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3-08-15张灵波王梦华
张灵波 王梦华
1.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2.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洮南 137100
近年来我们将抗菌药物与清热解毒类方剂普济消毒饮联合应用治疗56例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随机选择到口腔科门诊就诊的56例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24例,女患3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8岁。分别采用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治疗组),对照组22例患者,治疗组34例患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依病情轻重分别采取口服给药,口眼加肌注给药,口服加静脉给药及静脉加肌注等联合给药。常用药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磺胺药、甲硝唑等,7 d为1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类症早期以配合青霉素或庆大霉素肌注为好,炎症晚期则以配合庆大霉素肌注或磺胺药、红霉素类、甲硝唑等口服为宜。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方剂普济消毒饮随证加减。其药物组成为牛蒡子3 g、薄荷3 g、僵蚕2 g、升麻2 g、黄芩15 g、黄连15 g、陈皮6 g、生石膏10 g、玄参6 g、柴胡6 g、桔梗6 g、连翘3 g、板蓝根3 g、马勃3 g。急性炎症早期局部红肿、坚硬、灼热疼痛,多属风湿挟痰、毒热结聚,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为主。方剂中用牛蒡子、薄荷、僵蚕疏风清热,化痰利咽。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未愈者可酌情调整药量后再服7~10 d,炎症的中、晚期(3~5 d后)疼痛可减轻,但肿胀加重,可有脓液形成,常伴高热、寨战、小便赤黄、大便秘结、心烦口于、口渴等,溲赤为肝、肺、胃积热之证; 原方重用黄连、黄芩、桅子、生石膏、生地、玄参加生大黄、积实、玄明粉以通腑泄热。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过程中,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②显效,病情很快得到有放控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大部分消失。③好转,主要临床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方法
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对照组治疗效果的观察
对照组22例患者用药5 d显效者12例(54.5%),5~10 d痊愈者10例(45.4%),好转者6例(27.3%),5 d无好转改用其它药物或脓肿形成切开引流者2例(9.1%),5~10 d未愈及脓肿切开者,调整药物及定期换药,一般14~2l d痊愈。
2.2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观察
治疗组34例患者用药5d显效者28例(82.4%),5~l0 d痊愈者24例(70.6%),5 d好转者6例(17.7%),5 d无好转改用其他药物或脓肿形成切开引流者2例(5.9%),5~10 d末愈及脓肿切开引流者继续用药,一般5~l0 d痊愈。
2.3 两种疗法的毒副作用比较
对照组22例患者中,有4例对青霉素过敏而改用其他药物治疗,8例对青霉素、磺胺药等耐药而改用其他抗菌药物;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及输液反应等毒副作用,2例发生二重感染。
治疗组34例患者中中均未配合静脉给药,其中6例联用青霉素肌注并甲硝唑口服,10例联用庆大霉素肌注及麦白霉素和甲硝唑口服,18例联用磺胺药加甲硝唑口服。本组病例中,除部分患者对甲硝唑、磺胺药等有轻、中度胃肠道反应,头晕乏力外均末出现其他毒副反应。由于避免了大量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无二重感染者出现。
2.4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χ2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用药5 d显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5~10 d痊愈率和好转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者χ2=3.54,后者校正χ2=0.27,P均>0.05),5 d无好转改用其它药物或脓肿形成切开引流比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1,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临床很常见,儿童较为多见。常因牙槽脓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感染扩散所致,也可来自淋巴结炎、涎腺炎、扁桃体炎、外伤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等。由于颌面部被筋膜肌肉分隔成多个间隙,炎症常局限于某个或数个间隙,故又称为间隙感染。常见感染包括:①眶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其感染来源为上颌前牙及前磨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上唇底部和鼻侧部的疖子、化脓性炎症和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突破骨膜。②颊间隙感染。感染来源多见于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或牙槽脓肿,颊部皮肤损伤,颊黏膜溃疡继发感染和颊部淋巴结炎。③下颌下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与颌面部多个间隙相通,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其感染来源主要为下颌后牙根尖周病或颌下部淋巴结炎。④口底多间隙感染。是颌面部最严重且极易危及生命的感染。其感染来源多为下颌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其感染类型主要有两种:一型是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另一型是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病原菌以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
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高突、压疼,有可凹性水肿、开口困难、吞咽疼痛,甚至呼吸困难。全身有发烧、白细胞增多。其中口底蜂窝组织炎是最严重者之一。分化脓性和腐败性两种。常因窒息及全身中毒性休克而死亡。颜面部疖痈尤其是唇痈,常因被挤压或切开而使感染扩散,沿缺少瓣膜的面静脉逆流而上,引起严重的颅内海绵窦炎或全身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必须及时予以积极治疗。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需药量大,疗程长。由于抗菌药物可致敏,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且久用广谱抗菌药物易致二重感染等,使许多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以致延误治疗。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按中医辨证属“锁喉痛”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风湿,风热挟痰毒之邪侵入结喉或肝肺胃积热,循经上攻,注于结喉或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结聚所生,或因体弱口唇齿龋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继发。治疗法则为,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中药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东垣试效方》认为,本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成方便读》认为,大头瘟,其邪客于上焦。故以酒炒芩、连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热邪;又恐芩、连性降,病有所遗;再以升、柴举之,不使其速下;僵蚕、马勃解毒而消肿;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板兰根解疫毒以清热;橘红宣肺滞而行痰;连翘、薄荷皆能轻解上焦,消风散热。合之为方、岂不名称其实哉!方剂中牛蒡子、薄荷、僵蚕疏风清热,化痰利咽;升麻专治头面上部风毒;黄连、黄芩、桅子清泻肝肺积热;生石膏、玄参、生地清胃热养胃阴;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牛蒡子、黄连、板蓝根、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薄荷具有发汗解毒制腐作用,僵蚕具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升麻有抑制真菌的作用,黄芩、生石膏、桅子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及消炎的作用,生地、玄参有利尿、强心及对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抗菌药物与中药普济消毒饮联合应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仅选用1~2种抗菌药物肌注或口服即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不必静脉给药,起到了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之功效。从而避免了大量应用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天霆,李织,张红玲,等.13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9(27):29-30.
[2] 贾素萍.颌面部蜂窝组织炎402例的临床统计和病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1):21-22.
[3] 岳秀芝,邱真,张秀梅.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细菌L型感染64例分析[J].上海检验医学杂志,2001,16(增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