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仁义之道 养浩然之气——读《孟子》

2013-08-15朱杰

黄埔 2013年4期
关键词:梁惠王仁政仁义

■ 朱杰

在先秦诸子当中,儒家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把肇始于周礼的思想发展形成为一套完备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学说,发轫于孔子,集大成于荀卿,而孟子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自幼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虽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后人,但家境早已没落,幼年丧父的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最早他的家住在墓地的边上,孟子就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后,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害,于是就把家迁徙到了市集。到了市集,因为住的地方靠近屠户,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猪宰羊的事。母亲认为集市的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又把家迁徙到了学校附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孟母三迁”。

因为家境贫寒,孟子家中靠母亲以织布为生。有一次,孟子因为贪玩,没有放学就跑回家了,母亲十分气愤,一怒将在手中快要织好的布割断了,借此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如果不能贯彻始终,就不能得到成果。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断机杼”。通过“三徙教”、“断机杼”的教育,孟子自幼就打下了深厚的学养基础。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于初成的孟子有三个字的评价“道既通”。“道既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道路通畅的意思,那么这里的“道”是什么呢?是儒学之道。“儒学之道既通”就是完整的融会贯通地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意思。在春秋末期,孔子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孔子觉得,始终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纵有“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弟子们学习的大都是些经世致用的学问,以便能够走上仕途。而孔子的思想却没有人能够继承。在孔子死后,儒家学说一分为八,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儒分八派”。孔门弟子有的游宦诸侯,有的独善归隐,甚至还有的以酬办婚丧嫁娶为业。与他们老师的思想和信念已相去甚远了。然而就在百余年后,孟轲成了孔子相隔时空的“知音”。这位授业于子思之徒的儒生,把孔子“仁”、“礼”、“德政”的思想继承了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把儒家推上了新的高峰。

《孟子》其书

早年的孟子也曾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诸侯王们推广自己的学说。从梁惠王到齐宣王,再到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二十余年间,孟子游说齐梁,奔走诸国,其结果与孔子惊人的相似。各国诸侯虽然都对这位先生礼遇有加,但对他施行“仁政”的学说却敬而远之。

游说诸侯无果的孟子晚年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著书立说,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将自己毕生的思想撰写出来,编辑成册,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孟子》。《孟子》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 娄”、“万 章”、“告 子”、“尽心”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共计近四万字。书中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阐释了孟子“性善”、“仁政”、“王道”等思想。

然而,《孟子》这部书并没有像其他儒家经典那样随着统治者的“尊儒”而兴隆起来。直到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始终是不高的,当时甚至有人写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来讽刺孟子。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南宋大儒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提取出来,合为“四书”,与“五经”并称。自此《孟子》终于成为儒家所必修的经典。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此后明初,《孟子》又几经禁止与删节,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却再没有被撼动。

一、从“仁义”到“仁政”——品读“梁惠王”篇

“梁惠王”是《孟子》的第一篇,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与各诸侯国国君的对话。孟子通过劝导国君施行仁政,借此阐发了他从“仁义”到“仁政”的思想主张。本篇从孟子与梁惠王的“义”与“利”之争开篇,率先阐发了“义”重于“利”的思想。“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面对梁惠王对于利益的诘问,孟子则以仁义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如果人人都“后义而先利”,轻公义而重私利,那么无论是谁都会因贪婪而不知满足,小到家,大到国,都会因此失去秩序而产生祸患。

有一次孟子问梁惠王:“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孟子紧接着又问:“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孟子用以“梃”杀人到以“刃”杀人,再到以“政”杀人,层层诱导,让国君明白,如果杀人是不对的,以“梃”、以“刃”与以“政”杀人又没有区别,那么以“政”杀人,因为国君的治理而使百姓蒙受灾难便也是不对的。作为一个人,不以“梃”、“刃”杀人则要奉行“仁义”,那么作为一国之君,不以“政”杀人就要施行“仁政”。

