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
2013-08-15
本期导读
养生正当时 秋分重平衡。秋分一直被中医视为自然界阴阳变化、交替、过渡的分水岭。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秋分前后养生保健,既能养阳又可滋阴,最利于调整阴阳的消长与平衡。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秋季养生尤其重要。本期健康管理将围绕秋季如何养生,秋季养生要注意预防哪些疾病,秋季养生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给读者一条较清晰的脉络,达到秋季养生佳境。
秋季养生综述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有这样的说法:“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秋分”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中的中间,平分了秋季。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养生重在保持阴阳平衡
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秋分后,饮食宜阴平阳秘,忌辛辣油腻
在饮食调养上,祖传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把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宜阴平阳秘原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尽量少食太热进补之品,发育中的儿童,如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患有哮喘,皮肤病的人应少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都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
秋分过后,情绪宜乐观
秋分的到来说明已经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就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精神调养最关键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素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体质调养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登高观景的习俗,登高望远,使人心旷神怡。一切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失,这是养生中的养的收法之一,也是调节精神的一剂良药。
秋季需“三谨防”的疾病
1. 防感冒
秋季天气是变化较大的季节,气候的转换,加上室内外的温差,我们身体的呼吸道受到了忽冷忽热的一个刺激,会降低我们身体的抵抗力。所以,秋季需要谨防感冒。注意天气温度的变化而选择衣服;还有就是要增加户外的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上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平时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是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2. 谨防消化系统疾病
秋季天气的变化,细菌繁殖很快,加上秋季的时候食物容易腐败,因此,秋季是一个肠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同时,秋季也是胃病多发和复发的季节,秋季后冷空气就开始了,胃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也下降了,所以,就会出现反酸、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要注意防止腹部受凉。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秋季要做好胃部保暖的工作;同时要加强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精神上要保持愉快,情绪稳定等。
3. 谨防哮喘
秋季空气比较干燥,这干燥的空气,导致过敏源非常的多。过敏源多就很容易引发哮喘,所以,秋季要注意预防哮喘的产生。尽量避免和致敏物质的接触。随着气温的变化,要及时添加衣服、被褥等;饮食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身体锻炼。
秋季养生六法则
1. 动静适宜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所以要注意三防: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二防运动损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做操等,使周身微微汗出即可。
2. 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多在长时间睡眠之后。
3. 滋阴润肺
中医养生讲究“人与天地相应”,人们要顺应天地四时变化的规律,主动调整生活方式适应其变化。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进补首选红枣,可以滋阴润燥、益肺补气,若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佳。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芝麻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清肃之功。同时还可以多喝开水、豆浆、乳制品等,这样有助益胃和生津。多吃苹果、梨、葡萄、柑橘及新鲜瓜果蔬菜,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
4. 预防秋燥
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皮肤内水分蒸发很快,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
5. 调达情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阳消阴长,人的情绪易烦躁或悲愁伤感。中医专家建议,秋季要注意养“心”,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可以做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健身操等,通过运动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同时,要保证睡眠,应比夏季时候相对早睡早起。
6. 增强抗病能力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但秋冻也不要过头,尤其是对有呼吸系统疾病、胃病、关节炎等病史的人,要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秋燥感冒是感受风邪,并与当令之燥气结合所致的外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咽口唇干燥、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对治法以祛风解表宣肺为主,按摩风池、列缺、迎香这三个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
秋季养生短信集锦
◆ 养胆气多读书,养肝气不发怒,养神气需谨慎,养浩气慷慨下,傲字单养骨气,谦虚礼让养锐气,忘忧忘烦养心气,淡薄饮食养胃气。
◆ 秋天到,气候燥,记得天天吃红枣;百合做菜润润肺,枸杞一杯精神好;上班多饮决明子,不要老是看电脑;苹果葡萄都是宝,秋季养生少不了!
◆ 一二三四五六七,红豆南瓜土豆泥;七六五四三二一,当归茯苓炖母鸡。秋季养生很重要,养生不只凑热闹,锻炼休息不可少。小小短信提醒你:自己的身体,自己要关照!
◆ 衣装适宜防着凉,静养心神须乐观。秋燥伤肺少吃辛,秋瓜坏肚少吃寒。肺燥伤肝要吃酸,合理膳食可清淡。适度饮水最重要,养阴益气是关键。
◆ 重阳已过深秋渐入,早晚愈凉切忌贪口,着装打扮要随气候,秋季养生锻炼为首,胸襟开阔万事莫愁,心宽体健高枕无忧。
◆ 收敛肺气多食酸,滋阴润肺防秋燥,蔬菜宜新鲜多汁,水果宜养阴生津,多吃豆类多饮水,盲目进补要防止,心情愉悦最关键!
◆ 多跑跑,多跳跳,打打球来做做操;爬爬山,游游泳,出身汗后病菌跑;笑一笑,闹一闹,浑身舒畅心坦荡;无烦恼,无忧愁,金秋愿你快乐常笑!
◆ 精神调养很重要,勿让忧伤来骚扰。少点私欲烦恼少,心情舒畅更美妙。起居调养别忘掉,早卧早起精神好。衣着适当保暖好,以免受凉致感冒。饮食调养莫乱掉,酸味果蔬润肺好。芝麻蜂蜜营养高,滋阴润肺防秋燥。运动调养要做到,劳逸结合更美妙。跑步游泳爬山好,快乐生活愿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