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与选择问题研究
2013-08-15乐山市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
《乐山市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
(乐山市政协 四川 乐山 614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占据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民营企业,95%以上是家族企业。它产生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符合基本国情并快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压舱石”、助推器。
培养造就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是民营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都已经年过半百 (一般年龄在50岁—75岁之间),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养成,发展目标的实现等,他们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择既是当前民营企业家忧心的问题,又是日渐引起社会关切的问题。本课题试图从乐山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对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择做一些探索,力求对乐山“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宏伟蓝图有所裨益。
一、正视历史与现实,以科学的视角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
(一)科学认识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的辩证统一关系
1.民营经济的基本形态是民营企业。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民营经济包括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的主体部分是民营企业,不仅规模较大、比例较高,而且在社会产业链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乐山的几大产业集群中,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盐磷化工产业,还是新能源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都是由各个不同的民营企业连接构成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乐山的几大产业,没有民营企业的连接,就形不成乐山的产业链,也就没有乐山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民营经济的基础是民营企业。
2.民营企业有效承载着民营经济。所谓载体即承载物,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载体,就是指民营企业承载着民营经济,它们在总体上享有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必须接受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使民营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尤如一条载满乘客的大船,单个的企业表现为一个个乘客,国家通过指明船的航向,以保证每个乘客到达光明的彼岸。
3.两者辩证统一作用于国民经济。民营经济是民营企业的实质内容,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有效形式。凡说到民营经济,它的具体指向自然是民营企业,诸如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如注册登记政策、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政策等虽是给予民营经济这个整体的,却最终都要落实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产生政策效力,正是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他们成为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三分天下有其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正确理解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1.占据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放开、搞活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民间资金大量涌向投资创业,民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转制,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大格局,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乐山为例,2012年民营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62.4%,拉动全市GDP增长9个百分点。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90%以上。从发展态势上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在乐山2012年分别增长-1.9%、-3.3%和-2.1%,而民营企业却大都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全市民营经济增长率达16.4%,居全省第5位。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71.3%,已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1.83%,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
2.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诸多领域的退出,民营企业的进入和快速发展,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缩小,民营企业比重迅速上升。与此相联系,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逐渐由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目前乐山市级国有企业所占经济比重还不到10%,在财政收入中,来源于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大约占财政总收入的11%左右,而来自民营企业的财政收入则占了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了乐山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3.拓展创业就业的广阔渠道。社会就业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小康的实现。近年来,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乐山交通条件和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力度和质量不断提高。乐山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实现了乐山劳动力的就近就业,极大地拓宽了就业渠道,扩大了就业规模。据统计:乐山全市现有就业人口中,国有企业容纳了4万人就业,而民营企业则容纳23.5万人就业,是国有企业安置就业人口的近4.9倍,现已成为乐山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解决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做出了突出贡献。
4.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社会服务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更加迫切地需要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目前,乐山除政府及其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外,大量关系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服务大都由民营企业提供。从大宗商品的房地产、农机农具、汽车及其售后服务,到油盐柴米、商品零售服务、文化娱乐、健身健美、休闲度假等,大都由民营企业提供,有效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在打造“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乐山精神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积极看待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角色
