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军民结合 平战结合 寓军于民”——毛泽东国防工业建设战略思想回顾

2013-08-15李东海

中国军转民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军民结合国防科技军工

■ 李东海

纵观人类历史,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两大基本需求。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和军队建设难以持续。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如何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并不总是协调发展的,在某些时候基于甚至可能产生较大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国家的安全面临威胁,发展也无从谈起。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因时制宜,做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抉择,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用大手笔做好国防建设大文章。今天,当我们满怀深情地回顾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会发现,毛泽东关于国防工业战略抉择有着令人敬佩的远见卓识。

一、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道路,就已成为人民军工的立身之本

历史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艰苦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国军工发展长期面临着缺技术资源和人才的艰难环境,坚持依靠人民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道路,既是军工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也是推动军工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土地革命时期。官田兵工厂等兵工生产需要大量原材料而根据地又奇缺,为解决当时兵工生产所需原材料问题,广泛采取了兵民结合的办法,除了红军及时,回收战场上打过的弹壳等原材料,以及从敌占区采购白药、洋硝、棉花、硝酸、铜皮等少量原材料外,主要是通过发动群众,从民间收集破铜烂铁和使用民间土法配制原材料办法解决。为了广泛和充分发动群众,1934年上半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分别发布命令和布告,动员群众收集弹壳、铜锡铁、土硝等兵工材料,支援红军。据中央苏区报纸红色中华公布的材料,从1934 年6月1日到8月31 日,中央苏区共收集锡49504 斤、铜82854斤、铁159546斤,白硝15386 斤、洋 油 桶2699 只、子 弹140918 发、子 弹 壳13204斤。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新扩建兵工厂生产所需设备和原材料,主要采取兵民结合的保障方式。

(二)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工供给濒于断绝。

然而,走军民结合之路能够克敌制胜。陕北的棉花可以制作硝化棉;延长石油沟的石油提供了动力资源;黄土岗中的铁矿和煤矿,可以用来炼铁;羊油资源可以用来提炼甘油,是硝化甘油的原料;木材资源可用来烧炭。在艰苦的环境中,解放区的军工事业艰难成长,延安抗日军民先是办起了战争环境下既便于转移,又利于生产的“马背工厂”,又设计制造出了生产枪械的专用机床,并设法召集了一批造枪工人,缺少钢材,就用铁路上的道轨代替,没有铜,就号召前线战士收集废子弹壳,运到后方,再装上子弹头,称为复装子弹,没有专用设备,就用手工加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 1939年4月25日生产出陕甘宁边区第一支七九步枪,这也是我军军工史上自己制造的第一支步枪。同年5月1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举办的第一届工业展览会上,把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支步枪握在手中掂了又掂,瞄了又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在八路军战士手中开始有了自己生产的步枪。在1939年至1943年的五年中,军工企业共生产步枪9758支,子弹220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1500门,掷弹筒弹19.8万发,八二迫击炮弹3.8万发,修枪万支,修炮4门,还为地方民兵生产了地雷上千万枚,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加快推进夺取抗战胜利的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为对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把眼光投向了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建立东北军工基地。 当时的东北军工厂 除了部分没收敌伪兵工厂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收集民间机器设备新建的。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兵工联合企业----大连建新公司为例:该公司发展军工生产,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7年5月至1948年1月):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设3个军工专业厂,开展钢制炮弹试制工作。同时修复和新建若干与军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线。先后试制出合格的弹体、底火、雷管、引信等,形成了月产1万发炮弹、1万个引信和3吨无烟药的生产能力。接着又试制成无烟药、药筒等全装炮弹,这种全装钢质后膛炮弹,比其他解放区生产的前膛炮弹在技术、工艺上更科学,杀伤威力更大。 第二阶段(1948年2月至1948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扩大弹药生产能力,全力支授解放战争。1948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前方急需大量炮弹。建新公司全力投入弹药生产,其规模不断扩大。1948年实际完成炮弹23万发,生产引信32万多个,无烟药110吨。第三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此阶段炮弹生产任务减少,民品生产任务增多。

