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情况概述❋

2013-08-15耿殿龙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战地诗社

耿殿龙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1 晋察冀边区街头诗运动的开始

街头诗即把诗写在街头或把诗稿贴到街头的通俗政治鼓动诗。晋察冀边区从1937年11月建立后,诗歌创作就没有间断过,但是街头诗作为一种诗歌运动却是在延安诗歌运动的影响下才开始的。“1938年10月,延安组成的抗战文艺工作团到达边区,其中团员高敏夫是延安街头诗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第一个把街头诗带到晋察冀边区,立即得到北岳、冀中一些文艺宣传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的响应。”[1]92这一点在晋察冀诗人商展思的回忆中也有记载:“1938年10月间,那时我在延安陕北工学毕业后不久,分配到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宣传部,一天晚饭后,散步到县城中心——鼓楼下面,看见许多人围观墙上张贴的东西,以为是什么布告呢? 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在看抗战诗。”①参见商展思《第一次见到街头诗》(节选自《商展思抗战诗选:献给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晋察冀文艺研究会, 1986)。当时商展思还不知道这种抗战诗其实就是街头诗。紧接着,“第二天晚上,120师师政宣传部里来了一位客人—— 中等个子,三十岁左右……原来他就是闻名的街头诗人高敏夫同志。”②参见商展思《第一次会见街头诗人》 (节选自《高展思抗战诗选: 献给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晋察冀文艺研究会,1986)。在高敏夫同志的影响下,晋察冀边区的诗人开始认识了街头诗。1938年10月26日,晋察冀边区的海燕文艺社开始在《抗敌报》出版《海燕》副刊。该刊发表了史塔的《关于街头诗》和鲁萍的《行动的街头诗与政治底煽动诗》两篇文章,首次将两个月前延安诗歌运动的盛况和田间的《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毛泽东同志》等街头诗作介绍到边区来。 《海燕》的创刊,揭开了边区诗歌运动的序幕。[2]80针对晋察冀边区的情况,史塔在《关于街头诗》中曾强调:“我们的街头诗是需要充满着行动性的行动的街头诗。”“在目前一切应该服务于,而且已经服务于抗战,诗歌当然一样。处在敌人远后方的我们晋察冀边区,同其他的地方比较,更直接处于战斗环境,因此也就更需要诗歌工作者的努力,来写诗—— 尽量用大众的语言写,来鼓励战士,来教育群众。”“我们所处的环境,纸张印刷困难,不说出诗集,就用传单式来印刷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希望:不仅要写诗,而且要写街头诗,到墙头上去写。同时更要来响应陕北,广泛地展开伟大的抗战的街头诗运动。”[3]从史塔的强调中我们可以看出,晋察冀边区由于直接处在与敌人斗争的环境中,所以开展街头诗运动是必要的,同时也充满了困难和危险。然而,这些困难和危险并没有阻止这一诗歌运动形式在晋察冀边区的开展。在战地社、铁流社等诗歌社团和广大诗人的参与下,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2 战地社及其活动

1938年10月,由周巍峙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开赴晋察冀边区”[4]159,带来了大批从延安来的诗人,其中就有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等。 他们是西北战地服务团所属的诗歌社团战地社的成员,在延安就和以柯仲平、刘御、李雷等人组成“战歌社”,一起发起了街头诗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街头诗运动宣言》,号召“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呵,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 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5]。这些活跃的诗人“从延安出发,一路写一路贴,无数墙头或岩头上留下了他们写的诗篇,到了晋察冀后成了全边区最热心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实践者。”[1]92战地社成员们在晋察冀边区继续播撒街头诗运动的火种,他们创作短诗,并配上画,用诗传单的形式,在工农群众中广为散发,起到了诗歌直接与工农兵见面和群众相结合的作用,于是街头诗进一步受到了欢迎。

