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家具的榫卯

2013-08-15郑最杰

绿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榫头古典家具榫卯

郑最杰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风之韵艺雕厂,福建 仙游351256)

1 引言

我国的古典家具发展时间长,形式多样丰富,在世界家具体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古人席地而坐,到床、屏、几、案,继而到南北朝时期的高型坐具,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全盛发展,我国古典家具源远流长。目前人们所说的古典家具,其一便是明清时期所制作的、原材料珍贵奇缺、从生产到设计皆精益求精的旧式家具,如红木家具,其二指的是传承明清的家具制作工艺,使用上好材料制作而成的仿明清家具。在我国的古代家具制作工艺当中,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做法,被称为“榫卯”。榫卯工艺是古代工匠基本的技能,也是工匠手艺高低、家具好坏的凭证之一。古典家具对于榫卯工艺的使用,尤为广泛,颇具代表性。本文以古典家具中明至清前期的家具为例子,进行家具榫卯工艺的浅析和探讨。

2 榫卯结构概述

2.1 榫卯的起源

木与木之间互相链接的结构形式依据木材的特点所创造的节点技术,即为榫卯。榫指的是构件中利用凹凸的方式和凸出部分相连接的部分,卯指构件中安榫头的孔眼。榫卯结构视为木作结构的核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是我国传统造物的精华。榫卯结构缘起新时器时代,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当中的原始居民所建造的杆栏建筑,便有这一结构的使用。历经多个朝代的研究和改进创新,榫卯结构几经变化,成为我国最早的具备科学的设计意义的语言。

2.2 榫卯结构对于古典家具的意义

榫卯结构的使用,使得我国的传统古典家具成为民族家具的文化典范。家具的结合处没有使用鳔胶、铁钉,但可在使用几百上千年后稳固如初,在人类的轻工制造史当中可谓奇迹。我国的家具结构体系,从宋到明开始不断改进和发展,到明代时期形成实用美观、合理精炼、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体系。明式家具从平面、横断面、纵面基本上都采用方才用料,进行装配组合之后形成的结构是四方体,不稳定,可变。各个结构能够如此具有科学原理、精准细致,有赖于对于榫卯工艺的极致运用。因此,明清家具之所以能够集大成,榫卯结构的确不凡。

3 明清古典家具的榫卯

明代到清朝前期的古典家具,在造型结构、榫卯构造、施材意味、装饰手法上,是具有比较一致的时代风格的家具样式。这个时期的家具在各个构件的交接上如同天成,正是由于那些相辅相成、互相避让的榫子和卯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达到上下左右精细斜、面面俱到而连接合理、工艺精确而扣合严密的成效,具有天衣无缝的妙处。

3.1 榫卯结构的特点

榫即为“凸”,卯即为“凹”,从存留下来的传统家具的实物上看,榫卯的形式可分为明榫、出头榫、暗榫这3种样式。在早期的明清古典家具中,可见由木建筑中大木梁架的结构演变而成的出头榫,榫子明显地出头于卯眼;明榫是将子打穿,榫子从眼中穿出并和外皮相齐平,可以看到榫头;较为考究的家具则多用暗榫,榫子不露在皮上,拼合位置只看得见接缝。各个榫卯的做法不尽相同,但都在家具当中起到形体构造之关节作用。榫卯有上百种形式,例如夹头榫、棕角榫、长短榫,等等。

3.2 榫卯结构的类别

3.2.1 面和线拼合

明清古典家具当中,面和线的拼合是为边框与板心、横竖材与板材的拼合,例如,家具的构件在连接上,凳椅桌案的面部结合、面子和腿足的结合、横竖材和角牙的结合等。其一,家具中边框和板心的拼合多体现在桌案面、凳椅面、柜门柜帮、绦环板等,使用攒边打槽装板的方法。这一造法从西周的青铜器可体现出来,所用的榫卯方式有格角榫、格肩榫、楔钉榫。将4根木框中2根大边出榫,2根进行抹头凿眼,在边角的抹合口位置切45°并进行格角,即为格角榫造法。格肩榫多用于圆角柜类型的木轴门,可将上下抹头与门边的丁字形相接。用来连接弧形的弯材进行精妙连接,则可采用楔钉榫,如圆形边框。这类榫卯的优点在于:板心是装入边框当中,能够将薄板当做厚板使用;木质板心在遭受热胀冷缩影响时家具的稳固性能够得到保证;可隐藏板心的截面。其二,横竖材和板材的拼合在此类家具中使用普遍,可用在腿足和面、面子牙子的结合上。