1949年初,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6月28日,中央军委批示兵工生产以“保留必要者,提高质量,节省经费,以利恢复发展人民经济”为原则,逐步减少弹药生产,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建新公司所属各厂,除弹药、引信、无烟药等厂生产军品外,其它工厂原先就是民品生产厂,民品生产车间基本保留。因此,由战时生产转向和平生产比较顺利。工厂先后增加了多种民品生产。在1949年全年产值中,民品占53.7%,军品占46.3%。大连新建公司的经营模式,堪称早期人民军工军民结合的范例。

二、和平建设时期,坚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国防工业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毛泽东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和欺负,作为国家战略的首要问题,一再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帝国主义势力还在包围我们,必须准备可能的突然事件;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显然,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建设现代化国防,必须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

为此,毛泽东、党中央一直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骨干项目中,航空、兵器、电子、造船等国防工业项目就占41个。“一五计划”不仅包括军工项目和民用项目,而且尽量兼顾军工项目对民用项目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二五”计划期间,国家相继安排大型国防工业建设项目44个;“三五”计划期间,在辽阔的三线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这些项目,在国内具有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主体力量。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不仅能独立自主地研制生产常规武器装备,而且加快了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技术的发展。1956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把加强国防建设,研究发展尖端武器装备,看作关系国家安危和国际地位的大事。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1956 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之后,又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结合。根据这一要求,195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军工发展方针,在军民结合原则指导下,一大批军工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生产优势试制成功了万吨水压机轧钢设备、氮肥压缩机等重型设备和其它多种民用产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军民结合的思想,从方向、道路和体制的高度,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十几年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全面贯彻军民结合16字方针,在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民品生产,扩大军工技术转民用,民品产值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92年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0%,已经并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实行军民结合,为国家增加了财富,为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为科技人员开辟了用武之地,同时提高了军民兼容程度和平战转换能力,是一条利国利军利民的正确道路。1984年11月,邓小平曾肯定地说: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1991年初,他在上海视察时又强调指出:“我们抓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抓得比较早,这一条抓对了。有的国家就不行,所以搞得很困难。”由此可见,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的军民结合思想,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道路,必须夯实经济建设基础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早在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以后,又提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的著名观点。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完善并付诸新的实践。

1956年2月,在听取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汇报时,毛泽东指出:“机关枪造出来了,但不能造的太多,机关枪造多了,是要亡国的!”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毛泽东的论述说明,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国防进步的条件。加强国防,前提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防,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毛泽东认为,没有基础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其中,重工业是建设的重点。国防工业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撑。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中一贯认为,有了基础工业,无论是农业,还是国防都比较好办。

在基础工业中,毛泽东十分强调钢铁工业的作用。他指出:有了钢,有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工业就好办了。对钢铁工业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国防的重视。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谈到加强“三线建设”设想时,风趣地说:如果建设攀枝花没有钱,他拿出工资。6月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提出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时强调: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躁。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是国防工业建设的关键。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引起了武器的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一经应用于经济建设,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此,毛泽东十分警觉地意识到:“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努力发展原子能技术,发展电子技术,赶超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会议上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后来他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不失时机地注意发展新兴科学技术,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历史证明,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

农业是立国之本,不论是进行工业建设,还是进行国防建设,都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生产粮食的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自然也与国防有直接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降低军政费用,增加经济建设费用。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如果真正想要原子弹,“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为减轻人民负担,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展了著名的精兵简政运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以主力部队地方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简工作。1950年6月,又着手大量裁军,计划将大约540万人民解放军精简到400万人左右。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断。当朝鲜战局稳定后,1952年,我军又着手进行精简。到1958年,中央军委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使军队数量从1951年底的627万人减至1958年的237万人,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951年的42.4%降到1959年的11.9%。此外,毛泽东还多次设法降低军队人员的人头费。毛泽东支持缩小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之间的工资差别,军队团以上干部在1957年到1964年之间还先后四次降低了工资,平均降幅达25%。

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指出:“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毛泽东的这一光辉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以经济资源的实际可能为基础。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既要加强国防,又要发展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长期以来,研制生产现代化武器装备,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经费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在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如果超越国力的可能,对国防工业投入过多,就会影响基础工业及其他民用工业的建设,最终必然制约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一再指示,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这也说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为基础,同国力相适应,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军民结合国防科技军工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军民结合型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的探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河北新认定11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
军民结合产业如何界定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