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球发球技术的研究
2013-08-15杜旸
杜 旸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2)
发球在网球运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在其技术体系中最难掌握的技术,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随着发球技术的不断提高, 以及高科技在训练和器材中的运用,发球时速越来越快,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采用了分类、归纳的方法对网球的发球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得出主要观点和结论,提高在网球的教学及训练中对发球技术环节的理性认识。
1 网球发球技术特征
1.1 发球技术特征
在网球的各种技术动作中, 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的影响与干扰、完全由自己完成的击球方法, 不同发球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球的速度、旋转、方向或角度、线路的长短等方面。 网球比赛中发球至少应该达到两个目标,即造成直接得分或为得分创造有利的进攻条件,所以发球的质量、攻击力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
网球的发球规则允许有二次发球机会。 第一发球失误不失分,这使发球一方处于极有利的地位,可以在第一次发球时发全力,增强发球的攻击性,而无所顾忌。 这也是网球比赛中力保发球局不能失误的原因。 在比赛中,发球方能否充分利用发球局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攻击接发球方,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环节。 所以,发球时体现发球技术的主动性、多样性、突然性和隐蔽性也就成为压制对方、掌握比赛主动权的关键技术。
2 技术分析
2.1 握拍与站位
采用大陆式握拍,也就是说食指指根和小鱼肌底连成一条直线,握在拍柄第一平面上,这种握拍手法有利于发出不同种类的球。 要求握拍手手腕放松,手腕约成170°角,非持拍手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持球,球放置于手指大半指处,让球拍与球接触于拍喉位置,以便抛球与引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站位时,前脚尖与网柱对齐,后脚与端线平行,两脚间的距离约与肩同宽,发球站位前的放松有利于集中大脑注意力,寻找自己在过去训练中已经形成的最佳动作节奏和细微动作的配合时间。
2.2 抛球
利用身体的协调用力,以肩为支点,直臂将球抛起,避免只用手指或手腕来完成抛球,抛出球的高度为一拍加一臂加20cm 左右,相对于人前后位置是落点在前脚尖30-50cm,相对于人左右位置是以人体正面为钟面,抛出的球应当在12 点的位置,不论是一发还是二发,抛出球的位置都应是固定的,使发球具有隐蔽性。 发出不同种类和落点的球,主要是通过手腕来作用.抛出的球不宜旋转,球出手后,目光应先集中在抛球点上,脸部应朝向抛球方向,直到挥拍击球前,非持拍手臂上伸且用力固定形成支撑轴,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
2.3 向后挥拍
向后挥拍有两种:一种是由下向后上引,另一种是由前向上向后引。 引拍时,手腕放松,充分拉伸胸部肌肉和前臂肌肉,引拍时不必过分强调搔背,因为挥拍击球前,肩部的向上向前用力致使拍头下降。 引拍结束时要求非持拍手臂、肩、持拍手臂大臂成一条直线。引拍结束到挥拍时尽量不要停顿时间过长, 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肌肉的弹性能。引拍的同时屈膝顶髋,屈膝的角度不宜过大,约为120°角,髋部的前顶有利于形成超越器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力量。
2.4 过渡
过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步并腿,这是大部分选手采用的一种过渡方式,其优点是利用重心的快速前移有利于增大发球的力量,其缺点是容易破坏人体的平衡, 影响发球的准确性, 上步时前脚向内转动。 另一种是不上步,即后脚不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助于发球的准确性,其缺点是力量稍差一些。
