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管理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
2013-08-15黄韫宏
黄韫宏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宏大的战略体系,需要多方面、各环节共同发力,才可能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绝不仅仅是一个传播过程,更是文化内容生产和管理的过程。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考察科技创新对文化走出去的传播和流转环节之作用效果,更应该从文化思想之形成传播、文化产品之生产流转、文化管理制度等环节和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一、提升文化内在的质量和蕴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征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统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过时的、封建迷信的内容,甚至这些内容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所传承的和创新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即那些能够展示民族特色、唤起民族感情、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和开拓进取的民族文化。那些落后的传统文化显然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理应遭到淘汰。人民群众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淘汰落后文化、形成先进文化最终是由人民群众来完成的。然而,人民群众首先必须要意识到哪些文化是落后的、哪些是该淘汰的;其次还要知道文化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要解决这两个任务,其实就是要解决文化之扬弃和发展的问题。先进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文化发展历史紧密相连,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提升文化内在质量、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实际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二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归根结底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第一,科学知识对文化具有扬弃和发展的作用。科学知识的不断前进,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逐步探明了事物的本质,逐步解释了众多的自然现象。历史上曾出现的一些文化思想,是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推动作用,但是与当今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不相符合,是落后甚至愚昧的文化意识,对当代社会并不具有任何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些传统文化思想(比如鬼神、命运、宗教等等)与当前所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完全相左,甚至对当前人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现代科学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了,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文化思想自然应该摒弃或者提升。要完成这一点,必须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科学认知水平,在全社会培育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良好氛围。无论在何种程度上让人们接受科学及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如何,科学都是抵制愚昧、淘汰落后思想的唯一办法。
第二,技术手段对文化具有扬弃和发展的作用。文化除了文化思想之外,还包括各种传统技艺。我国的传统技艺确实很多、很丰富。当然这些非物质文化并不像文化思想那样可以完全脱离物质而存在,必须以实物为载体。像传统技艺、戏曲等等都必须依据工具。技术手段的进步淘汰落后的工具,产生新的工具。所以工具必然与技术有关。这里所谓的技术,或者是工具制造技术,或者是工具使用技术(即工艺)。比如,机械化淘汰农耕文化;舞台戏曲替代诗词歌赋等等。同样地,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非物质传统文化,以及影响的途径如何,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短期内,诸如政治宣传、传统习俗等等非理性因素或许能对淘汰落后文化产生缓解的作用,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真正决定其去留的还是技术发展。明朝之后,供人们表达感情的舞台技术日臻完善,或许是戏曲创作替代诗词创作的原因之一。二战之后,电视电影大大提升了舞台技术,所以视频创作替代了小说创作。譬如杂技、戏曲等曾经盛行全社会的文化形式,处于短暂的民族情感的需要,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已经难以产生足够的社会效益,它们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并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革新文化呈现的形式和方式,拓展先进传播流转渠道
文化走出去,既意味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有较大影响力,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文化意识范畴,是一种脱离物质载体的思想,但是仍需要依赖物质形式进行表达;文化产品则完完全全是以物质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文化的产品。无论是思想意识范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物质形式的文化产品,都涉及到传播、扩散、流转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即是文化传播渠道的问题。文化要走向世界,还必须要有与世界接轨的文化传播渠道。也就是说,要形成与世界科学水平、认知水平、技术水平、文化水平相一致的文化和文化传播渠道。单就文化传播渠道来说,必须与世界传播技术水平相一致。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不管其有多大变化,也不管其形式有多少,现代传播技术始终都是以电子设备为基础的,所以始终都离不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征。
第一,文化和文化产品需要更加数字化的传播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需要更加数字化的传播形式。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内容一直被延续至今,但是其表现水平偏低,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甚至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还具有一定的惰性,对新的现代形式和渠道比较抵触。所以,让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更加数字化、更加符合现代传播的技术要求,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然。过去那种文本式、口号式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在人民群众心中引起共鸣。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文化表现形式。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视频短片等等。这些视频短片通过站台、电视台、网站等渠道,将大大拓宽其传播的覆盖范围,提高其传播的效果。
对文化产品来说,数字化显得更加必要。特别是软件业、影视业等文化业态,科技含量高、虚拟程度高、人之智慧和技能的附加值高。这些业态是伴随着现代科技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具有现代技术特征,数字化已经成为其文化产品的唯一形式。数码照相机淘汰胶卷照相机,再一次印证了数字化拥有淘汰其它文化表现形式的巨大生命力。
数字化是人类史上迄今最先进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虽然数字化并非唯一的文化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但却是整个社会实践基础上的需求体现。数字化能够让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最重要的是,数字化拥有淘汰其它文化表现形式的巨大生命力。自从3D打印机问世之后,数字化和实物之间已经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了,因为3D实物打印的前提必然就是数字化。“3D打印技术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1]数字化的传播形式,也即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文化数字化传播形式将更加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得到传播;文化数字化传播途径将更加满足人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让文化传播突破地域时移的限制。
