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山居”样本: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3-08-15李万书
李万书
(中共沐川县委党校 四川 沐川 614500)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农村综合体形态特征是什么?城乡如何互动?新农村综合体实践应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哪些?沐川县在沐溪镇三溪村以建“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为载体,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于2012年建成了“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第一期,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建设。“桃源山居”的目标定位是建成“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样本工程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示范工程,已初步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全市有示范的山区城郊结合乡村旅游型新农村综合体。
一、“桃源山居”建设的基本理念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田园为体,以产业为支撑,展现蓬勃活力。一是体现生态之美。保持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光,突出“原生态”,展现“农家味”。以桃花为媒,以竹子为背景,以油菜花、桃花沟、梨花沟、李子沟为板块,以山形、水体、田园、农作物、农家为载体形成田园新村。二是体现建筑之美。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散聚结合。三是体现文化之美。抓住农耕文化主题,以二十四节气景点为题材,配置对应的景观意象,展示沐川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沐川草龙、龙灯、狮灯、牛 灯、旱船、高跷、莲萧、喔山号、婚娶民俗、开心农场、果蔬采摘。四是突出发展之要。以“文化体验+态餐饮+度假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承载节庆活动”等带动现代农业和体验、休闲产业,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五是体现管理新型化。以建“1+N”多功能活动场所为载体,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增强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和谐度。
二、“桃源山居”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广泛深入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着力改善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位于沐溪镇三溪村,处于城乡结合部,与县城一河之隔。综合体辖区幅员面积985亩,有农户204户、764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60元。按照“家、院、村”统一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随弯就弯、错落有致,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具有川南民居符号,建筑风格相对统一,打造乡村风貌,建设山居村落。在旧房改造上,坚持农房风貌与周边环境相融的理念,实施“两池七改一规范”标准工程,开展屋顶、立面改造,整治院坝环境,新建庭园绿地,硬化入户道路,规范农家小院,提升居住水平,实施55户农房风貌改造工程。在农房新建上,以现有聚居点为基础,通过规划吸引、布局优化,完善基础设施,采取原拆原建、异地新建等形式,把分散农户向聚居点集中,扩大聚居点规模,新规划聚居点3个,扩建2个,新建农房67户。综合体农户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二)发展生产,促进增收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桃源山居”坚持一三互动、产村相融,确立“家家有林园、户户农家乐、人人有就业”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改造提升果蔬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上档升级,培育竹编新兴产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依托果园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名贵花木苗圃300亩,做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休闲山庄2家、农家乐8户、“开心农场”1家。引进篁木神品竹编企业,大力研发竹编工艺,就近解决农民100余人就业。综合体建成后,从事主导特色产业的农户占综合体农户总数的80%,主导特色产业收入的60%,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1万元以上。
(三)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突出山居特色,展现农家情趣,彰显农耕文化,既保持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体现田园风光和生态环保,又吸纳城市的先进要素,让村民享受城市人的生活。按照“让村民享受到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水平”的规划理念,做到路、水、电、宽带、电视、电话“六通”到户,路灯照明、公共停车、体育设施、垃圾处理和排污排水系统配套。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的24节气为主线,坚持产景一体、产景相融的理念,打造集经济性、文化性、休闲性、生态性为一体的农业园,彰显桃花源的地域气质。景观布局以自然溪沟为轴线,主要分布竹文化展示馆、农耕博物馆以及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十大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得以完美呈现。
(四)整合资源,合力共建
整合部门政策资源,形成齐抓共推的局面。建立激励和协调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综合体建设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整合扶贫连片开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基本口粮田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打捆使用,破解资金瓶颈。第一期已整合投入4800万元,其中整合各类涉农项目6个、资金1000万元,县级财政直接投入200万元,撬动群众投入、社会投入3600万元。
(五)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办公场地600平方米,活动场地1000平方米,融入村“两委”办公室、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计生卫生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家书屋等“1+N”公共服务中心。正在打造和申报“全国全民健身中心”和“四川省首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三、“桃源山居”综合体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统筹城乡战略
