到联系点党组织参加1次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给结对贫困党员送去1份以上党建知识学习资料;帮助农村贫困党员找到1条致富发展的路子”等“八个一”活动,全市乡镇以上机关党组织与456个村(居)委会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12248名机关党员与7142名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党内帮扶、党员结对全覆盖。(3)成立流动党员支部。成立中共丽江古城管理局流动党员党支部,把在丽江市经商务工的800多名流动党员,纳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视为旅游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流动党员找到自己的家。(4)探索(10+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联系,向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派出了35名干部挂职锻炼,同时又邀请了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向丽江派出35名干部挂职,视游客和干部为文化使者,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5)开展“科学发展进庙堂、宗教知识进支部”双进活动。针对丽江市少数民族人口多、多宗教并存的实际,把《云南省惠农政策摘编》、《丽江市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发展观读本》等读物送到108个宗教活动场所。组织乡镇、村级基层党组织开展民族宗教知识专题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宗教工作,做到政策法规进支部、致富技能进支部、先进文化进支部、党内互助进支部、感恩教育进支部、创先争优进支部、民族团结进支部,增强基层党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识别防止宗教渗透的本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的共识,深化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6)聘请大学生村官为党建宣传员。聘任大学生“村官”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员,发挥大学生的文化、信息优势,锻炼充实大学生“村官”的党建工作经验。
4、建强队伍,夯实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组织保障。(1)在全国全省聘请了10位知名的党建、文化专家,作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员,在市内聘任了20名离退休老领导、党建、文化工作者,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督导员,定期开展“党建工作督查月”活动。(2)由477名村完小校长兼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发挥学校领导的文化优势,专抓“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尊师重教。(3)整合应用文化资源。依托丽江文化研究会、丽江西部发展促进会、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丽江彝学会、丽江傈僳文化研究会等300多名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资源,通过工作调研,文化研究年会等推进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4)推行第一书记制度。由县乡选派456名党员干部到村(居)委会兼任第一书记,从退休党员干部中选任325名熟悉党务工作的老干部到村(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专抓民族文化促进党建工作。(5)组建11支少数民族党建文艺宣传队。在全市按照11个世居民族的分布,组建11支世居民族党建文艺宣传队,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二、丽江市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主要成效
丽江市通过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极大地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
1、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丽江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宝贵资源。丽江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群众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延伸旅游事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2012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2亿元,拉动GDP增长9.3个百分点,吸纳14万从业人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市真正的支柱产业。
2、丰富了党建载体。把党的建设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改变了过去单一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使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更丰富、创建活动的载体更切合民族地区实际,基层党建工作更具活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找准了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把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创作为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让广大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通过民族节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增强宣传效果。
3、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把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作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活动的首要任务,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和民族团结稳定典型,大力营造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干事、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党员3名以上的村民小组单独建立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全覆盖,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宣传队和宣传员的优势,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等翻译成民族语言、编排成民族歌舞、编译成学习读本、制作成宣传手册,及时宣传到广大党员中,用党的政策统一群众思想,用实际行动确保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5年来,全市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丽江市成为社会公认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较好地区之一。
4、增强了基层党建活力。一个有92年历程的政党,要长期保持执政地位不可能沿用一成不变的党建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民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丽江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和内涵,实现了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建工作注入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使党的理论在基层体现得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
5、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丽江市的实践看,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保护丽江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12年,丽江市完成生产总值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5.6亿元,增长31.8%;财政总收入55.54亿元,增长3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0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094元,增长19.3%。城镇化率达到31.4%。森林覆盖率达到66.15%。
三、从丽江市经验看民族地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作用机制
民族文化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机制,就是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后形成的有机运行系统。它是对民族文化推动基层党建作用的深入探究,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规律。总结近年来云南省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经验,特别是从丽江市的实践看,通过民族文化推动基层党建的成效是显著的,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建立主导机制。民族地区经济普遍发展落后,各少数民族群众盼发展、盼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加之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等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很大的冲击,形成文化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并存,很多群众对传统党建模式比较淡漠,认为是党员自己的事,导致很多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因此,民族地区党的基层建设要始终把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作为主要导向,并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建立主导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文化在基层党建创新中的作用,不会走向单纯的民族主义。如果没有这个主导机制,民族文化与党建就会成为“两张皮”。丽江市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实践证明,民族的文化进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使用民族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突出民族特色开展党建活动,尊重民族习俗等,都是这个主导机制中的一个系统,都是为这个主导机制服务的。正是建立了发展的主导机制,丽江市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市,发展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名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事实证明,贫困地方的广大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关心民生问题,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帮助当地民族群众发展了、致富了,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才有形象、有威望、有号召力。
2、建立提升机制。一是各级党委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建立提升文化自觉的机制,自觉扛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旗,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和民族传统道德舆论力量,承担起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群众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领导核心和优秀文化的代表者。二是要努力搭建融合民族文化活动平台机制,引导党员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提升党在民族地区亲和力和影响力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建设风格上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增强民族自信;要积极打造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组建各民族文艺表演队,引导和鼓励本土民族文化名人和民间艺人创作和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节目,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民族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在民族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组织文艺调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三是组织党建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提升机制,不断推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广泛传播,达到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豪感,并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不断扩大党的覆盖面和政治影响。
3、建立关爱机制。要在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结对联系群众、引导移风易俗的关爱机制,增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感召力。一要注重对党员群众的人文关怀,既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党员,又注重从党员群众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方面给予感情上、生活上的关怀照顾,同时建立党员结结联系群众制度,树立基层党组织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二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正确认识本土宗教和邪教组织的区别,自觉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活动开展的渗透破坏活动,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三要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既充分发扬团结友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优良风气,又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抵制封建迷信、薄养厚葬、酗酒、赌博、吸毒、歧视妇女等陈规陋习,倡导先进、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组织文艺表演、跳民族舞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用优秀的民间文化寓教于乐,感恩社会,感恩党和政府,不断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感召力。
4、建立传承机制。民族文化在促进基层党建创新中的传承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本身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必须建立保护传承机制。全球化促进了丽江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流、物流、资本流、科技、文化等融合,使以东巴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丽江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获得创新发展;同时,民族文化正日益受到强烈冲击,民族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物质文化元素的逐步减退,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和谐、包容、崇尚自然等精神文化元素的逐步变异,贫困、弱小民族的文化正面临消失,使丽江的民族文化面临着挑战,使丽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从加强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对增强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直到了引导示范作用。二是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有活力,就必须根植民族文化沃土,充分依托东巴文化、毕摩文化、摩梭文化、傈僳文化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推进民族地区的党建创新,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体会到党的温暖,从而实现以文化活力激发党建活力,以党建活力促进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引领民族发展,以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
5、建立认同机制。文化是民族凝聚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需要民族的认同,而民族的认同则离不开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于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往往以是否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作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自己人”的标准,是否信奉某种教,是否遵循该种宗教的教规,成为全民信教的民族内部相互认同的标志。丽江市有26个民族,其中有11个世居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在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实质上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相结合的认同机制,就是建立和完善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语言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文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文化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团结维护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发展检验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度和机制,实现以思路创新来增强民族认同,以尊重民族感情来提升成效,以开放包容来团结民族群众,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体会党的温暖、感恩党的关怀、拥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6、建立和谐机制。丽江是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区域文化典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各种文化及宗教在丽江鲜有门户之见、教派之争,基本做到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吸收、和谐共处。和谐的文化因子是丽江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为此,民族地区要坚持建立用民族文化力来化解基层矛盾,维护民族团结的机制,努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化解基层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和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同民族的亲近感、信任心、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