第二,文化和文化产品需要更加网络化的传播方式
文化资源、产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必然促进文化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数字化意味着任何的文化信息都最终以0和1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运行,所以属于文化传播的形式;而网络化是把0和1组成的数据片段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去,所以属于文化传播的方式。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促使文化信息和文化产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和流转。反过来,网络化传输又要求更多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并对文化数字化质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化传播渠道具有突破地域限制的优势。如上所述,文化走出去,既指要在世界上有影响,又指有市场。无论是有影响还是有市场,都必须突破区域限制。网络化的传播渠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光盘是数字信息的重要载体;而现在网络传输更快、覆盖更广,所以光盘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网络传输。电影、软件、课程等等都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安装、观看、互动等环节。那些本身就只有数字化一种存在形式的文化产品,必然依靠网络进行传播流转。
现在以传统实物流转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文化产品,更应该转换思路,切换到虚拟化的网络传播渠道中来。比如,我国有丰富的文物遗产,但是这些自然遗产只能以实物形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出现,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其文化信息的传播。把自然资源以互动性、虚拟化的形式转化成数字产品,这些产品通过网络将能够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到达特定的地理位置,就可以欣赏或了解到这些自然文化遗产。该事例说明,文化走出去必须转换思路,把那些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更加数字化的文化信息,通过网络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2]
三、规范文化活动的环节和方面,创新先进文化管理制度
文化管理受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文化管理的产生是伴随着文化活动及其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文化管理还受科学认知水平和与文化有关的设计、生产、传播等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人与人之间活动关系的认知水平,对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需求关系认识得约科学,越能掌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需要,就越能做出正确的文化管理,制定出正确的文化管理制度。同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文化活动过程中必定得到应用。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模式的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比如,网络技术让远程管理成为可能。
然而,技术在给文化发展或文化走出去战略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阻碍作用,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比如,网络技术确实促进了中华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但同时也让民族文化暴露全世界各种文化漩涡之中。网络盛行几年来,传统民族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地冲击,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让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其他文化压缩了生存的空间。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无法通过技术来实现,因为任何的技术都是具有正反两面性的。最根本的办法还在于,对人和技术的进行合理的管理,让人的活动和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事实上,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与人之间活动关系的处理;对人与技术之间工具关系的处理。先进的文化管理制度源于对人与人之间活动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对人与技术之间工具关系的正确处理。
管理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走出去战略,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项或几项工作就能完成的。针对任何一种系统工程,尤其是与文化科技高度结合的文化战略,都需要先进且完备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
第一,管理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各个环节起作用
文化走出去战略并不仅仅是从国内走出国外这一环节,还包括文化内容生产(产生)环节。前者包括文化之传播、文化产品之流转等,这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环,是文化是否有影响力、文化产品是否有市场的决定性一环。后者包括民族文化之杨弃、先进文化之形成等,这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这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所以,文化走出去,实际包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继承和杨弃、先进文化之形成和发展、文化产品之创新和流转等等若干环节。在各个环节内及各个环节之间,无不需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对于优秀民族文化来说,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需要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说,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管理;对于文化产品来说,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国际流转策略,需要在技术和贸易基础上的管理。
第二,管理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各个方面起作用
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文化走出去还涉及社会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宏大的战略,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这也就决定了,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涉及文化内容生产、文化思想传播、文化产品流转等环节,还涉及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些方面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规范、文化生产模式、文化活动、文化行政等等。所有的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又决定了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文化走出去的秩序。所以,规范文化活动、社会环境,保障其有序运行就显得十分必要。但同时,所有的规范和保障活动又必须依靠对人和技术的管理来完成。
文化走出去战略包括很多环节和方面。文化走出去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以一项活动来概括。拿什么东西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保障走出去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突破。要有所突破,无不需要科学、技术、和与当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管理共同发挥作用。总之,文化思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必须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先进的文化;文化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先进传播。但无论是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创新文化传播技术,都必须对之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管理。
[1]蒋建科等.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N].人民日报,2013—01—04,(20).
[2]黄韫宏.利用科学技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