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订问题研究
2013-08-15黄福珠臧韶辉
郭 波 黄福珠 臧韶辉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浙江舟山 316000)
2009年,《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1]正式批复,为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带动宁波、舟山两市经济发展、壮大相关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2],宁波-舟山港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变化,为带动港口城市发展,推进海洋经济,打造舟山群岛新区,适应腹地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指导港口健康持续发展,两市政府联合宁波-舟山港管委会[3]决定对原规划进行修订。
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根本。在本轮规划修编过程中,如何实现港口规划与国家战略规划及其他规划的有效衔接,如何处理产业项目按照规划布局集聚发展及与周边港口错位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规划编制部门慎重处理,统筹解决。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港航工作实际经验,谈几点想法和建议,以期为规划修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一、宁波—舟山港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系
宁波—舟山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配套港口群的核心港口,其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和集装箱干线港定位,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的保障能力,近期舟山群岛新区可适当利用区域既有的金融、航运设施,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交易基地。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将继续推进港口一体化进程,利用丰富的岸线、海域、土地等资源,错位弥补上海港资源不足,实现能力互补,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建设大吨位、专业化泊位码头,完善铁矿石、原油、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
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是主枢纽港和核心港口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航运中心内部的分工协作方面。上海港应充分发挥现代金融、航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开展高端航运金融服务,借助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在航运中心中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宁波-舟山港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大宗物资物流基地、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和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的建设,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大宗物资运输的重要基地,侧重于储运、加工和中转,利用航运中心优势开展贸易,与上海港在功能上错位发展。同时,利用舟山新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规模化造船基地和全国性船舶交易中心,为航运中心的运输功能提供充分的硬件支持。
二、宁波、舟山港两港域及各港区之间的关系
宁波港域依托腹地资源和配套优势,凭借良好的深水条件、丰富的产业用地、完善的城市依托和便捷的集疏运条件,聚集了以镇海炼化、国电、宁波钢厂、台塑等一批重化工临港工业布局,相应配套建设了原油、铁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同时,北仑集装箱码头二、三期工程、穿山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北仑矿石码头、穿山中宅煤码头等主要公用码头建设,使宁波港集团跻身国内一流港口企业。宁波港域的先发优势明显,码头及临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未来除穿山、梅山和象山外,拓展空间有限,其资源环境的约束将主要表现为港口功能的调整,岸线资源的整合,码头公共服务水平及资源效益的提升。
舟山港域受海岛地缘的限制,港口岸线资源相对充裕,陆域空间相对狭小。受陆上通道制约,长期以来发展相对缓慢,凭借舟山群岛新区政策,后发优势明显。岛屿型港口的特点,更适于承担煤炭、原油、铁矿石、木材、粮油的水水中转和仓储;因缺少重化工业必要的依托条件及陆域空间,临港工业的表现形式多为修造船等海洋工程产业,产业选择空间有限。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舟山港域的特点,将大宗商品的储运、中转和加工作为大宗商品国际枢纽港的核心功能。未来,舟山港域可结合六横疏港高速、金塘第二通道、东海大桥等陆向通道拓展,密切与内陆的联系,通过合理围填海和开山,拓展港口陆域空间,优化水陆域资源配置,提升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能力的同时,发展先进船舶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海洋产业。港口开发建设中,应注意功能合理布局和资源集约化利用。
三、服务临港产业与发展中转储运的关系
临港产业广义上分为产业集聚区和临港重化工业两部分。对产业集聚区,应分析其产业类型、规模及水陆运输需求,着眼的是从园区到港口的整个物流体系的构建。对临港重化工业而言,关键是钢厂、电厂、炼化等工业的空间布局及合理规模。宁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会对产业集聚区和重化工业布局产生影响,产业调整应体现集聚、集约,体现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中转储运应关注公共码头及仓储设施的布局,以及综合性公共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公路、铁路、内河水运的综合配置,确保合理的岸线资源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本次规划修编,宁波港域、舟山港域对于临港产业服务、中转运输发展的具体分析如下:
宁波港域:将结合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对临港工业码头岸线及陆域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提高企业专用码头占用岸线的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专用码头提供社会化服务。结合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从优化资源利用角度,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发展中转储运,通过土地、岸线置换,拓展公共码头的发展空间,完善港区集疏运通道,提高既有公共码头的规模和服务水平,统筹临港产业和中转储运的协调发展。
舟山港域:作为海岛城市,岛屿多土地少,配套设施不完善。受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的制约,临港产业发展不可能走内陆“大耗能、大耗水、大耗地”的发展模式,需结合海岛特点,突出海岛优势,大力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第二产业,适合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等船舶工业。本轮修编中,舟山船舶工业将按照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要求,结合新区规划总体布局,坚持“资源集约、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本岛北部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六横北部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岱山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三大核心集聚区块,同时保留小干岛、盘峙岛、衢山岛、册子岛等岛屿的企业规模,其他岛屿原则上不再布局。