2.5 挥拍击球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可以认为发球动作是一个动力协调链.其用力顺序是: 从脚尖用力开始→髋部的转动→肩部转动→大臂→小臂内旋→手腕,完成挥拍击球。 在发球的动力链中,特别强调腿部向前上的用力蹬伸、髋和肩部的转动,有助于获得更大的角动量。 肘关节迅速上提,拍头自由下降,使前臂产生瞬间强大的扭力。 击球点在身体前与左脚尖成一条直线,球拍在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完成击球。
2.6 随挥
球拍击球后,先向前保持在身体一侧,最后才停留在另一侧.持拍手臂在体前划大弧,拍头快速下压,头稍后仰,腰背部肌肉紧张,左腿着地,右肩部充分前伸(以右手持拍发球为例),有助于增加线动量,右腿后抛,非持拍手臂抱腹,维持身体平衡,重心跟进准备下一个动作。
3 影响因素
3.1 抛球不稳
有研究表明,发球的好坏80%取决于抛球,抛球时手臂僵直,手部肌肉紧张,限制了手腕、手指的灵活性,没有靠手臂、手腕、手指的协调用力进行抛球,而是单靠手指的弹力进行抛球,容易产生抛球过低,或者使球离手后产生斜线向上, 抛在了身体的后面或是在身体的太前方。 抛球动作与向后挥臂的动作不能协调一致也易造成抛球不稳。
3.2 击球点不准
抛球不稳、抛球动作与持球手的后摆动作不协调、挥拍动作不正确时勉强击球,最容易造成击球点不准。击球点越高,击球的成功率越大,尤其对一些高速击球者来说,争取较高的击球点是保证击球成功的重要技术措施。 技术上要求下肢要充分向前上方蹬伸,躯干尽量伸展。身体腾空后重心上升到最高点,躯干垂直伸展的最大幅度时刻,挥拍手臂伸直并与拍把形成垂直地面的直线,大约在击球瞬间,从正面看,划一条直线刚好通过前支撑腿—躯干—上肢—球拍,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球机构。
3.3 击球动作不完整
凡是有随挥动作的发球方式,都要求动作完整,否则就会影响发球的效果。如大力平击发球,拍子击球之后没有经身体左侧挥向身后,而是将动作结束在左前方,这样不但发球无力,而且由于没有以肩为轴,单靠小臂向前挥击又突然停止下来,而严重损伤肘关节造成“网球肘”。 同时,因为拍子结束在身体左前方靠近身体处,重心势必留在两脚间或后脚上,于是殆误了随球上网的良机。对于各种旋转球,如果动作不完整就会影响球的旋转,达不到发球的有效目的。
3.4 击球时手臂用力不正确
在击球前瞬间, 有效的屈肘和抖腕动作能起到最后加速作用,但屈肘和抖腕幅度不宜太大,大幅度的屈肘和抖腕动作会使球的飞行路线改变,影响击球的准确性,尤其抖腕动作过大容易使球下网。在当前的网球发球的技术中,为加快球的旋转和变化,挥拍臂在击球瞬间的内旋动作已成为不可少技术环节。 运动员可充分使用躯干和肩、髋轴扭转发力击球时,都有明显的躯干和肩轴旋转动作,大幅度旋转动作必然使上肢和球拍运动方向出现偏差。 为消除这种动作方向上的偏差,可采用多环节链的相同动作达到这一目的。 在击球瞬间人体躯干和肩轴是向左侧转动的, 而挥拍臂的内旋动作与躯干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可消除击球瞬间人体转动对击球方向的影响。
3.5 发球节奏不协调
发球是一个复杂的全身配合动作。 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有目的的动作序列都必须是在规定时间和规定空间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动作节奏规定了整体动作中各个动作细节的准确开始时间与身体素质相适应的动作持续时间。 所以掌握好发球节奏,也成为了高质量发球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4.1 抛球的高度、落点是发球技术中关键环节之一,网球选手的一发、二发抛球的位置固定,不同种类的发球主要是通过手腕来完成的
4.2 发球中要突出腰和肩的转动,并掌握好节奏
4.3 增大发球速度的同时,强调发球的旋转变化和角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1]克林.网球如何发球[J].网球,2006(2):31-32.
[2]黄子麟.多变的发球技术[J].网球天地,2005(6):16-17.
[3]赵振平.快速多变的发球[J].网球天地,2005(3):23-24.
[4]赵振平.发球运动解析[J].网球天地,2004(9):46-50.
[5]严波涛.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10.
[6]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0-82.
[7]陶志翔.对网球发球体等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695-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