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回归人文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2013-08-15沙吉会张道航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乡

沙吉会,张道航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13)

城镇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历史任务,在许多场合甚至被赋予了重要的政策意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人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张,即空间城镇化;有人将城镇化理解成农民进城,即人口空间转移的城镇化;还有人将城镇化理解为空间载体和社会人口的双重城镇化,即空间与人口叠加的城镇化,等等。

一、城镇化并非空间概念而是人文范畴

诚然,城镇化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而且作为一个科学范畴,也可以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其做出不同的定义和阐释。但是,城镇化究其实质而言,应当是社会人文范畴而不应将其定义为空间概念。如果将城镇化定义为空间概念,那“化”的最终结果将是所有地域空间都成了城镇,没了农村也没了农业,这显然不靠谱。至于有的地方从空间概念出发提出“全域城镇化”,那就更不靠谱了,陆域可以城镇化,全域之中的海域和空域又如何城镇化?

之所以将城镇化归结为社会人文范畴,关键在于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现象。城镇或城市已有数千年历史,其间无论是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还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曾有过许多城镇和城市存在,但却都未能出现世界近现代史上才发生的城镇化或城市化现象。究其原因,城镇化或城市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这个阶段的到来又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最大不同,就是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集聚,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城镇化或城市化问题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城镇或城市成为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但由此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人类文明从以往的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是一次重大的社会人文演进,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如马克思所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①。

从世界范围观察,城镇化或城市化是任何国家进入现代化都绕不过去的必经环节,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70%以上。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但这其中包括了2.6亿进城务工的农民,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29%,远低于52%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城镇化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工业化达不到一定水平,仅仅依靠农业就不会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也就不可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2013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②。这表明,城镇化作为我国一定历史时期内必须走完的过程,具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性,仅仅将城镇化视为空间概念在逻辑上显然是不周延的。只有将城镇化作为社会人文范畴来考察,才能做到逻辑上的缜密和与历史的契合,也才能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去把握城镇化的深层内涵。

马克思是研究城镇化或城市化问题的思想先驱之一。早在19世纪,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城市产生的历史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肯定城市化是资产阶级的伟大历史贡献之一,在《资本论》及经济学手稿中不仅研究了有关城市化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并未专门创建关于城市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从社会结构变革的视角侧重研究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但他始终把将城市化视为社会人文范畴,把城市的产生以及城市化与国家、民族的产生和人类文明看做是统一的过程。

如何认识自然现象和把握客观世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曾为我们指出过明确的方向和探寻的路径,他说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③。我们只有从社会人文视角准确地把握城镇化这一基本范畴,才能廓清城镇化的本质、目标和实现途径,并指导我们在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至于陷入自然现象的迷网。

二、城镇化必须走出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误区

既然城镇化并非空间概念而是人文范畴,那么,在城镇化过程中就必须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突出城镇化是为了人的核心思想,体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可一味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却把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放在了城镇化的首位,特别是假以开发区的名义大搞造城运动,严重背离了城镇化是为了人的核心思想。一片片待开发的区域成为当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座座所谓新城镇,但其中许多却有名无实。说它有名无实,是因为这些开发区由于开发项目长期得不到落实,压根没有什么产业支撑也就解决不了就业,没有就业也就很少有人居住甚至无人居住,以至于成为“鬼城”、“鬼镇”。2004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时,全国竟有6000多个开发区,迫使中央不得不连续出台了9个严格土地管理的文件,从开发用地审批这个源头来遏制无节制的造城运动。由于中央决心的坚定和措施的严厉,一轮以开发区的蔓延和扩张为路径的造城运动最终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但是在空间拓展上大做文章的城镇化,却并未因中央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此绝迹,不仅被冠之以开发区名义的水泥空城建设依旧可见,通过房地产开发进行摊大饼式的城镇扩张也几乎蔓延全国。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城镇周边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在这些年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通过征地从农民那儿赚取的收益保守估计也有3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却又享受不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有的城市竟要求农民用土地来换取社保。农村土地是农民的集体财产,而社会保障则是政府应向每个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可以让一部分公民必须交出他们的财产才能给他们提供公共服务的,这对农民显然不公平。而且这种房地产化的城镇化还不断地推高了房价,自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④以来,城市房价就从没停止过上涨。而高房价又成为城镇化道路上一只凶猛的拦路虎,它不但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居住在面积狭小、条件恶劣的单身宿舍、工棚、合租房,更让他们难以买得起房子和最终在城镇定居下来进而实现他们的城市梦。