1.市场经济运行的开拓者。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发端于农村,扩大于城市,作用于社会经济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塑造出了农户这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激活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于是有一部分农民长途贩运,从而把市场机制引入了贩运农民的经营过程,打破了计划经济藩篱,也使部分农民在贩运过程中淘到了第一桶金,转而搞个体经营,随着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最后发展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运行,这就出现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计划调节下运行,个体私营企业在市场调节下运行的两种运行轨迹,即所谓的“双轨”制,使个体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率先实践者、探索者。
2.深化国企改革的示范者。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经营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迅速发展壮大。而国有企业却在计划经济的束缚下显得僵化,既无生机,更无活力,导致国有企业的大量生产经营业务骨干纷纷投向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亏损面剧增。两种机制、两种运行轨迹比较的结果,迫使国有企业转制,效仿民营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在乐山有2000余家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转制。同时,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一次大好机遇,从而使民营企业迅速壮大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民营经济。
3.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人口红利即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那种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以商品数量获取市场、获得利润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要求,迫使经济转型,即由靠拼资源、拼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化经济,也就是要走生产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在乐山,我们的产业结构大都是乐山本土和“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产业。现在,这些产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无论是冶金建材产业,还是盐磷化工产业,乃至硅材料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大都由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此,乐山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实现民营经济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他们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力军。
4.行政体制改革的助推器。市场经济以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元产权主体为条件。一种经济形式不可能形成竞争,一种经营方式不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一元化的产权主体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随着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元产权主体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在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元产权主体条件下,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行政服务。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条件下形成的,它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而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管得太死、审批过多、服务体系不健全、行政服务不到位、监管出现真空等等。随着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民营企业已经和必将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助推力量。
二、秉持辩证与客观,以两分的方式公正评价民企掌门人的创业历程
(一)崛起于改革大潮,通过拼搏获得成功
1.出生寒微、吃苦耐劳。第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即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他们中有的来源于农民,有的来源于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或工人,有的来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下海经商人员,有的来源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小商小贩,也有极少数来源于有争议的人员,但就这个群体的总体而言,大都出生贫寒、身份低微,属于草根型企业家。就乐山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而言,原来或是泥瓦匠、或是木匠、或是杀猪匠、或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由于家境贫寒、职位低微,一方面想急于改变自己的景况而不断寻找发财的机会,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动机;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职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长期在狭小的市场空间里磨炼,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具备创业成功的特质。家境贫寒而无得失可患,吃苦耐劳、意志坚定使他们能够在创业路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一直往前走,开辟出了改变家境、改变人生的路径,创业获得成功。
2.善抓机遇,抢先发展。职业性质所决定的工作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使他们有相对丰富的信息来源,对社会底层居民的生活状况、现实需求比较了解,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窄小的市场空间求人、揽活、挣钱养家,培养了他们的市场意识,知道什么能赚钱及其怎样赚钱,练就了商业谈判的本领和精打细算的经营理念,因而能够及时把握发财的机会即善抓机遇。因此,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中国大地的时候,他们能够抢先发展,从长途贩运、个体经营、创办企业一路走来,成为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3.勇于开拓,铸就成功。尽管每一个企业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起家背景和思维模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巨人集团的传奇人物史玉柱从一名一穷二白的青年靠4000元起家到全国亿万级富豪,再到负债两亿多元的“中国首负”,再到身价数十亿元的资本家,在史玉柱身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咸鱼大翻身,使他成为无可争议的商界开拓型的典范人物。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1985年创办慈溪无限电厂,创业成功而被封为“点火枪大王”;1995年和儿子茅忠群一起二次创业,成功创立了厨房领域品牌“方太”;2007年成功将企业传承给儿子茅忠群,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创立家业长青学院,自任院长,旨在培训企业二代顺利接班,成为民营企业接班人的“教父”。在乐山,德胜集团的宋德安、和邦集团的贺正刚、蓝雁集团的刘伟以及通威集团的刘汉元等,他们无不是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以小搏大的开拓过程中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铸就了他们的成功,铸就了他们的辉煌。
(二)面临着时代变迁,难以应对新的形势
1.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据方太集团创始人、家业长青学院院长茅理翔讲:现在,老一代企业家已经在50岁到75岁之间。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因教育资源短缺,加之十年“文革”的干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极少数。再加上第一代企业家创业之前,大都家境贫寒,为生计所迫,能够上学读点书、识点字已算很不错了。因此,在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大约在60%左右,尽管不少人在创业成功以后,曾去高等院校深造、进修,有的还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在长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初始文化素质太低,要做到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所要求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很难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要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准确定位和科学决策,导致不少曾红极一时的企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已破产倒闭。
