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文献研究综述
2013-08-15干冀春柴清风鲍双振
干冀春,柴清风,鲍双振,孙 红,张 华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6)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已经具备了为社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能力,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严重落后,这已经严重制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通过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企业一线员工的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共享,并共同遵守的基本信息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1]。
余世维认为,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一种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共有的认识,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在《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一文中,对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作了初步界定,认为它是“高职学生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 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 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3]。
1.2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为主要空间, 以学生为主题,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文化是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共同价值理念[4]。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服务社会、 生活娱乐等长期实践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与物质共同体,包括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5]。
学校文化一般分为4 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师生在浓厚文化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积极、主动、向上的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是学校进行各种活动的保障, 使学生在遵守学校的制度中得到文化的洗礼; 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所体现出的良好的举止和极其深厚的文化修养;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规划、实训设施配备、校训等[6]。
1.3 高职学校文化
高职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自主生成的、被共同接受的、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业模范的综合反映。它是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不断摩擦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 区域发展、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多层文化背景的高职文化[7]。
高职学校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 全体师生作为主体, 共同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人文氛围,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8]。
1.4 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操行、能力等方面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尤其注重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价值理念与企业价值追求上的和谐,从而使学生在顺利实现就业的同时,能在职业岗位上很快地认同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9]。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是一种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应更加亲近,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这个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融入企业文化,构建“职业型”和“技能型”的特色学校文化,只有这样,高职学校文化才是完整的、有特色的、系统的。
潘春胜、孙常强等认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零距离”就业;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有利于凸显办学特色,实现个性化发展[10、11]。
王玉璇、 陆俊等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认为,校企文化融合是把学生由“学校人”变成“企业人”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12]。
李建荣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 认为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有利于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提升职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13]。
课题组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 接受调查的企业人士普遍认为,提早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内就感受企业文化,非常必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的一种较好方式。 企业文化的提前介入,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有助于他们理解企业、认同企业、适应企业、真正与企业融为一体。因此,高职院校如能成功地将企业文化提前融入校园, 内化为自身的特色文化, 将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以“准职业人”的心态走入社会。
课题组认为, 校企文化融合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随着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鼓励和扶持力度,高职院校在学校数量、办学规模、硬件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2 年5 月,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 152 所(含民办高校),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 588 所[14]。 另一方面,目前,高等学校招生却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 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自2008 年后出现过山车式下滑,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 万,较4 年前减少135 万,高职(专科)批次计划未能完成情况在2011 年颇具普遍性。 生源不断减少,招生总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考生放弃高职高专,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15]。针对上述形势,课题组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由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 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形成具有学校特点、职业特色、个性鲜明的高职学校文化。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最终将走向企业、服务企业,适应企业的要求,所以, 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吸收和融入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 不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精华, 并内化提炼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突出高职学校文化的实践性、服务性和职业性,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校企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通过调研分析,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评价中,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 对企业相关法律的认知情况满意度均低于50%;对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胜任工作的能力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足60%。 被调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 高职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 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张克明、张华等在《校企合作文化对接企业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文化的认知度”的不满意度为92.86%,其中,非常不满意达42.86%[16]。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失空现象(即学生失业、企业岗位空缺),一方面是很多毕业生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是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人培养才模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悉操作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7]。
以上数据说明,高等职业院校在企业文化、企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 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校企文化融合亟需进一步加强。
齐志明认为, 目前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中职业引导性不够,文化活动大多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对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心理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校企文化融合表面化倾向严重, 在引入企业文化过程中,重物质和表面,轻精神和实质;重形式和说教,轻内涵和操作;重单向输入,轻双向融通[18]。
李良、罗玲云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中,校企联系更多地停留在硬件层面上,对校企文化软件层面资源交流关注很少;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与各类合作企业的文化融合,对学校文化的营造没有整体规划,缺乏明确设计[19]。
袁洁认为,在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缺乏凝聚力, 很难体现学校精神的特色、个性、魅力和闪光点;职业特色模糊,学校文化建设导向不明确, 没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先行的原则[20]。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文化趋同化。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发展历史较短,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经验不足;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对原有的学校历史文化、本体文化和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继承,对学校文化的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在校企合作中,一味迎合企业需求,造成了校企文化的趋同化。
(2)精神文化缺乏凝聚力。 高职院校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与研究不够,在学校精神文化中缺乏对企业核心工作价值观的支撑,很难反映学校特色。
(3)职业特色模糊。 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与高技能、职业性缺乏关联,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导致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乏融合。
(4)学校文化建设导向不明确。高职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尚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自身特点,真正树立以就业为导向,按社会与企业要求培养人才的观念。
4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余祖光认为, 开展校企合作文化融合与对接的途径,一是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 二是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四是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五是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工业文化教育,提高师生工业文化素质[21]。
沈彦科、李玉文提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应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精神。 以校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接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用现代企业文化精神,转变学生就业观念[22]。
孙常强、管武鲜提出,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一是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二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渗透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23]。
杨燕认为,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采用以下4 种途径: 一是确立价值标准等方式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精神文化;二是引入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是仿照企业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四是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24]。
在实践过程中, 课题组结合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文化建设实际, 提出了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09 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吸纳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打造融合企业文化精髓的学校文化,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 形成了具有化工医药行业特色的学校文化。
(1)在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挖掘化工医药行业企业核心价值观, 科学地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及校训、校风、校徽的科学内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合企业文化精髓的学校精神文化, 增强了师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2)在行为文化建设中,校企双方通过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设校友大讲堂等方式,全方位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组织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项目。
(3)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校企双方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实训制度、 修订学生管理制度等工作, 将企业制度和管理规范充分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 形成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企业行为规范要求、 体现高效务实精神的制度体系。
(4)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化工医药文化长廊”、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车间化命名、建设文化石等景观,设置优秀企业文化宣传橱窗、加强校园文化标识建设等工作,使人才培养目标形象化,逐步形成了和谐优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人文精神和职业氛围的校园环境。
[1]冯 玮.日本的智慧“和”民族的乐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142.
[2]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
[3]廖小平,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5-56.
[4]赵中建.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0.
[5]潘美意,杨立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1):26-27.
[6]刘 硕,牛 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视角.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1-72.
[7]董 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0-62.
[8]谷献晖.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作用与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11,(9):93-95.
[9]陈新开.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研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4-18.
[10]潘春胜,孟铁鑫.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教育探索,2008,(10):23-24.
[11]孙常强,管武鲜.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实践途径探索 .经济研究导刊,2011,(28):42-44.
[12]王玉璇,陆 俊.引入企业文化 加强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国林业教育,2012,(7):36-39.
[13]李建荣.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思考.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58-61.
[14]网易新闻,2011-07-06 04:11:00.
[15]2012 高 招 调 查 报 告. 中 国 教 育 在 线www.eol.cn/html/g/report/,2013-2-16 17:33.
[16]张克明,张 华等.校企合作文化对接企业调查报告.物流技术,2012,(6):148-151.
[17]梁建平.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职教论坛,2003,(1):29-30.
[18]齐志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对策.北京教育德育,2012,(4):38-39.
[19]李 良,罗玲云.对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究.教育与职业,2012,(10):36-37.
[20]袁 洁,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8):67-68.
[21]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22):7-12.
[22]沈彦科,李玉文,伦知江.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15-18.
[23]孙常强,管武鲜。 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实践途径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11,(28):42-44.
[24]杨 燕.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认识与实践.教育探索,2010,(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