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蚕业回顾与发展对策

2013-08-15张义方王小平王雷义黎文平贺才厚

中国蚕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业蚕茧

张义方 王小平 余 颉 王雷义 黎文平 贺才厚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陕西安康 725019)

安康蚕业发展历史悠久。据紫阳县志记载:远在西周(公元前771年),即“盛产桑、蚕、麻、棕、漆、茶”;清康熙、乾隆年间视兴桑养蚕为“富民之道、立国之本”,兴桑养蚕有了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安康蚕业逐步形成了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制衣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蚕业已成为安康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如何保持蚕业稳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蚕业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我们试在回顾安康蚕业发展历程、分析蚕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稳定安康蚕业发展的对策,供同仁商榷。

1 安康蚕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 蚕业发展历程

1.1.1 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8年)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因势利导,广大农民兴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兴桑养蚕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桑园面积扩大到2170 hm2,蚕茧产量达到855 t,分别比1949年增长196%和300%。

1.1.2 停滞发展阶段(1959—1963年) 受“三年自然灾害”和“浮夸风”的影响,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下降了50%,兴桑养蚕严重倒退。

1.1.3 逐步发展阶段(1964—1967年) 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克服“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调整一些过左政策,在《大规模发展蚕桑生产的决策》的政策号召下,蚕桑生产形成了迅猛发展势头,全地区15个区、130个公社、1452个大队,开展了“万盒蚕茧丰产方”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桑园面积猛增到10410 hm2,蚕茧产量达到945 t。

1.1.4 缓慢增长阶段(1968—1978年) 受“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害,安康蚕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时冷时热、时搞时停的状态,桑园面积徘徊在4500~6500 hm2之间,由于大量桑树处在盛产期,养蚕量和蚕茧产量仍在缓慢增长,发种量达到52231盒,蚕茧产量达到1228 t,蚕茧产量比1967年增长30%。

1.1.5 迅速发展阶段(1978—199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康蚕业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迅速、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中共安康地委把蚕桑列为多种经营的五大骨干项目之一,并多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若干政策规定》,制定蚕桑奋斗目标、蚕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并向广大干部群众发出“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蚕茧产量翻番”、“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效益”的号召,安康行署还多方筹措资金,奖励和扶持蚕桑生产,蚕桑生产步入到最好的发展时期;至1998年,桑园面积增加到16850 hm2、发种量38.4万盒、蚕茧产量1.18万t、农民养蚕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为1949年的46.3倍和55.0倍。

1.1.6 起伏发展阶段(1999—2011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臻完善,蚕桑生产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对茧丝绸供需的影响日益明显,导致蚕茧价格起伏频繁,波动周期缩短,直接影响到养蚕发种量的平稳发展。1999—2005年,桑园面积徘徊在18000~20600 hm2之间,发种量35万盒左右,蚕茧产量1.2万t。2006年在安康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加之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对安康蚕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连续3年发种量超过50万盒,2007年更是达到了发种量57.12万盒、蚕茧产量2.04万t的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务经济迅速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外向型经济的茧丝绸行业受到严峻冲击,发种量迅速下滑,至2011年时,虽然桑园面积仍有4.66万hm2,但发种量仅为31.6万盒,蚕茧产量1.10万t,由于桑园地膜洋芋、桑枝食用菌等种植技术的应用,农民养蚕综合收入仍达到了5亿元以上。

1.2 科技进步情况

1.2.1 桑树品种日益丰富 1956年起,蚕桑技术推广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了荷叶白、桐乡青等桑树优良品种,桑叶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安康蚕业科技工作者加大地方桑树品种的选拔力度,选育出大坪一号、泉桑一号、红岩白皮等优良地方桑树新品种,促进了蚕业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起,又引进栽培以“陕桑305”为主的多倍体桑树品种,每667 m2桑园产叶量达到2000kg以上[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推动了桑园面积的扩大。

1.2.2 家蚕品种逐年更新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应用二化性蚕品种,逐步淘汰了一化性“土蚕种”,至1956年基本实现了蚕品种良种化。随后的近30年间,先后推广了华8×瀛翰、华9×瀛翰、华10×瀛文、新9×西湖、华苏×东日等蚕品种;1985年起以菁松×皓月、春·蕾×镇·珠、陕蚕系列蚕品种为主;1997年起引进推广浙蕾 ×春晓、871×872、873×874、秋丰×白玉等蚕品种。每一次新蚕品种的应用都为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 蚕业技术不断革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康蚕业科技迅速发展。1979年起推广应用简易养蚕技术,使单盒蚕茧产量增加了4.3kg;1997年石泉县“三三制”养蚕试验获得成功,为蚕业合理布局发挥了显著作用。1988年全面推广应用锯桩芽接技术,改造老劣桑树,收到了良好效果;1997年应用省力化蚕台育技术,节省劳动力、投资以及养蚕工时50%以上[2],深受蚕农欢迎。2000年以后,安康先后开展了优良蔟具应用、简易芽接、简易高效养蚕、蚕病综合防治、密植桑园栽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安康蚕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单盒蚕茧产量达到35kg,比1978年提高了近1倍。蚕业效益不断增长,而且推动了种桑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了贸工农的协调发展。

1.3 蚕业现状

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康蚕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有22万户农户进行栽桑养蚕生产,投产桑园3.35万hm2,发放蚕种31.6万盒,全市有8个蚕桑主产县(区)达到国家蚕桑基地县标准;蚕桑科研、教学、推广等服务体系健全;蚕种生产场4家,生产能力达到70万盒;收烘茧站440家,收烘能力2万t以上;缫丝厂9家,白厂丝生产能力2000 t。蚕业在安康农村经济中的辐射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从业人员之多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养蚕零星分散 生产水平不高