2.企业规模扩大,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是从个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不少企业大都发展成为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掌门人,已由过去管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转变为要管几千人、上万人,甚至几万人;过去企业经营单一,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某个行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现在,一个企业集团要生产经营多个行业的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产品;过去民营企业大都只有一家公司,现在一个集团公司的麾下往往有若干家子公司,甚至还有若干家孙公司;过去民营企业大都是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经营,而现在大都是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凡此等等,这些都给民营企业掌门人提出了更高、更新、更苛刻的要求,不少老一代民营企业家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知识结构上、能力上都已经无法应对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所面对的是封闭的经营环境,即短缺的市场供给和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条件下的市场。由于封闭,排斥了外地和外国的市场竞争者,形成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独家经营的市场环境。产品质量和价格既无比较,更无竞争,质量和价格大都凭生产经营者的良心来定,因此,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而且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获得丰厚的利润,生产经营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由于短缺,对消费者来说,担心的是买不到,而不是担心买到什么样的商品,饥不择食的结果使各种假货充斥市场,甚至排起长队抢购各种洋垃圾,这一方面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在短缺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由于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企业能够雇佣到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而现在,封闭的市场环境已被彻底打破,外地公司、跨国公司的角逐已渗透到市场的各个角落,商品供给充裕,货比三家、追求质量、品牌、舒适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要条件,结构性过剩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按照国际计算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这个社会便进入老龄化。在我国当前,一些特大城市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0%(上海已达21%以上),全国平均接近10%,乐山已达17%。所以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乐山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社会变化一方面使劳动力供给从丰余走向结构性短缺,用工荒呼声遍及全国各地;另一方面使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已从上世纪末期的月工资几百元上升到现在的几千元,企业经营成本大大上升,利润空间大大缩小。激烈的市场竞争渗透到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比管理、比质量、比时尚、比品牌、比规模、比成本、比服务、比宣传等各个环节的竞争都异常激烈,而且竞争手段花样百出,不少老一代民营企业家难以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生产经营环境而不得不想早日解甲归田。
三、把握发展与变化,以包容的心态积极支持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
(一)客观分析我国民营经济的家族传承模式
1.我国民企采取家族传承模式的原因分析。目前,家族传承模式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传承模式,集中表现在民营企业创始人在考虑企业接班人的问题上,更多地倾向于血缘继承,选择子女或其他家族成员继承产权并经营企业:2013年上半年,含新希望在内的16家四川上市公司集体“交接班”,全部由子女传承。另有不少企业老板开始让子女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他们普遍认为把企业交给子女更放心。当问及原因时,不少人普遍认为:把企业交给子女,十年八年是败不完的,如果交给职业经理人,这个企业可能第二年就不是自己的了,可见职业经理人的立法和责任追究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民营企业顺利交接班的一大障碍。因此,我国如劲霸时装公司、万向集团、格兰仕集团等几乎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子承父业模式。
2.我国民企家族传承模式的主要优缺点。子承父业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接班人对企业的忠诚度高。由于企业是自己的父辈创立的,也是属于家族自己的,利益关系更加直接,所以受传人在接班以后责任心更强,更能潜心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正如新希望集团接班人刘畅所说:“我不认为我是唯一能够担起这个大任的人,但我绝对是最忠心、最由衷想把这个事业做大做好的人。我希望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在这个企业里守护着它。”二是可保障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家族手中,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一致,节省代理成本。三是子女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更为熟悉,也更易从父辈处获得相关经营经验。四是能够较快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核心和高凝聚力,继任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都较高。但这种模式必须以具有能够继任或者具有继任潜质的家族成员为条件,否则,企业难以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子承父业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
一是形成组织机制障碍。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夹杂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家族企业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可以共苦但不可同甘。创业初期,所有矛盾都被创业的激情所掩盖,但创业后的三关——分金银、论荣辱、排座次往往给企业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阻碍。当对待荣誉、金钱和权力的看法出现分歧时,亲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可能出现反目的现象。
二是形成人力资源的限制。家族企业容易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在家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企业组织中。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正如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所说:“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没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决策某件事就很难,容易耽误商机。”
三是形成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生意越做越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决策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而现在一次决策失误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个时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二)积极看待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主要优势