从“仁义”到“仁政”,孟子在答对的语言中逐步构建着他的“理想之国”。

二、养“浩然之气”——品读“公孙丑”篇

“公孙丑”是《孟子》的第二篇,主要记述的是孟子自己的发论和与其弟子公孙丑的对话。在本篇中孟子阐发了对于“人性”、“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思想主张。

说道“公孙丑”这篇,最为世人熟知的便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了。在孟子看来培养浩然之气,砥砺自己的人格是他所擅长的。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的回答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其实这种“浩然之气”从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一股正气。人因正直而养成正气,因秉持正义而无所畏惧。

三、“之谓大丈夫”——品读“藤文公”篇

《孟子·藤文公》主要记述了孟子与藤文公及其臣子和孟子与其弟子及时人的对话,活动的范围也大体不出藤国与邹地之境。在本章中,孟子与藤文公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占有一定的篇幅,从时间上也贯穿了藤文公从太子到国君的历程。在问答中,通过对“政事”、“治礼”等方面的解答,孟子阐释了其在“为君”、“为政”等方面上的思想主张。与藤君对答以外,本篇中更大的篇幅则是记述了孟子与其弟子及时人的对话和论辩。其中有很多的著名章节,如“许行”、“古之君子仕乎”等等,阐发了孟子“尊儒”、“为人”、“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主张。

“藤文公”篇中,最为著名的是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做到以上三条,孟子就认为这个人可以称得上“大丈夫”了。那么又何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呢?汉代的赵岐在《孟子注》中对这三条做出了经典的解释,“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不因富贵使自己的本心被迷惑而变得放荡随意;不因贫贱使自己的气节信念改变;不因武力的胁迫而挫败自己的志向。

四、“不孝有三”——品读“离娄”篇

《孟子·离娄》以论述上古炎黄起笔,通篇主要以孟子自我发论为主,表达了孟子“法先王”、“伦理”、“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在“法先王”方面,孟子列举了“尧”、“舜”至三代的明君贤政与“桀”、“纣”的暴政,提出“师文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等观点。

除了“法先王”的思想,“离娄”篇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伦理”的思想。孟子在本篇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论断。赵岐在《孟子注》中对于这段话的解释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孟子认为这三种不孝中,绝嗣无后最为重大。这种观点对于千百年来的华夏大地有着巨大的影响。正是这种以崇祖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成为儒家“亲亲”思想的外在体现,成为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维系“人”与“家”、“家”与“国”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

五、“以意逆志”——品读“万章”篇

《孟子·万章》主要以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咸丘蒙的对话和自己的发论为主,内容涉及“为士”、“伦理”、“贵民”、“制度”、“评书”、“交友”等诸多方面,犹以“评书”文学批评的思想最为重要。

在文学批评方面,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在阅读理解作品时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六、“舍生取义”——品读“告子”篇

“告子”是《孟子》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以孟子自我发论为主,夹杂与弟子、时人的对话构成全篇,提出的思想主张包括“仁义”、“性善”、“修养”、“选任”等。在本篇中,孟子论述了其价值观中最为核心的观点——“舍生取义”。

在“生”与“义”之间,“义”重于“生”。这一点在孟子的思想中是十分明显的。在本篇中,孟子首先以“鱼”和“熊掌”发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阐发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是一种道义上、思想上的坚持。在这个世间,对于任何一个生物,生命都是宝贵且唯一的,作为人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是,人是有道义、有思想的。虽然生命会渐渐随着时光而流逝,但人的道义与思想却是在世间永恒不灭的。所以,即使是在生命面前,孟子认为人们对自己所秉持的思想与信念也要有所坚持。

七、“民贵君轻”——品读“尽心”篇

“尽心”是《孟子》的最后一篇,也是名章佳句最为丰富的一篇。全篇与“告子”篇相同,以孟子自我发论及与弟子、时人的对话构成。篇中的名句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君子有三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除此以外,在本篇中孟子在政治上还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在这段论述中,孟子阐释了“民本”的思想,也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就必须重视百姓。

猜你喜欢

梁惠王仁政仁义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久假不归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