户均经营规模过小,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全市虽有22万户养蚕户,但桑园多为“四边桑”和零星桑,集中连片的密植桑园相对较少,户均养蚕不足1.5盒蚕种,养蚕收入不到20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很小,很难成为家庭主业,桑园机械化、养蚕省力化等技术革新缓慢,市场稍有波动,就会出现弃养或抛荒的现象。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养蚕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老龄化、妇女化、高耗低效现象突出,“技术、劳力、设施”三缺问题凸现,生产水平提高难度加大。

2.2 保障机制不完善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一方面,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栽桑养蚕的利益,茧丝企业在市场好时,哄抢鲜茧,遇到市场疲软时,压级压价,使蚕农雪上加霜,养蚕收入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茧丝企业与蚕农联系不密切,利益分配失衡,蚕农享受不到茧丝市场好转期间的利益成果,导致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

2.3 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服务网络亟待加强

蚕业科技研发和技术示范经费严重不足,技术推广部门只有维持经费,没有技术推广和业务开展的经费,先进实用的技术和品种转化慢。同时,虽有技术服务网络框架,但蚕业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不足,且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科技服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2.4 管理体制不顺 产业化发展受阻

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机制不够成熟,蚕茧生产、收烘、加工及贸易等环节严重脱节。蚕茧收购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仍然实行划区收购。资源配置不合理,蚕业发展不能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资源利用率低 蚕业综合效益不高

蚕桑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得到了蚕业生产部门的重视,但是蚕沙、桑椹、蚕蛹的利用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桑枝食用菌、桑园立体种植以及桑园养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开发,蚕业综合经济效益低。

3 发展对策

安康市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具有水、热同步的特点,为桑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优质蚕茧生产的区域之一。同时,安康市又是承接东部地区蚕业转移的优势区域,具有发展蚕业生产的优势基础。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蚕业发展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蚕农为本、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培育蚕桑生产大村大户,开发蚕桑资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实现安康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1 培育强村大户 提高蚕业技术水平

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蚕桑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逐步把桑园、蚕室等蚕桑生产要素集中到善经营、懂技术的农户中,优先鼓励和支持蚕桑大户,建设标准化蚕室、改造养蚕设施,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加大蚕桑技术人才引进和当地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依托市内高校和蚕桑高级专业人才,分期分批地对各级蚕桑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建立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蚕桑技术干部队伍。在蚕业技术普及上,坚持以村组干部、养蚕大户为重点,力争每年培训蚕农5万人(次)以上,使每户养蚕户有1人掌握养蚕实用技术,每个重点村有2~3名技术员,每个乡(镇)有3~5名技术骨干。在蚕桑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上,突出标准化、省力化,大力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简易蚕台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达到省工、低耗、高效的目的。

3.2 完善保障机制 降低蚕业发展风险

建立蚕业发展储备基金,降低经营风险。由政府部门牵头,蚕桑主管部门负责,从茧丝绸流通环节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蚕业发展风险储备金的同时,把栽桑养蚕纳入到“三农”保险范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蚕农的风险。并且,鼓励和支持蚕农组建和加入蚕桑专业合作社或蚕桑协会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方式,推行订单农业,密切蚕农与企业、蚕农与市场的联系,改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方式,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蚕农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蚕农也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以此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和信心。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蚕业发展注入活力

资金投入是蚕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将蚕种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范畴,积极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广大蚕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小水利建设等支农项目和投资,适当向蚕业基地集中和倾斜,重点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推广、连片高效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养蚕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还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利润返还、积分奖励等多种形式,奖励和扶持蚕桑生产,为蚕桑生产输入新鲜血液。

3.4 放开蚕茧收购市场 增强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安康市的蚕茧市场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划区供应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严重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进而制约着蚕业的进一步发展。广西、浙江、山东等蚕区生产实践足以证明[3]:放开蚕茧收购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不但保护了蚕农的利益,提高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而且对企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应下决心打破现行鲜茧划区收购的限制,放开鲜茧收购市场,全面引入蚕茧收购竞争机制,准许有蚕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跨区域收烘蚕茧,让农民真正得到市场好转所带来的实惠,推动安康蚕业的健康发展。

3.5 开展综合利用 提高蚕业比较效益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多级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在桑树生长间隙套种地膜洋芋、蔬菜等矮秆作物;在桑树生长期进行桑园养殖(如养鸡、养兔等);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制造有机肥;利用桑叶生产药品和饮品。充分利用蚕蛹、蚕蛾、下脚茧等资源,开发蚕蛹蛋白、蚕蛹油、雄蛾保健酒以及蚕丝被等产品。同时,结合乡村游和农家乐的逐步发展,以弘扬蚕业文化为主题,在交通便利的城镇周边地区,发展旅游观光蚕业,介绍蚕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动手采桑养蚕,观赏手工缫丝和纺织工艺,品尝桑椹、桑叶茶、蚕蛹等特色饮品和食品,为蚕业发展赋予新的文化底蕴,有效地拓宽蚕业发展领域,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蚕业整体效益。

[1]张义方,王富炳,王小平,等.多倍体桑树品种在秦巴山区选拔研究初报[J].北方蚕业,1999,20(1):11.

[2]曹席轶.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内容介绍[J].北方蚕业,1995,16(4):22-24.

[3]胡必利,陈正余,王富炳.安康市“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0,(6):181-184.

猜你喜欢

蚕农蚕业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