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相比,接班人群体有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受过良好教育,学历层次较高。年轻的一代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被称为“80后”、“90后”,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普及和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经营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缺乏文化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带来的困扰,并把企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大都舍得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花钱,甚至花大钱,千方百计把子女送进高等院校,甚至不惜血本把子女送进名校、出国留学深造。据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明阳对全国54家民营龙头企业的重点剖析,大多数“企业接班人”有留学国外的背景,即使没有留学,也在国内大学获得硕士、博土、EMB、MBA、学士等学位,在企业入职前有公务员、教师等职业背景,受过非常系统的教育培养。因此,民营企业家子女大都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据调查,乐山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子女中,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约占80%以上,有不少在高中阶段就被送到了国外接受系统教育培养,所以这个群体在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先天优势。
2.吸收先进文化,思想观念新颖。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的学校教育发生着重大变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而且西方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不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兴趣浓厚,诸如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们的理念中世界元素较多、信息来源极其广泛,视野开阔、见多识广,追求自由、平等、时尚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因而他们很少有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往往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时尚的引领者。
3.拥有深厚背景,社会影响较大。老一代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与各方人士交往交流,而且多为权贵,耳濡目染父辈的交往,自然而然地把子女卷入了企业经营的人际圈之中。在父母的带领下,他们从政界、商界到学界都结识了不少人脉关系。在同龄人中由于家庭富裕、人际交往频繁、出手阔绰,往往具备先天领导的特质,成为核心人物。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一旦得到父辈所创企业的传承,可获得更多人脉资源,为搞好企业经营提供更为有利的人脉资源。
4.从小耳濡目染,了解企业经营。由于生活在企业家家庭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有相当部分内容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展开的,耳濡目染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企业家还有意识地把企业的一些情况告诉子女,不仅使他们知道挣钱的艰辛,而且让他们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怎样搞投资、找项目、培育和扩大市场以及怎样培育人际关系,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等。因此,民营企业接班人群体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程序,对他们接班以后搞好企业经营有着较大帮助。
(三)敏锐观察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主要缺陷
1.缺乏生活磨炼,部分接班人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由于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从不缺钱花。特别是不少企业家因忙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子女,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因而往往是更多从金钱和物质上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仅父母溺爱有加,而且亲朋好友也视为珍宝,被称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代”。他们从未吃过苦,也从不想吃苦,以致部分人吃苦耐劳精神严重缺失。这部分人想干事业却无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梦想却无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有文凭却无与文凭相适应的能力,这对于他们顺利接班、接好班,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2.缺乏家庭管束,一些接班人责任使命意识淡漠。父母忙于企业经营管理,以给钱代替了管理教育,导致了一些人的自我意识和依赖心理,养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却很少考虑自己的责任,知道企业是父母创立的,却不知道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责任心、使命感比较淡漠,这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家族企业多从制造业做起,但很多企业家子女(占50%左右)却表示不愿意“接手”家族企业,有的甚至提出“钱要厂不要,钱拿去投资”。这本来无可厚非,却集中地反映出其责任心、使命感的淡漠,对父母辛苦创业的成果毫不珍惜,进而可能导致中国制造业过早地退出去,空心化趋势加剧,经济泡沫严重。
3.缺乏法治教育,少数接班人金钱至上感觉浓厚。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两种体制并存,经济运行双轨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金钱开路、打通关节、疏通关系,以此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这也是引起2010年初资本原罪大讨论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带给一些企业家子女的直接影响是金钱至上,认为只要有了钱,没有办不到的事,陷入拜金主义泥潭,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党纪国法为何物,对政府尤其是对政府官员有发自内心的不信任感,遇事怨政府,行为偏激。这很难与当前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乃至和WTO规则下的企业经营理念相适应。
四、统筹宏观与微观,以健全的体系有效保障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拔
(一)全面认识民企传承的丰富内涵
1.资产财富的继承。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大都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家产,主要表现为:企业、股份、房产、有价证券等财富。这些财富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在短时间内消耗殆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都愿意交给子女继承,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不仅使其衣食无忧,而且为干事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从国际惯例来看,第一代企业家在退休之前在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条件下,多考虑出售现有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资产,把企业并入其他企业或者上市变成公众公司等方式,将所得的财富通过基金会、信托、资产组合等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洛克菲勒财团在老洛克菲勒的安排下,成立若干基金会,对后代的生活、教育等给予了稳定的支持,成为一种有效的财富传承范例,后为福特、摩根等企业所效仿。
