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干部年轻化”
2013-08-15安栗苇
安栗苇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也为了打破干部使用中论资排辈等保守意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明确地提出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要求,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干部年轻化的一些误解,简单地把干部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在实践中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应引起相关组织和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干部年轻化”存在的误区
当前,把“干部年轻化”解读为干部低龄化这个误区还普遍存在。全国许多地方和部门不顾实际,不遵循干部成长的规律,在干部任职选拔年龄上搞“一刀切”,“唯年龄是举”,对年轻干部“降格以求”,不注意人选的基本素质,忽视了必要的岗位历练和履职经历。在领导班子调整中,40岁以下的干部优先,40岁以上干部靠边;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以35岁甚至更低年龄划界,35岁以上干部,即使再优秀、再能干,也只能旁边看。社会当中,“年龄是个宝,德才作参考”、“30当官、40靠边、50赋闲”、“五九四九三十九,壮志未酬等退休”的说法十分流行。这些地方和单位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把年轻等同于优先照顾,实际上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搞“年龄歧视”,造就了大批的“天花板干部”,浪费了人才,这在用人上是一个误区,对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把“干部年轻化”等同于干部低龄化的弊端
(一)造成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合理结构是“老中青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味追求年轻,会造成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班子大量使用年轻干部,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太少,不利于保持领导班子的稳定、发展和工作的承前启后。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门,虽然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但人生、工作经历较为单一,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处理复杂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在实践中不能树立领导威信,导致工作不能顺利展开甚至停滞和工作失误。领导班子结构的不合理打击了年富力强、优秀的中老年干部的积极性,本该胜任领导岗位却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产生埋怨心理,再者年轻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欠缺,势必导致这些人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不配合、不支持、不执行的现象,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团结。
(二)不利于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年轻化”给不少官员带来了心理压力。有的人为了在规定的“年龄杠杠”前得到提升,不惜一切手段跑官买官,大做表面工作,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维倾向和投机心理,在工作上好大喜功,目光短浅,为了捞取政绩,热衷于拉关系、跑路子,助长了年轻干部的浮躁之气。
有些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前途光明,骄傲自满,好大喜功,夸夸其谈,沉醉于自己的年龄优势而沾沾自喜,不愿继续努力刻苦工作,养成懒散之气。同时年轻干部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工作经验、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过早地提拔他们无异于拔苗助长。当下一连串“火箭提拔”年轻干部事件的背后,由于部分地方假借“破格”之名,徇私舞弊、违规操作,最终所涉年轻干部也纷纷从“火箭”上跌落。
(三)降低中老年干部工作积极性
在年龄上搞“一刀切”打击了中老年优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无望提拔的干部虽然年富力强、工作兢兢业业,感到前途渺茫、被组织抛弃,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减退,对工作产生厌倦和观望情绪。然而这些干部,往往是各个单位的骨干和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工作积极性的衰退必然影响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大量处于“成熟期”的人才被闲置和浪费。可以这么说,四五十岁的干部有丰富的生活工作经验、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正是人生干事业的黄金时期,走到今天的位置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他们正踌躇满志打算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时候,选拔任用中“低龄化”让他们一刀切,这严重地打击了中老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干部年轻化”
(一)干部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
笔者认为当下领导干部年轻化,应该打破现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不但让大批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新型的年轻领导干部,而且让年富力强的中老年干部也有用武之地。这就意味着提拔任用的干部未必都是年轻,领导班子未必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的层层递减。因此,在选拔干部时,要防止在干部选拔上简单地以年龄划线,注重使用各个年龄段的干部,特别是应多用一些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口碑良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二)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党章第33条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公务员法》第7条规定:“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党的十八大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因此我们应该走出领导干部年轻化的误区,只能把年龄作为干部提拔的一个附加条件。深刻领会中央干部“年轻化”的深刻内涵。中央的干部选拔任用中强调“年轻化”,本意主要是针对领导班子整体而提出的要求,就是说要在注重干部的年龄结构,总体要年轻化,这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人人都清一色地年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四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讲革命化就会迷失方向;只讲革命化,不讲知识化、专业化,又会成为空头政治家。年轻化则是适应新陈代谢规律,要不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持续不断发展的需要。是用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又强调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三)科学、合理、合法地配置领导班子结构
笔者认为,领导班子的最优结构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级配置,这有利于保持领导班子的稳定、发展和工作的承前启后。同时,任用干部的标准不在于年轻是否,而在于成熟与否。从人的成长规律看,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阅历、经验和智力同样为成功提供了条件。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心智在50岁时还正年轻,仍在成长,脑力活动直到60岁才达到巅峰。年龄小只是年轻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年轻,不仅仅指年龄上的年轻,还包括生理、心理、思想、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的年轻。何况,人的成长过程不同,有人早慧,有人晚熟。此外,个体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况且人的身体有强弱、寿命有长短,有些年轻干部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好,中老年身体素质好的,精力旺盛的多的是,所以把“年龄杠杠”视为用人的刚性条件,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实际上,40、50岁的干部正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也很强”,应得到相应的重用。
(四)加大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年轻干部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练,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这方面的教训在现实中屡有出现。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的确,干部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许多年轻干部虽然文化素质高,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对社会各方面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只有经历过基层岗位的锻炼,才能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只有在一线岗位上处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才能学会处理复杂问题,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年轻有志、年轻有德、年轻有才、年轻有为的优秀年轻干部,而不是“三门干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年轻干部在以后走到更高领导岗位以及制定政策才不会务虚,才不会脱离实际。
(五)杜绝“火箭提拔”年轻干部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看来,培养年轻干部就意味着加快提拔。事实上,培养不等于照顾。笔者认为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乃至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锻炼。选拔干部虽然不能唯台阶论,但必要的台阶无疑是需要的。《干部选任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但是,“破格提拔”也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满足“特别优秀”或者是“工作特殊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程序上的严格要求:“应当报经上级组织 (人事)部门同意”。同时,年轻干部的选拔一定要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最近几年之所以这个问题被越炒越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对年轻干部们的执政能力有怀疑,对其背景也是大加揣测。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和机制问题拓展研究[J].党建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