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3-08-15吕小黎

科技视界 2013年34期
关键词:长拳技击中国武术

吕小黎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0 前言

纵观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虽然有技击动作,但与实际搏击对抗相去甚远,实用性差,许多中国武术技击特性和价值无从展现,严重影响了武术未来发展。武术防身功能的淡化,降低了武术魅力。中国武术套路动作难易不均,千变万化,大学生对现行高校武术套路非常腻烦,毫无兴趣可言。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身、健体,喜欢它的攻防技击,更热衷于简单明了,攻防特点突出的泰拳、跆拳道之类风靡世界的技击项目。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武术课一般以初级长拳三路、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剑、五步拳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本文以初级长拳为蓝本,旨在大刀阔斧的对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进行创编,改变套路演练方式,增强实用性、趣味性。

笔者认为,高校武术要选择简短易学,具有代表技击性质的套路动作进行教学,并采取一些实用、速成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没有正式统一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的武术套路之前,应该将较为实用的泰拳、跆拳道、散打等世界各地的实用技术动作,例如肘击、膝顶,各种鞭腿、侧踹、正蹬腿、外摆腿和劈挂腿等内容融入到长拳套路里,它既可作为武术套路规定动作,又可以通过脚靶、手靶、沙袋进行实战对抗演练,做到打练结合,杜绝出现套路与实战相去甚远的怪象,从直观上解除学生对武术套路“花拳绣腿”的误解。

1 高校武术套路创编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武术套路已经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有人提出中国武术套路改名为“武术舞蹈”,主要原因是过于艺术化、舞蹈化,而起源于韩国的跆拳道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这对以武术套路为代表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极大挑战。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中国跆拳道道馆比武术的武馆办得热火得多,这个数值比更是达到了4:1,说明人们更喜欢风格泼辣、动作简练的跆拳道;在我国,同时开设了跆拳道课和武术课的高校里,70%以上的学校跆拳道选项课好于武术套路选项课,说明大学生都热衷于具有技击特征明显的武技,“有学者认为中国武术如果不改变现状,我们的孩子选择的对象是跆拳道而不是中国武术了”[1]。近些年由于一些国内外泰拳搏击节目引导,泰拳在我国也越来越受欢迎,一些大城市也陆陆续续组织了泰拳协会,开办了泰拳武馆,国内人们对于泰拳也逐渐的熟悉了起来,有些人甚至去泰国专门学习泰拳,这些对于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些武术相关机构和组织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力度,对我国武术做了大量宣传和报道,组织了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比赛,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影响力,与跆拳道和泰拳相比,这也是我国武术欠缺的地方。

创编一个完整套路,首先要进行动作组合的构思,搜集动作素材要考虑到以手、眼、身法、步为基础的各种套路技术动作。当然,套路必须讲究内在联系,要求起承转合,对立统一,只有衔接恰当,编排合理,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套路[2]。武术套路动作的变化寓于丰富的刚柔相济,动静适宜、起伏跌宕等运动形式和特点,要在编排中将这些对立与统一的技术动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根据大学生身体素质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结构原则,有机地连接形成科学统一的套路,才会使动作结构完整,一气呵成,富有韵律。我们加进来的泰拳散打跆拳道动作也应该尽量以长拳的拳理和技法来展示,达到相对统一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动作融入到一个套路里来,是否出现不伦不类的异化现象呢?“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在历经了千百年的文化苦旅后,中国武术不仅仅形成内容多样、种类繁多的技术体系,而且还形成了与技术体系相关联的文化体系,伴随内容的不断填充与丰富,其更多地汲取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性[3]。”我们对所收集的素材,必须加以提炼、消化、理解,最后成为完整的适合演练的套路。

2 高校武术套路创新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各类武术比赛中,艺术化、理想化、体操式的套路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愉悦感,很难看到技击明显的踢打摔拿的所谓实用性的技击动作,都是一些闪展腾挪,起伏跌宕只中看不中用的“花招”,所以要将技击特点明显的技击动作融入到武术的教学内容中,将练与打相结合,这样才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到武术的实用价值。