2.经营管理权的转移。在老一代企业家退休之前,为使企业完整地传承下去,从惯例角度往往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健全经营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做到权责明确,并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力,防止企业经营管理权移交以后,出现相互扯皮、管理混乱的现象。二是谨慎稳重。再好的接班人在接管企业以后,都有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权的传承过程中,老一代企业家在实现权力移交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过渡期可能出现动荡的防范措施。三是尽量避免“分家”,防止企业资产的零碎化,保持企业经营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企业精神的延续。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是企业传承中最有意义,也是最难的传承。企业家精神是超越企业家个人特质,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意识中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能够赋予企业超越个人生命长度的存在和跨越世纪的发展。因为企业家精神至少包括:敏锐、创新、变化、学习、坚韧五个构成要素。敏锐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家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善于观察市场的变化及其走势,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要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死亡。变化是创新的必然结果。任何创新,无论是制度层面的、技术层面的、还是管理层面的,其结果必然带来企业的变化,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变化则是必然的。学习却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丰富知识,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坚韧就是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饶的精神,敢于和善于战胜一切困难,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敏锐、创新、变化、学习四个要素构成企业外向扩张行为。而坚韧则是企业家的内在意志,这种意志来源于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灵之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五大要素构成企业团队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实际上是企业经营之道的传承,是精神财富的传承,是最难的,却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传承。
4.使命责任的传播。企业属于投资者所有,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却都是社会人,企业也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并从社会中获取利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都必须向国家承担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这既是企业的职责,也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神圣使命。企业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职责传承下去,这一传承关系企业的兴衰成败,是因为企业只有在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条件下才能开展经营活动,只有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也只有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的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的传承必然包括了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传承,就是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承担责任,贡献力量。
(二)大胆借鉴民企传承的先进模式
1.外化于市场——引入职业经理。所谓市场化模式,就是通过市场竞争选择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自己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而是把除决策权以外的权力授权给以总经理(或总裁、CEO、厂长)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去履行。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有效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的制度化,能够避免企业主塔尖式管理企业带来的弊端。二是扩大了接班人的选择视野和选择方式,使接班人的选择从局限于家族成员扩大到了社会,由企业主指定接班人转向了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选择接班人。三是企业经营队伍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四是可以避免企业内部人才经营管理能力匮乏或任人唯亲的局限性及其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争斗,使企业由塔尖式管理转向组织化管理。因此,也有不少民营企业选择这种模式。据浙江省私营 (民营)企业协会和浙商研究会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有22%的企业家考虑过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日趋成熟,聘请职业经理人这种市场化的企业传承模式也会愈来愈得到肯定。
这种模式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一是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职业经理人队伍量少、质弱,制约企业对这种模式的选择。二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理念缺失,家族观念强硬,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难以形成默契,制约这种模式的广泛实行。三是民营企业内部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不规范,在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结构和约束机制,使这种模式的实行难度增大。
2.内化于培养——内部选贤任能。企业内部提升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非家族成员的提升继任模式,即所谓中国式合伙人模式。前任的退休意味着其作为企业决策者地位的终结,由其合伙人 (或许在股权上并不占优势)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就对企业的忠诚度而言,一般高于企业外部聘任的职业经理。由于长期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兴衰往往与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对企业有一定感情。二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提升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市场环境、核心能力、管理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文化形态等都有较深的认识和较强的把握,不至于交接后发生过于强烈的震荡。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一是企业所有者家族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继任者难以驾驭。作为企业所有者 (或者大股东)的家族成员随时可以充当继任者的老板,经常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指手划脚,如果出现授权不清或者没有对家族成员有明确的约束规则,企业继任者的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影响企业的发展。二是民营企业长期养成的习惯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是从个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养成的习惯定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老板可以任意花钱、任意支配企业经营、任意安排人员,一切都听命于老板、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等等。如果没有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企业继任者往往被架空,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制约企业的发展。
以上两种可供借鉴的传承模式,各有优劣,企业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课题组认为:从长远或发展趋势而言,职业经理人这种模式应该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传承模式。
(三)科学构建民企传承的体系保障