随着1939年晋察冀边区政治局面的稳定和“减租减息”政策施行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等原因,百姓的文化需求也开始增长,零散的街头诗和诗传单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诗歌刊物便应运而生。“1939年2月,《诗建设》正式创刊,这是晋察冀边区的第一个诗刊,先后由田间、邵子南、方冰主编。”[2]95《诗建设》虽然属于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刊物,但是投稿的诗人却不限于战地社,当时同在晋察冀边区的铁流社等诗歌社团的成员也积极投稿。 诗人曼晴后来回忆说:“我还记得为《诗建设》写稿的诗人就有田间、邵子南、魏巍、方冰、丹辉、曼晴、徐明、邓康、陈辉、田丁、商展思、史轮、劳森、任霄(女)、林采、陈陇、司马军城、甄崇德、菽原、王炜、张帆、张克夫、陈新、郭汉城等[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中的诗人队伍之大。战地社在出刊《诗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诗的创作和宣传。 1939年春天,他们出版了第一本街头诗集《粮食》,印刷的七千册很快就销售一空。 1940年冬和1941年夏,他们又出版了两本街头诗集,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战地社一直是晋察冀边区诗歌战线上一支阵容最强、影响最大的生力军,很多优秀诗人都诞生在这个社团。 如田间,抗战前期就已经成名,他的诗铿锵有力仿佛鼓点般,因此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7]。田间在延安与柯仲平等人一起发起街头诗运动,《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坚壁》等都是他有名的代表作。田间为晋察冀边区的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整风运动后,田间转向民歌体叙事诗创作,《戎冠秀》、《赶车传》等是其代表作。 再如邵子南, 1938年4月,在延安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8月与田间、柯仲平等人发起了街头诗运动。邵子南的诗多与抗战有关,但并不都弥漫着战斗的浓浓硝烟,而是以自然朴实的笔触,描绘战争的风俗画,如《春天,粮食的诗章》、《大红枣》、《夜降落的时候》、《故乡的诗章》等。但是,也正因为邵子南追求一些富于表现力的生动的语言,使得邵子南的诗不是那么铿锵有力,甚至某些诗作使人看不懂,以致于有人批评他的诗作不够大众化,因此“在1943年的整风运动中受到严厉过火的批评”[2]99。后来,诗人转向了小说创作。曼晴,原中国诗歌会成员, 1938年在延安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到晋察冀边区一直工作到解放。 “他的诗多是战争生活的素描”[8]256,如诗作《区长》、《巧袭》、《机枪班》、《哨兵》等。整风运动后,他开始尝试民歌体写作。史轮,延安街头诗运动发起人之一,和诗人袁勃一起在抗战后到达陕西,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他在“1942年秋季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在雁北一个农村里被俘……受尽酷刑,英勇牺牲。”[6]史轮的诗作通俗易懂,贴近民众,如《奸细》、《哥哥打仗整一年》等。 此外,战歌社中方冰、力军等人也是重要的成员,他们的诗作也很具有战斗性。

3 铁流社及其概况

铁流社也是晋察冀边区一个重要的诗歌团体,其于“1938年12月成立,主要负责人为钱丹辉、蓝矛、叶正煊、郑成武,成员有张维、徐灵、邓康、张绍明等共30余人,都是以抗大第4期第2大队第4队学员为主组成的原十八集团军东北挺进队的成员”[2]105。这批挺进队的成员是在1938年10月热烈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并在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奔赴敌后抗日战争最前线去的。 同年12月,他们到达晋察冀中心地区,并在平山县李台村[9]成立了铁流社。

铁流社成立后,就开始发动写诗,出诗歌墙报,举办朗诵诗活动等,并与此时已到晋察冀边区的战地社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受到了好评。 1939年2月,由于东北挺进纵队干部队解散,铁流社成员分散到各机关部队去工作了。为了更好地联络社员和开展诗歌活动,《诗战线》这份诗刊应运而生。这份刊物从创刊到终刊共计出了20多期,后来由于敌人扫荡和部队实行精兵简政以及物资缺乏等原因, 1942年不得不停刊。

在《诗战线》周围聚集的诗人集体是很庞大的。据钱丹辉回忆,当时给《诗战线》写稿的人有: “铁流社最初的成员叶正煊、邓康、郑成武;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田间、邵子南、周巍峙、史轮、曼晴、方冰;军区抗敌剧社的方壁;我们一分区的魏巍、陈布洛、柳杞、彭彭、瞿世俊、邹明、王子展、罗拉、范源、于六洲、李剑明、高粮、马汉三;三分区的邢野、陈陇、韩劲草。”[9]铁流社为晋察冀诗歌运动的开展增添了雄厚的力量。 魏巍同志在1939年12月调到分区政治部工作后,开始和钱丹辉共同领导铁流社。他们不仅写街头诗、墙头诗,出版诗歌刊物,举办朗诵诗运动,而且还翻译一些如马雅可夫斯基的名作,印制艾青、田间等已经出名的诗人的作品。和战地社一样,铁流社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如魏巍。他在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八路军, 1938年底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 1939年1月随八路军总部前线记者团第一组到达晋察冀边区,从此真正“走向了党,走向了人民,走向了生活,走向了诗”[10],于1939年底开始成为铁流社的骨干。他的诗作产生于激烈的战斗环境中,表达了一种爱国人民拥护党的热情,并且语言自由,结构精巧,如《高粱长起来吧》、《游击队的夜》、《月夜短曲》、《蝈蝈,你喊起他们吧》等,而写于1942年6月的长诗《黎明风景》还获得了鲁迅文艺奖金。铁流社另一个著名诗人是钱丹辉,他是铁流社的坚强领导,于1939年曾经独立领导《诗战线》的编辑工作。他的抒情诗和叙事诗都很有特色,不仅在解放区的刊物上发表,而且在胡风主持的《七月》杂志上也有发表,诸如《担架队》、《夏收》、《汉奸》、《红羊角》等都很有代表性。但由于他长期做着宣传与新闻等本职工作,所以诗歌创作不是那么繁盛。此外,战地社的邓康、郑成武等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其他新诗诗人群体

