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路自觉、自信、自强中实现中国梦

2013-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刘 洋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饱含深情又意味深长的谈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道路自觉:实现中国梦的认知前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而对道路的坚持,首要的是对道路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觉悟,即要有道路自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启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和理论起点。到1956年,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该怎样进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这些都是当时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为此,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但是,无论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还是遭受严重的挫折,都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辟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新道路、开创新时期的标志。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对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理论、路线、纲领、目标所作出的最鲜明概括。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如“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这些丰富的思想成果,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主要任务的总方针、总政策,使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有了根本指南,从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确立。党的十三大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经济发展也随之开始高速增长。但就在此时,由于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国内开始对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改革的步子迈不开。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谈话要求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改革中要大胆地试和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牢固坚持和深入阐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铺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首先,坚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的重要大会,明确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跨世纪发展作了战略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面拓展的。一是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飞跃。二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使现代化建设布局得到拓展。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分别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之中,实现了总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拓展。三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完整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2012年,党的十八大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布局的一部分写进道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归宿融入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完整表述。

二、道路自信: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所依

中国梦,从最根本来说就是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增强了对复兴道路的认识和觉悟,实现了道路自觉和自信。而在继续追寻梦想、实现复兴的旅途中,我们必须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百倍,要坚信这条道路必将带领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种对梦想实现的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是盲目的,它来自于我们豪壮的实践底气、厚重的理论底气和高远的政治底气。

1、道路自信源于豪壮的实践底气。从实践发展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都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豪壮的实践底气。第一,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跃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国家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第二,在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所有的这些,都是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第三,我国实现了民生水准的历史性跃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民生问题是头等大事,亦是头等难事。新时期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创造了东方奇迹,不仅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飞跃,而且最大限度地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长期着眼于实现“学有所教”,建设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着眼于实现“老有所养”,构建起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的养老保险体系;着眼于实现“病有所医”,建设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我国民生水准的大幅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提供了有力佐证。第四,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长期居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但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使中国一度居于世界舞台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如今加强对华关系日益成为各国政策的主流,中国对国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日趋受到各国重视。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带领下,当代中国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及国际地位等各方位的提升。这一系列发展进步的实践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民族在现时代唯一正确的必然选择。当代我们追寻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这条道路。这一系列发展进步的实践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是扎实的实践底气的。

2、道路自信源于厚重的理论底气。从理论品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和指导下形成的,具有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厚重的理论底气。第一,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特性。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来说,科学性是其首要因素,是发展道路的根本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正是因为科学性的理论品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彰显真理的光辉,能够正确有效地引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特性。这条道路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准则,它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维度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条道路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论是个人层面的目标,还是国家集体层面的目标,都是围绕着人民性而制定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发展。正是因为涵有人民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支持。第三,时代性和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道路,归根结底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的目标方向会发生相应变化,可以说与时代同呼吸、共频振。此外,这条道路“海纳百川”,它不仅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借鉴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正是有了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洋溢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旺盛生命力和包容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使得我们的寻梦道路既站在了真理的高度,又洋溢着价值的魅力,因而始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因此,以厚重的理论底气坚定当代中国道路自信,是顺理成章的必然逻辑。

3、道路自信源于高远的政治底气。从政治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着眼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高远的政治底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必将增强道路的政治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而这条道路所追求的伟大复兴是不同于以往的,它是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必将有巨大的感召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着眼点,这必将增强道路的社会凝聚力。共同富裕是人民福祉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追求着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使得这条道路变为人们心中的“天路”,它能够把举国上下的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的价值追求,这必将增强道路的价值导向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技术条件,而且需要精神文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民主平等意识,而且要有文明和谐环境。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将提升人、完善人贯彻于社会生活实践方方面面,必然能在社会生活中提升人们的价值理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然抉择,它能够带来政治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导向力,我们的道路自信拥有高远的政治底气。

三、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需脚不停步”。展望未来,伟大中国梦的桅杆已依稀可见。然而,前路依然漫长,要让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脚踏实地、永不停步。邓小平同志曾讲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

1、坚持求真务实是梦想实现的作风保证。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优良传统,有利于在全党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要做到求真务实,首先要对求真务实有正确的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真”和“实”的涵义以及“求真”和“务实”的关系。“真”主要指对客观事物本性和本质的把握,是真知、真相、真理、真实。“求真”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不断追求过程,是以客观严谨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查明事物真相,揭示事物本质,掌握事物规律。“实”则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是实事、实践、实干、实话。“务实”就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求真”与“务实”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真从实中来,实由真中出,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以,当下我们更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首先,要形成求真务实之识:要加强求真务实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其次,要具备求真务实之能:要有求真务实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要有求真务实的能力和素质。最后,要采用各种求真务实之招: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想办法,努力将求真务实落到实处。

2、勇于攻坚克难是梦想实现的行动支持。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实现梦想的道路会遇到巨大的压力,遭受巨大的阻力。在圆梦的道路上,我们势必会碰到各种难题,这些难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典型性和艰巨性。它们是各种矛盾的交织,相关联系复杂,且都是矛盾的集中代表,处理起来棘手,往往难见一招之效,难求一时之功。面对这些压力、阻力、难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不能退缩,我们要勇于攻坚克难。第一,必须敢于直面矛盾。如果没有敢于碰硬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是难以做到迎难而上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对于难题越是回避,就越是陷入被动;如果敢于直面矛盾,反而能够攻克它、解决它。第二,要善于果断决策。在复兴道路上,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必须坚决果断、迅速及时的作出决定,并立即付诸实践。顾虑重重、畏畏缩缩往往贻误时机,后悔莫及。第三,最重要的是凝聚群众力量。“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破解发展道路中的难题犹如一场攻坚战,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到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这样,就一定能找到攻坚克难的钥匙、走向成功的通途。

3、善于开拓创新是梦想实现的灵魂指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破解发展道路上的难题,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的全新问题,不能光靠老方法、老经验和老套路,要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思想指导。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毫不退缩,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不断积极探索,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建设的初步成效。当下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自强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