发展中转运输必须有优越的码头条件、必要的生产作业陆域、合理的运输组织模式。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大宗散货中转仓储运输宜布局在本岛北部、岙山岛、册子岛、外钓岛、六横岛、衢山岛、大小鱼山岛、凉潭岛、马迹山、鼠浪湖岛、黄泽山等岛屿,以煤炭、矿石、原油、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
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的港区发展思路问题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国际物流枢纽岛等“四岛一城”,舟山港口发展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原有舟山港口以承担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为主,具有运输功能单一、服务市场稳定的特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舟山港口发展需求。新区规划批复后,舟山港域港口的发展获得生机。国际物流枢纽岛、对外开放门户岛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舟山港口发展的理念,舟山亟待破除现有束缚,立足于国际物流的发展视角,深层次审视舟山港口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供给、各级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发展理念、思路和相关诉求,从本质上规划舟山港口的长远发展蓝图,结合新区发展布局“一体一圈五岛群”,有序推进、逐步实施。
舟山群岛特点是海岛多,贴近深水航道,自然条件好。但同时也存在海岛规模小、分布散,直接造成舟山部分建设项目布局零散,独自占岛开发,开发规模及布点远超出批复规划范畴,其中部分项目已投产运营多年,且运营效益良好,也有部分项目惨淡经营,面临退出。当前仍有大批项目未按规划布局实施,存在与规划不相符合的倾向,本轮规划修编,如何有效处理违规项目纳入规划,同时树立规划的严肃性已成为编制部门面临的问题之一。
五、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从典型港口城市的发展变迁中可以看出,城市的起源往往因港而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港城功能之间往往变得难以兼容,来自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岸线资源、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迫使城市与港口之间进行博弈和协调。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城市建设面貌,同时也为了确保港口发展空间、避免不必要的发展冲突,往往会选择“港城分离”,或者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择址建设新港,将原有的港区用地还给城市居民。
为促进港城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部《沿海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应坚持优化发展和协调发展,促进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岸线、海洋、土地资源利用的相互协调。把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要求深化港区布置方案研究,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
北仑港区位于宁波市的核心区,港城矛盾日益突出,炼化、修造船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占用了大量岸线及土地资源,消耗了过多的环境容量,并对公共码头作业区形成切割,不利于公共仓储服务的拓展。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明确在一定环境容量下的产业合理发展规模,对城市核心区的部分临港工业进行调整,如结合穿山南港区的开发建设,适当引导部分临港工业南移,借鉴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和天津海河沿岸开发的经验,以甬江城市化改造为契机,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置换出的土地及岸线用于发展内贸集装箱、游轮游艇等兼具城市和港口功能的清洁码头。提升公共码头岸线资源存量,利用腾退的土地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和货运枢纽,集中配置通道资源,缓解公路集疏运导致的港城矛盾。舟山群岛新区应结合正在编制的群岛新区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四岛一城”的空间发展方向及具体格局,统筹考虑城市核心组团、海洋经济发展和建港条件研究,立足于港城共荣,合理界定港口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力避可能出现的港城发展不和谐因素。
六、港口岸线资源的整合
宁波-舟山港岸线利用存在深水浅用、优线劣用、闲置不用、陆域和水域被移作他用、未规划却已利用等情况,对已建公用码头的公共服务拓展和岸线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宁波港域而言,岸线资源整合一方面体现为甬江港区生产岸线功能的逐步退出和中、浅水岸线资源的合理拓展,将适宜建设万吨级以下中小型码头的港口岸线纳入修订范围,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别产业对港口的运输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镇海、北仑港区调整部分老码头岸线功能调整和升级改造,通过建设专业化码头和整合港区作业货类,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发展港口现代物流、现代航运服务业。对于舟山而言,岸线资源整合体现为对油品、修造船等分散布点的规划控制,集中布置规模化的液体散货作业区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区,在规划资源容量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布点。
七、港口集疏运及支持保障系统
港口集疏运对港口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建设先后开展了《宁波-舟山港集疏运规划研究》、《宁波-舟山港综合集疏运网络规划》、《浙江沿海港口集疏运网络规划》等相关研究,本次修订将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提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议,结合杭甬运河改造、穿山疏港铁路、六横疏港高速等集疏运通道最新研究成果,深化港区疏港公路、铁路、疏港航道衔接方案,完善集疏运体系规划。同时,立足于码头合理能力的发挥,港口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对航道、锚地、支持保障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建设蛇移门航道、樱连门航道、东霍山锚地、五虎礁锚地等航道锚地配套项目的建设。
[1]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Z].交规划发〔2009〕163号.
[2]国务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Z].国函(2013)15号.
[3]交通运输部.关于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订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Z].厅规划便〔20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