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与高危预警系统的实践应用
2013-08-15朱晓萍龚美芳
■ 朱晓萍 龚美芳 施 雁
静脉输液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层、临床药师、护理人员等各方面的关注。有资料显示,在住院患者中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者已增加到90%[1-2]。2003年对156所医院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为73.35%[3]。2012年北京举办的以医疗质量和输液安全为主题的“静脉输液安全论坛”上有专家认为,目前静脉输液面临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血液感染导致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支出增加;二是用药差错威胁患者安全,加重经济负担,有专家提出安全输液是减少感染的关键。我院于2007年成立的静脉输液小组在借鉴安全管理模式及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输液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保证了患者输液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1 输液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建立与运作
1.1 输液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建立
医院护理部于2004年初步组建了护理安全网格化架构[4],从护理部到科室再到各病区,形成三级纵向管理架构,而根据护理安全具体内容设立的护理缺陷小组、高危预警小组和质量改进小组等横向结构则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监控网络。2007年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基于护理部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并结合专业管理要求构建了纵横向管理架构模式。其纵向结构包含专业小组组长、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各护理单元静脉输液小组成员;横向结构则包括疑难会诊设立、专科培训考核、高危预警系统构建等方面。输液安全管理小组成员严格质量把关,及时上报疑难问题,在输液管理中勇于创新,变单一自上而下的管理为上下结合、全员参与,把好了输液过程中安全质量的重要环节,确保输液安全。
1.2 输液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运作
每年初小组制定工作目标及计划;每季全体成员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包括学习静脉输液专科知识新进展及安全管理最新理念,并针对监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关键因素,提出控制对策并组织实施,从而不断完善静脉输液质量标准;每月小组常规监控(由组长及专科护士共同参与);输液小组每半年需进行工作小结,并在年末进行全面总结。规范化的运作,确保了小组活动的有序开展。
2 高危预警系统的构建
2.1 建立高危药物信息化防火墙
我院护理部针对临床实际容易发生错误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信息科合作设置了网络信息屏障。如某患者青霉素过敏,当护士误向药房发送青霉素药物信息,电脑会自动提示“该患者为青霉素阳性”的信号,这样就阻断了护士为青霉素患者取到药的可能;当护士发送电解质药物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请警惕高浓度电解质”,提醒护士在输液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2.2 引入输液实时监控感应系统
护理部设想将输液实时监控感应系统应用于监测病房患者的输液进度和速度等参数。该系统能将实时数据及时反馈上传至护士站和远程监控中心,让护士和医师实时掌握患者的输液情况。系统所属的输液报警器利用传感器原理和智能分析机制,自动识别输液袋规格,实时监测剩余液体量,输液结束后提醒用户,并将信息通过无线接收器和智能控制器传到护士站监护中心和远程监护中心,使护士随时随地掌握患者补液信息。目前该系统正在整体研发中,一旦应用将实现输液过程的透明化、输液信息的集中化、输液管理的集中化。
2.3 健全用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由医院牵头成立的以药剂科、各科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监测人员为主体的医院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小组,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规范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使用与管理制度、一般药品管理制度、执行医嘱制度及医嘱查对制度,规范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及用药时要遵守的原则,为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如遇购进新药,药剂科及时向医护人员发放药物说明书,并通报相关药物信息,科室护士集中学习新药的注意事项,避免护理差错;同时各科护士长及时将收集到的临床药物应用及不良反应信息向药剂科反馈。
2.4 应用输液安全三元色管理
护理部首先根据药物危险度的不同,将全院高危药物的放置实施统一三元色标识管理[5]。用红色标识电解质药物,黄色标识神经系统药物,蓝色标识胰岛素,并置于相应颜色的储存盒中;其次,对用药、查对有特殊要求或禁忌患者除了病历记录外,在患者床尾悬挂标识牌;再次,在输液治疗中对需要密切观察或控制补液速度的专科特殊药物悬挂蓝色警示牌、对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使用时悬挂红色警示牌、肠内输注的制品则使用黄色警示标识,明确提示以确保用药安全。
2.5 运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为了倡导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氛围,护理部设计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除了要求科室对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之外,护理部还鼓励科室对未遂事件进行上报。此项工作由各个病区的护理安全员负责,检测输液过程中的未遂不良事件或近似差错,记录在安全联系本上。未遂事件或近似差错事件的上报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实践中护士的风险意识。针对上报的不良事件,护理部进行数据统计与根源性分析,筛选引起不良事件或未遂事件的高危因素,如静脉药品名称、外包装的相似性,三查七对的执行性等,对这些高危因子进行控制,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 体会
3.1 形成了管理与实体双重防护屏障
患者输液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从输液安全管理和实体两方面构成了防护屏障。首先,患者安全监控网络架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和输液三元色管理的建立,构成了患者输液安全的管理屏障,保证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发现代化、信息化的输液安全监测与防火墙系统,对用药环节和输液过程中等易发生护理失误的薄弱环节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监控,构成了实体的防护屏障。借助屏障分析技术,正确识别安全目标,对有关患者安全中潜在及发生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寻找到一系列避免患者不安全事件的改进方法,加固患者安全屏障,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6]。
3.2 推进了信息化技术在输液安全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通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与护理实践当中。信息化技术的渗透不仅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还能减轻护士工作量,如减少路程时间和其它医疗费用[7],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输液安全的保证。以“方便患者”、“减少差错”为出发点,我院自行设计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电子化进程对护士的部分工作进行补充,规避了人为的“差错”或“过失;而信息化的“提示”又为护士增加了一道核对环节,规避了护理风险;进而动态化地监测提高了护理的时效性,从整体上提高了输液安全水平和护理质量。
4 小结
护士是静脉输液操作的最终执行者。因此在保障患者输液安全的过程中,护士的能力与行为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有效性。我院构建的输液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患者的输液安全,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优势,形成了患者输液安全管理和实体防护屏障,提高了输液患者的安全系数。然而,输液安全涵盖的内容还很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
[1] Hankins J.Lonsway RAW,Hedrick C, et al. Infusion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 2nd ed.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 200l:1-3.
[2] 王腾珍.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2):279-280.
[3]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4] 朱晓萍,万 洁,龚美芳.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实施[J].护理研究,2005,10(16):1483-1484.
[5] 施雁,龚美芳,段霞,等.三元色标识在保障患者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7):1950-1951.
[6] 施雁,段霞,毛雅芬,等.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7-1109.
[7] 吴茜,万文洁,施雁.信息通讯技术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2,27(1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