除了以上两大诗歌团体外,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群体推动了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的发展,包括:一是八路军中的诗人群体,一是记者诗人群体。他们属于“诗的游击队”,“他们有自己军事、行政、文化方面的本职工作,又在艰苦而快乐的本职工作中激发着诗的灵感,写下数不清的异彩纷呈的诗作”[2]114。

八路军中的诗人有流笳、鲁藜、陈陇、徐明、远千里、周奋、章长石、商展思等,而记者诗人中的代表有陈辉、林采、蔡其矫、孙犁、王炜等。 以下笔者着重介绍鲁藜和陈辉:

首先,鲁藜原本是“七月诗人”(因聚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围而得名)中的一员,1936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38年7月抵达延安“抗大”学习,参加了山脉文学社,写出《延安散歌》40 多首,“经担任老师的李又然推荐,寄给《七月》,于1939年12月选出10首发表,用了‘鲁藜’ 的笔名。”[11]594由此鲁藜成为“延安诗人”群体中的“七月诗人”,同时又是“七月诗人”群体中的“延安诗人”。后来鲁藜参加了八路军总政前线第五小组奔赴晋察冀边区,于是又成为“晋察冀诗人”群体中的一员。他于1942年返回延安参加文艺整风学习,再次回归“延安诗人”群体,可谓经历丰富。在晋察冀边区的两年半的时间里,鲁藜经常工作在部队中,期间创作出短诗40多首,其中《夜行曲》、《胜利归来》、《无声的语言》、《春在北方》、《五壮士歌》、《夜葬》、《战争与母亲》等[12]198-199都是在这一时期所作,成为描写晋察冀边区战斗风貌和生活的一些代表性诗歌。

其次,每一个讲到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的人都会提到陈辉,这不仅是因为他诗写得好,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位抗日烈士。陈辉于1939年由延安来晋察冀边区,担任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他的诗作精致,艺术性较高,如《姑娘》一诗精致地表现了一个羞涩的对爱情执着的姑娘不顾儿女情长而支持心上人上前线打仗的故事;而更具代表性的长诗《为祖国而歌》则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而歌的形象。 陈辉擅长用场景式的描写和形容(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语)来揭示深刻的道理或渲染艺术的意境,情感的抒发很有节制,因此他的诗才会得到历来新诗史家们的重视。

5 旧体诗诗社—— 燕赵诗社

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中不仅有新诗社团和诗人活动,而且也有旧体诗社团的加入,这就是燕赵诗社。1943年1月15日至21日燕赵诗社成立。燕赵诗社的成立吸引了一大批不擅长作新诗或不太喜欢新诗而仍然钟情于旧体诗的诗人和读者。“聂荣臻、吕正操、邓拓、宋劭文、皓青、于力、张苏等作为发起人”,后有“成仿吾,刘仁(女)、马致远、张临晓、曲凤章、田间、沙可夫、王承周、刘子容、段良弼、魏孔音”[13]等加入。 燕赵诗社推动了旧体诗与抗战的结合,和延安的“怀安诗社”以及华中新四军的“湖海艺文社”一起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大旧体诗诗社。 燕赵诗社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大约只持续了半年,“1943年5月后,由于社员的分散,更由于整个文艺战线形势的变化,它便偃旗息鼓了”[2]。 但是,燕赵诗社作为晋察冀边区一支重要的旧体诗力量,确实为抗战文艺写下了重要一笔,同时也贡献了像邓拓等一批优秀的旧体诗诗人,也留下了很多带有深厚历史感的诗作。

6 结 语

抗战时期,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战地社、铁流社、燕赵诗社等诗歌团体,以及这些社团之外的其他诗人群体,他们以街头诗等作为运动形式,广泛参与,积极创作,有力地推动了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的发展,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晋察冀边区诗人的战斗风貌和昂扬斗志使我们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产生的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可供研究的历史信息,对晋察冀边区诗歌运动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1]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王剑清, 冯健男.晋察冀文艺史[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9.

[3]史塔.关于街头诗[N].抗敌报, 1938-10-26.

[4]西北战地服务团[G]∥胡采.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 文学运动· 理论编: 第1卷.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2.

[5]边区文协战歌社,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街头诗运动宣言[N].新中华报,1938-8-10.

[6]曼晴.春风杨柳万千条—— 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G]∥新文学史料(第5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闻一多.时代的鼓手—— 读田间的诗[N].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 1943-11-13.

[8]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

[9]丹辉.晋察冀诗歌战线的一支轻骑兵—— 记抗日战争时期的铁流社[G]∥刘增杰, 赵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中).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3.

[10]魏巍.黎明风景后记[G]∥黎明风景.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1]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 1949) [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王玉树, 刘颖西.鲁藜创作系年表(1935— 1989) [G]∥王玉树.鲁藜研究文粹.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燕赵诗社成立经过[N].晋察冀日报, 1943-2-5.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战地诗社
诗社撷英
战地女豪杰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战地玫瑰”养成记
战地黄花
阿曼达:一个战地女记者的以德报怨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