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2013-08-15张晓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现代化特色

张晓明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充 637009)

胡锦涛在主持2009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夙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自身发展新的历史纪元。 我们要以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为新的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1]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要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前提就是要总结经验,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经验。 结合胡锦涛的讲话,遵循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历程,可以得出很多启示。

一、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空前伟大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具有开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内涵着无限聪明才智的人民群众自己干出来的。

首先,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鲜明特点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邓小平切实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方法。1988 年6 月7 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搞好改革“关键是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 ”[2](P268)这是说改革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意见。而邓小平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突出表现在对待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和处理上面。 邓小平曾多次明确指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出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P382)邓小平之所以这样讲,是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历史的科学结论。

其次,“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95 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 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 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群众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3]。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更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P15)

总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与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衔接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确定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

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必须立足本国基本国情

所谓的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就是要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中国现实最大的国情就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探索我们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但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才能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要想形成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同样还要对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 正因为如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理论提升, 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此后,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P252)按照这一思路, 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次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5](P9)深刻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首要问题。 并以此为立论基础, 明确概括和阐述党在这一阶段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长期性。 他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2](P379-380)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理论基础,又再一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深化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改革开放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现那样的路线和政策, 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把握。 ”[6](P14-15)这不仅强调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且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的根本问题结合起来, 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重要地位。

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推进改革、 谋划发展。 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7](P11)

总的来说,科学判断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创造了条件。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所进行的理论探索, 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根本依据的。

三、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建党90 多年来,我们党的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党总是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出发, 遵循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 把党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更高阶段,以新的理论反映现实,指导和推进新的实践,又用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理论。

旧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 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进行革命,简单地照搬马列的本本是不行的, 必须在理论创新上付出艰辛的努力,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 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凝结成的关于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通过共产党人的身体力行从理论转化为实践, 聚合成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精神, 转变成亿万人民投身其中并充分展示其伟大的壮丽事业。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一系列新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论述中。 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党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出僵化,焕发出空前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立足时代要求,科学总结历史经验,针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遇到的新问题,展望21 世纪我国的发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光辉典范,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把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励精图治,亲民爱民,求真务实,弘扬“两个务必”,坚持改革创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创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理论,各项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

历史表明,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中国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和任务,不断回答党的现代化事业面临的种种时代课题,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富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把握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立足时代进步的潮流,广纳百川,兼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和发扬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 在现代化建设上有成功的经验,也出现了许多失误,特别是在选择和运用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犯的错误, 使中国现代化建设遭到挫折。邓小平指出:“从1957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所,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P269)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总结, 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就决定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本质任务的实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并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主的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中国经历了历史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成就。 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时, 概括为三大转变:“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2](P269)由此可以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失败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邓小平正是在充分吸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中取得的一系列宝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 这是指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 以及两步走实现现代化战略等思想。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改革难度加大。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构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进一步提出了新形势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方针。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出了实行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制定了未来五十年的新的“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 确立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等。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文化建设。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拓展和完善,是党的几代领导人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同时,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是前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继续和延伸,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前后续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勾画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演进的独特轨迹,展示出“开拓——超越——创新”的历史传承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些是长期存在的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一些则是新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危及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非偶然,它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诉求, 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对全球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体现了新世纪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诉求。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基本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历史经验总结相衔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洞察力。

[1] 人民日报[N].2009-09-10.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人民日报[N].1995-07-01.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现代化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