1.政府主导,健全导向机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从第一代过渡给第二代,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个科学实用的导向机制。缺乏传承导向是很多民营企业传承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乐山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正确的传承导向,这对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持续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传承导向机制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做好以下重要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科学挑选有潜力的接班人。企业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有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在选择接班人时,首先要判断其是否具备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无培养的潜质。在现实中一些民营企业家挑选或意向中的接班人根本就没有管理企业的兴趣,或明显缺乏企业家必备的基本潜质,却要不得已而为之,这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接班人的选择上,应打破家族界限,扩大选择视野和选择范围,注重实践和实际能力的选择,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坚持组织化,切忌一言堂、个人化选择企业接班人。
二是注重接班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企业传承必须十分重视接班人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企业家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尽早拟定接班人的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着力培养,提高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机制。
三是引导企业文化的培养和传承。企业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最根本的是要使企业接班人牢固树立团队精神,因为企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全体员工有着基本的共同志向、情义和价值取向。企业的持续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的使命感、价值观和对目标与理想的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与执著追求,提高企业接班人的团队意识,形成团队导向机制。
四是引导企业构建科学的治理平台。任何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的前提都是要建立不依赖于个人的“组织能力”,即构建企业的制度力和机制力,让企业能够在制度和机制的作用下健康运行,从而摆脱对企业最高领导人的高度依赖,使企业不因高管的离去而导致业绩产生剧烈波动甚至倒退的现象发生。提高企业接班人的制度管理意识,形成规范运作导向机制。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运行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企业的权利运用处于规范的制衡状态。
五是引导企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企业的传承不只是选择一个接班人的问题,还要为企业谋划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团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管理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整体系统的有效性,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这五项内容是接班人培养选择的基本导向,也是企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不同企业还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增添新的内容,形成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导向机制。
2.建立青年企业家商会,为培养企业接班人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在政府相关部门主持和引导下,建立青年企业家商会为企业接班人提供一个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商会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引领和教育作用。商会构建起交流平台、倡导健康思想、传播企业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构建企业家的精神家园。二是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制定行业规划中,充当政府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提供有关资料,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在实施规划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商会还可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一些行业性的检查、验收、认证、资质审查以及市场次序整顿等。三是提供企业公共服务。企业培训、商务、技术、管理、融资、会计、法律、质量检验检查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四是发挥协调和管理作用。开展企业间合作,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协调内外关系,解决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企业经营环境,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五是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发挥独特的前台作用。入世后,各种反倾销、反技术壁垒、反补贴的贸易战已经打响,特别需要商会这类民间经济组织率先走到前台,进行应对。温州烟具商会在抵制欧盟,保护温州打火机厂商权益上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值得学习借鉴。六是引领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商会组织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统筹组织协调产业链的发展,引导配置生产要素市场,推动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完善。这个平台既是青年企业家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又是青年企业家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青年企业家的活动以达到提升素质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效果。
3.有效规范,构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企业接班人培养选择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培养和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乐山市而言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二是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完善信用公示和使用制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信用管理系统,加强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三是规范和引导信用中介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对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良好信誉的、较高业务能力的、权威评估结果的信用中介机构。四是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在行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了解行业、熟悉企业的优势,积极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使企业接班人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4.市场调节,形成竞争态势。乐山的民营企业目前基本上都是塔尖式管理,而现代企业运营客观上要求从塔尖式转化为扁平化、专业化、组织化的企业管理机制,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诚信的原则来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企业聘任职业经理人不公开透明,凭企业老板的感觉、凭熟人关系、看过去的背景等,往往造成选择双方的诚信度都大打折扣。企业方担心被聘任者心怀二意不得不对其有所保留,不敢放心把企业交给被聘任者经营和管理,而被聘任者则以打工者自居,一旦有更好的聘任者,或更好的聘任条件,或在工作中与老板的意见不一致时动辄走人的现象,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就是要促使企业在市场上选择领军人物,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聘任者和被聘任者都形成约束,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对企业经营过程的震荡。