2.1 吸纳新的元素,将泰拳、散打、跆拳道等实用技能融入到长拳套路中,舍弃长拳部分过于艺术化的动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保留传统内涵,也要与现代搏击相融合。我们认为将泰拳的肘击、膝顶,散打或跆拳道中的侧踹、外摆腿、劈挂腿等实用的技击动作融入进长拳套路,将长拳里过于艺术化的动作去除,武术套路里就包含了很明显的攻防含义的基础性技击动作,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套路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也更有利于教师从容的将套路里的动作拿出来,进行踢靶、打靶训练,更有利于打练结合的实用性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创新后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有学者提出在武术教学中适当插入散打技术的教学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4],例如我们直接将散打等动作作为第二项内容加入到教学中,虽然这种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却无法真正地反映出打与练的真正联系,无法反映出武术技术上的真实面貌,导致了学生对武术的肤浅认识,觉得武术套路与散打技术毫不相关的两回事,认为套路是套路,散打是散打,干嘛要学习不实用的套路,而不直接学习散打呢?要知道,我们的套路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名族武技的关键,是融合了中华名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术,它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因此,不能放弃武术套路而直接学习散打,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攻防技击,还有修身养性和文化内涵。

2.2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演练武术套路方式可因人、因时、因地而改变,例如以类似于太极拳的柔和缓慢的方式演练长拳套路,这样可以体悟到世界不同风格的优秀拳种,还可以更好的达到修身养性、防身健身的效果

中国武术纷繁复杂,要想学完或基本学完各类门派武学是不可能的事,李连杰先生曾说学了将近四十年武术,但还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武术到底有多少。武术拳种有代表性的有长拳,太极拳,翻子拳,六合拳,形意拳,咏春拳,八极拳等。目前,中国武术拳种有约一百二十多种类,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技术构成,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拳种技术内涵,强调内与外的统一,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和修身养性。中国武术技术传承是以套路为核心,由许多基本动作元素组成,通过身法、步法、手法、眼法等组成不同技术动作组合,进而由动作组合形成武术的套路。中国的武术是在简单实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在一定场景中才能够使用的技法。

一次完整的长拳套路演练下来,脉搏次数可达150次/分左右,很多学生反映长拳练习过多时出现头晕眼花、胸闷等现象,渐渐失去对武术的兴趣,不愿意再继续下去,这可能是由于长拳的演练要求演练者做到: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迅静定、节奏鲜明,劲力要求顺达而有爆发力,在做冲拳、推掌、顶肘、弹腿、踹腿等动作时,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到动作的着力点。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宜沉”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容易造成供氧不足,而出现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运动的稳定性也遭到破坏,这时建议学生以类似于太极拳的方式演练长拳,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发劲完整,富有弹性[5],学生不但可以记住动作,还可以放松心情,降低运动强度;在学生精力充沛时可以以南拳或跆拳道刚劲有力的方式来演练长拳,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国内外优秀拳种带给我们的福利。

2.3 将中国气功中有利于调节身心的“静气功”融入到武术教学环节中,克服演练长拳所带来的浮躁情绪,提高武术套路的教学效果

气功与中医、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处,即意守丹田,对外界刺激的减弱,进入似醒非醒的境界,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6]。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

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呼吸深长,血气旺盛,肢体大脑得到充足供血供氧时的精神爽利感觉;“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7]。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些与武术套路演练所带来的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有着很好的互补性。通过自我与本能的融合、实现一种身体与心灵的融合,提升了生命的境界,是一种扩展到极近自然的养生运动[8],有效避免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给人们身心带来的巨大压力。大学生很容易在生活和就业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因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生活经验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调节机制,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在静气功练习中,通过打坐、静思训练引导学生去释放心灵压力,调节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平静淡然的对待问题态度,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发展。静气功中的吐纳、导引、行气、坐禅与风靡世界的瑜伽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人精神安宁、祥和、平静。因此,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添加相对平静的静气功或瑜伽,以达到动静皆宜,张弛有度,内外兼修,阴阳平衡之境界。

3 结束语

从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来看,基本上沿用上个世纪改编教材。虽然有部分内容引进近年较新内容,但科学性、系统性不够,影响大学生对武术的积极性,许多同学一开始选修武术课时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武术套路的过多花哨不适用的套路,加上难度大、不实用或没有对练内容,使同学们对武术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失去当初选择武术课的热情。高校的武术教师们只有大胆的进行改革创新,吸收引进世界各类武术技击精华,才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武术套路才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中华武术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壮大。

[1]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3).

[2]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

[4]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李德印.二十四太极拳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6]邱丕相.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透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

[7]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邱瑞瑯.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猜你喜欢

长拳技击中国武术
浅谈长拳发展的历史流变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129式太极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