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做好规划编制、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配套,不能简单地“造城”,不能重“化地”,轻“化人”,要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交通、生态先行,才能“吸引”人居,实现人的市民化,才能科学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未来巨大的潜力还在农村。就沐川县城而言,绝大部分城镇居民基本完成了第一轮住房改善,农民能在县城里买房、就业的毕竟是极少数。在国家房价政策调控下,投资性购房需求不明显,住房刚性需求不再凸显,产业支撑乏力,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动力不足,而农村有特色产业基础,农民有改善住房的刚性需求,也有相当的分散资金,更有方便生产生活的要求,大量农民还依附和依存在农村土地上。所以要以城带乡,走集约、节能、生态、共享的路子,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建新农村综合体,既满足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又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高标准规划先行
我国在农村发展进程中,规划意识不强,多规衔接不够,无论是基础设施、农房建设,还是产业发展、便民服务等方面都缺乏强有力的政府规划引领。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政府只管“批屋基”而不顾及其他,造成五花八门的外观,自由随意的布局,安全要求不高,既浪费土地,又浪费资金及良好的公共资源。在推进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中,要以规划为龙头,聘请相关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建设。
(三)以建促变,倒逼发展
“三农”问题的自然之变是缓慢的、渐进的,必须有抓手推进,才能实现跨越发展。通过建新农村综合体,一是倒逼生产方式转变。合理流转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或就近务工,或开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变单纯种地人为三产从业人员。二是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土地流转后,以消费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三是倒逼生活方式转变。以聚居点建设和农房风貌改造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路、水、电、宽带、电视、电话“六通”到户,路灯照明、公共停车、体育设施、垃圾处理和便民服务点配套。通过倒逼发展,促进增收,改善生活。
(四)整合力量,高效推进
新农村综合体具有综合性,部门单打独斗或者把目标简单下放到乡镇,都不可能高效推进。沐川“桃源山居”的顺利推进,首先是因为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力量,组建了以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组织、监察、审计、发改、国土、文广、旅游、农办、住建、财政、扶贫、交通、水务、农业、林业、沐溪镇等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班子,落实1名县领导脱产主抓,统筹协调。同时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列入全县重大立标定责项目考核,实行专项奖惩。各成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派驻一线,现场指导,交叉作业,倒排工期,确保推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需要把握的八个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只是盖盖房、粉粉墙、修修路,甚至赶农民上高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其意义首先在于引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是为引领农村奔向全面小康探索一条有效路径。农村综合体具有人口的聚居性、设施的配套性、功能的复合性、产村的相融性、城乡的一体性等特征,是新村的高级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选择原生条件
保留一定的原生聚落空间,而不追求全新的起点,这当然意味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同时考虑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包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又积极引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现代生产生活元素,实现城乡融合。一般以选择城镇周边或者村民相对集中地又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地点建设农村综合体为宜。
(三)突出基础设施
完善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必要条件。应当按照城乡统筹、全域统筹、功能统筹的发展思路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基本原则,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搞好微田园建设。
(四)控制建设规模
第一,不宜过小。三五十户的就搞农村综合体是不经济、不划算的。常言道,赔本的买卖不能做。第二,不能太大。把七八百户农民集中在一起,当然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但是那样一来,生产就不方便了,要保持农村特色也比较困难。第三,不可一刀切。因地制宜,平原、丘陵、山地分类推进。
(五)坚持规划先行
一是牢固树立规划理念。要坚持先规后建,没有规划就不准建,防止出现新的乱建。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规划一定要充分体现“全域、全程、全面小康”、“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和产村相融理念,而且不仅要高标准搞好总体规划,更要高标准搞好控制性详规。三是一定要富有特色。就是要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特别要体现好田园风光,不能克隆城市。四是重在组织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一经编制出台,就必须严格照图施工,确保依规建设。
(六)把握农民主体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原则问题。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为谁而建?新农村综合体可以吸引市民来休闲、分享,但它从根本上讲是农民的家园,不可本末倒置。第二,由谁来建?政府理当支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但是最终还得靠农民的智慧和汗水。第三,让谁来管?一经形成社区,还得靠社区自治,靠社区里的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总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政府应当去引导,但是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整合政策支持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最需要的是在土地和投入两个方面的支持,要用好相关政策,搞好项目资金的整合,扶贫连片开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基本口粮田等项目资金都是可以整合使用的。
(八)做强产业支撑
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应当注重特色培育,注重绿色发展,注重规模经营,注重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化,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在模式上选择拆迁安置型、旅游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特色产业型等,以产业支撑“田园风光,幸福家园”,而不搞成“形象工程”和“空壳村”。
“桃源山居”的成功范例,首先在于观念的变革、思路的引导、方法的实践,关键是规划要科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突出,发展要持续。只有做到因村而宜,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貌,才会是真正意义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