要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经理人才队伍是一个重要条件。针对目前乐山职业经理人才队伍量少、质弱、市场很不健全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一是从现有国有和民营企业中选拔推荐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到重点民营企业任职,以解企业传承的燃眉之急。二是从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择一批优秀者,实行重点培养,鼓励、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职业经理市场竞争,到民营企业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去建功立业,并协调好他们与企业的关系。三是高等院校应加大对职业经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在适用上狠下功夫,以适应民营企业传承发展的要求,逐步造就出一大批职业经理人才队伍,推进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5.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由于民企创业者的子女优缺点均十分明显,加之现代社会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策略,而且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对年轻的一代来说,定期参加理论培训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根据乐山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实际情况,一年至少应有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学习时间。在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可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比如可选择高等院校、社会主义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理论知识培训,或者市情、民情及其地方政策法规等专题培训,增加中国元素,培养中国特殊和地方特殊“情商”。同时,可充分发挥市工商联等组织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青年企业家论坛、企业传承沙龙进行学习交流。组织年轻一代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组织本地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交流等,以达到不断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拓展培养途径,完善能力建设
1.注重实践,提升能力。在现代社会,民营企业的继承人应该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现代管理者和经营者。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除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放到经营管理实践中去磨炼。企业经营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要真正领悟企业管理的真谛,更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实践来真正掌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智慧。根据乐山民营企业接班人的现状,在实践中培养选择接班人,可考虑以下途径:一是在正式进入自家企业之前,应先到别的民营企业工作三到五年,接受其他企业管理层的领导和安排、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过程及其各部门的职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管理方式,深化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学会遵守纪律,养成良好习惯,并使其融入企业团队之中,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气,并通过正常的应聘程序,回到本家企业工作。二是进入本家企业以后,应从基层做起。接班人经过三到五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回到本家企业以后,不宜立即坐上企业高位,而应根据本人的能力,赋予适当的基层工作岗位,使他们在企业基层工作岗位上锻炼。一方面学会与第一线员工相处,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与他们交朋友,在一线员工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学会开展基层工作,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掌管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锻炼。政府相关部门应把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纳入自身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积极主动引导民营企业选派推荐接班人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锻炼,使他们尽早尽快成才。四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企业接班人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推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搭建平台,使其在履职尽责中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乐山市委组织部近来组织的民企与市直机关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就是促成企业接班人学会驾驭全局、积累丰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五是党政部门领导挂联重点民营企业接班人,在传授给他们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
2.构建精神家园,实行圈层培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按形态可分为生活圈、工作圈、兴趣圈。按价值取向可分为积极向上的人际圈群体和腐化堕落的人际圈群体。目前,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工作圈和生活圈都尚在形成过程中,党政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塑造民企接班人的精神家园、创业合作家园,营造有利于企业接班人健康成长的人际圈。一是以联谊交际等形式构建健康的生活交际圈。借助于兴趣爱好导向,通过引入兴趣专场与高层人士交流学习,启发思维,提升责任心、使命感,实现兴趣与企业传承的有机结合,避免因兴趣之误而弃传承家族企业的大任。二是引入导师制度。在青年企业家商会组织下积极创造条件,聘请部份有兴趣爱好的政界、学界、商界精英组成导师团队,除开展咨询、讲授企业经营管理等传导服务以外,还可经常性的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沙龙、企业传承沙龙的聚会、联谊、游乐等交流学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三是积极构建创业激励机制和成果分享机制。在党政有关部门的主持倡导下,在青年企业家内部建立一套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成果分享机制,营造出强烈的创业氛围和成果分享环境,形成相互支持,竞相创业,成果分享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荣誉感。
3.创新政策,实现科学传承。在我国现阶段,尤其是乐山这样的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强,对政府的依存度较高。为了加大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选择力度,保障企业顺利实现传承,必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一是把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选择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培养,彻底改变把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选择视为民营企业家自己私事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二是把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选择所必须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专项经费交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使用,确保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训培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家族成员由老板转变为股东,由以老板的身份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转变为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由塔尖式管理转向组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