3.2.2 面和面拼合

幅面比较大的柜门柜帮、三板所围合的几类、罗汉床围子等,多使用面和面拼合的榫卯。当一块木板不够使用,则需多块木板拼接,或者家具的结构都使用平板进行围合。同时,由于板面厚度不尽相同,两个板之间所使用的榫卯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柜门柜帮、桌案面心的使用薄板材料,厚度在2cm左右,更薄的是为抽屉立墙所使用的板材。厚板结合有厚板和抹头拼合、厚平板拼合、厚板角结合这3种区分。为保证面板纵端断面木纹隐藏不外露且防止开裂起炸现象,在次面采取格角相交法拼拍抹头,例如罗汉床等;罗汉床的围子等架几案案面多出现厚平板拼合,一般使用栽榫进行两个板面的拼合,一个拼面进行竖方直榫头的栽制,另一个拼面进行相应槽口的栽制;厚板角结合的家具,一面造设燕尾状的断面榫子,一面对应开榫槽,两个板拍和之后,榫卯可全部隐藏,只显示一条合缝。

3.2.3 面和点拼合

面子和卡子花之间的结合,多运用面和点结合的方式。卡子花由矮老发展而来,具有连接面子和枨子进行承重,并具备装饰美化的效果。较为考究的桌椅板凳频繁使用卡子花,其雕饰各有特色,形状各异。

3.2.4 点结合的榫卯

家具当中的方圆材角结合、直材交叉结合,以及板条角结合,都可视为两线交于一点,这种情况下使用点结合的榫卯。例如,方圆材角在一个点结合的,有扶手与腿足的结合等,这和两个材料间丁字形相交的形式不同,它的结合是直材间在某个交点结合,一般使用闷榫。闷榫的做法为在材料的交点位置端点上切45°角,或者两材的尽端都出单银锭榫,或一端为一榫一端为银锭榫,使得材料两端扣合,扣合后只见相交的斜缝而不见榫卯。此外,板条角结合多使用揣揣榫或嵌夹造法。揣揣榫的做法比较考究,形式丰富多样,例如两板条角结合的正背面是为45°的格肩,且都均出三角形的榫头,采取相互插进的办法使两根榫都不外露;材料间交合在于正面格肩,背面则齐肩膀相交,横条上卯眼和竖材上榫子扣合。

3.2.5 线和线拼合

横竖材相结合,在古典家具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大到柜台的腿足和枨子间的结合,小到花牙子攒接等都属于横竖材相结合,即线和线的拼合。根据横竖材的数量差异,榫卯的使用也各有差异,一般分为圆材、方材在两材相接上所用的榫卯;裹角枨和腿足、四面平类家具中腿足和边抹、三根枨子之间的结合,使用三材相接的拼合办法,所用的榫卯有四面的平粽角榫、形如粽子的粽角榫等式样;使用四材相接进行攒边,例如桌案面、椅凳面,以及各个部位当中所使用的绦环;使用楔钉榫进行榫卯连接的弧形弯材接合,如香几、杌凳的圆形坐面边框等。

3.2.6 线和点拼合

牙条、枨子和卡子花的结合,多采用线和点拼合的办法。在有塑腰家具当中,卡子花起到上连接塑腰下端牙条,下连接腿足枨子的作用。卡子花和上下结构所使用的连接方法一般依据卡子花的形式而确定,包括上下栽榫或者本身上下出榫,或者使用铁棍贯穿连接等方法。

4 结语

根据社会学家的统计,社会成员和家具接触的时间占据人生的2/3以上,家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家具的制造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的家具是我国传统家具的典范,在我国的家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无比深厚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制作当中工艺精致、自然简约、宛如天成、配合精妙的榫卯结构是我国家具制作上特有的造物程式,是难以超越的典范,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1]于德华.浅谈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J].艺术与设计,2007(6).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榫头古典家具榫卯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带榫头装配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精细化模拟与优化
关于新会古典家具产业发展的专题性调查分析报告
浅谈齿距差异对榫齿载荷分配的影响
V2500-A5发动机LPC2.0和LPC2.3级转子叶片轴向位移探讨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榫卯》
二十年后收什么样的古典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