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群众利益受到伤害,同时还有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甚至城镇自身发展也会日益显现疲惫态势。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中国的城镇化一路跑偏呢?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各级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要对当地经济发展负责,而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又是GDP的增长,加之地方官员的行为多趋向于追逐任期内的政绩,很少考虑当地长远发展。于是,在短期内可以拉动GDP并带来政绩的空间拓展的城镇化,自然成为施政首选,而且许多地方的所谓经验也诱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例如以“鬼城”闻名的鄂尔多斯,人均GDP竟然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不仅如此,这种城镇化还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3.15万亿元,2012年下降了18.6%也有2.7万亿元,连同房地产开发中的其它税费,地方政府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城镇化在其他国家实属罕见,而在我国所以能被广泛地克隆复制,关键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又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土地和资金这两种最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再通过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和各种政策优惠,于是一轮又一轮以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城镇化也就不断地翻新着花样盛行开来。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规范政府权力和政府行为,而且要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例如,可以设立单位面积产出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强度、区域环境质量等考核评价指标,使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低水平的空间拓展和重复建设上大做文章。同时还应通过房产税改革,促使地方政府在辖区内把形成与培养税源的重点落在土地和不动产的保有环节,使得大宗、稳定、支柱性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和不动产的保有环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来自房屋建造和交易环节的税费以及一次性的土地出让金。

三、新型城镇化应是回归人文的城镇化

城镇化原本就是人文范畴,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或城市化都是以农民进城为主线演绎出的一段人文发展史。就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城镇化也好还是城市化也罢,应该是没有新旧之分。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使得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段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跑偏现象。党的十八大后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将城镇化从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误区拉回到以人为核心的轨道上来。而这种以人文关怀和人文进步为指向的城镇化,关键又在于农民的城镇化,包括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及农村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时也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拼搏的历史,这一历史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然而,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他们所从事的往往都是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却不能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生活,城市梦依旧是他们难圆的梦。这种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道新屏障。改革开放30多年留下的缺憾,其实不仅是我们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项任务,更有产业工人的断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的城镇户籍人口已经很少还有在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上从事劳动的,这些岗位基本被农民工替代。而那些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无论与传统意义上还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相比,都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大批农民工的返乡更让我们看到,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依旧停留在“候鸟型”的城乡流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中国的工业化就难有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样的工业化不仅质量不会高而且也走不远。这一缺憾同时还使得我国经济转型呈现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的特点,与国际上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明显不同,并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公平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障碍。现在加快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实际上已经带有补课性质,但也只有尽快补上这一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市民化,城镇化才能回归人文并步入其真正意义的轨道上来。

回归人文的城镇化决不仅限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还必须打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让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也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用农民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况了他们对城镇化的愿望:“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⑤。要将农民的这一愿望变为现实,那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在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整洁美观的房舍和人居环境,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服务。三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扭转社会资源在城乡成员之间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实现工农和城乡之间的互惠化,不仅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互惠互利,防止在城镇化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还要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消除二元结构为目标的城镇化,旨在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然而,一味寻求空间拓展、GDP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的城镇化,反而会带来对农民的掠夺和伤害,使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让城乡和工农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城镇化只有回归人文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并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实现农民梦寐以求的城市梦。一旦农民的城市梦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定会梦想成真。

注释: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恩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3-03-19(1-2).

③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0.

④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新编房地产法小全书,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21.

⑤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N].人民日报,2013-03-18(2).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城乡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