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道
2013-08-15彭元正
彭元正
笔者最近又看了一遍在中国内地颇受欢迎的电视剧《甄嬛传》。
首先我坚决反对一些学者就《甄嬛传》“与当下情场、职场绝对权威缝合、各类潜规则横行、监管缺失、正义得不到伸张有相似之处”的观点。其次更不同意“它宣传的是中国倒退的价值观”的说法,依笔者之拙见: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古今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照是可以的,而完全跳出或超越历史的特定阶段去联系、去对照,那就很容易把陈旧的文化现象推绎为当今的政治现实,给社会和文化造成乱象。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甄嬛的负面效应不能小视:“甄嬛开始并不坏,差点被人整死;后来之所以变坏,因为只有变坏了她才能生存;甚至愈坏就生存得愈好。”这种把其勤勉、正直、善良的人性品质抛弃了的结果,取而代之的就必定是对甄嬛蜕变为邪恶的认同甚至模仿:“要想成功,别人坏,你就要比他们更坏。”
感慨之余,使我想起了天道和人道的问题。
何谓天道?盘古有训:“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老子《道德经》也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中国古代道学中还有“修道最终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为天道”的说法。这就是说,天道既是自然界变化之规律,又是万物的规则和万物的定律,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和定律。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且以天道为本。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也有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那么“人道”又是何“道”呢?查找和翻看了有关资料,原来与“天道”相对应,“人道”是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孔子主推行“仁”;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和庄子认为“恬淡寂寞”,是法天道之无为;荀子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之理,去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有道之在者也”。
在佛学中,人道是六道轮回中其中的一道。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就拿“病苦”来说:病苦分为外在及内在两种。外病苦如癌症等种种病患。内病苦如贪念、瞋恨及愚痴等烦恼。外病苦其实并不可怕,大不了一死;而内病苦就非常苦了,因为它们能驱使我们的身、语、意作出如背叛一个人的基本底线的种种不善、不良甚至可恶的行为,所以它绝对比外病苦严重。按照佛学的解释,一个人如果生起强烈的歹念,这便会令自己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尽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便结下了多生多世短寿及投生于三恶道的因缘,万劫不复。这一连串的多生苦报,亦只源出于一念之瞋。由此可见,心病苦是极为可怕的。
笔者不懂深奥的“天道”和“人道”。如让我肤浅解释,天道,乃定势;人道,是良心;天理也好,良心也罢,统统都是“德”的范畴;人道是良心,良心也是德性,德性好良心自然就好,相反那良心就是大大地坏了;做人都有自己的“道”,选择自己的路——你可以选择注入涓涓细流的小溪,可以选择奔入滚滚的大河,可以选择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但千万不要将自己交给俗世的路。一个人如按“男盗女娼”和“败絮其中”的歪路流淌,最终只落得个干涸、断流、甚至绝路的下场。人生在世一场又何必呢?你没听说过这么一个段子吗: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愤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告老还乡,70岁打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这就是笔者再看《甄嬛传》的看后感。末了可以用以下这几句名言作结:“物我所尽,何须感物兴悲怅”;“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