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同性恋现象认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3-08-15尚金舟

科技视界 2013年22期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调查者

尚金舟

(佳木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1 当前大学生同性恋现象认知分析

大学生同性恋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现象,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并通过接触同性恋信息而发生身份认同的集中期。大学生同性恋者是个隐秘存在、人数不多但却不容忽视的群体。中国人民大学潘绥珉教授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其中男生占7.9%,女生占16%。时至今日,这个群体的数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大学生同性恋现象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既成事实。大学生群体充满理想主义同时兼具一定理性的个性气质决定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必将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能够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害怕让父母伤心,害怕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有更多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乐观勇敢。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自评中,虽然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是 “一个特殊但并没有危害性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别关注”,另有54%的被调查者则觉得他们“跟其他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很正常”,但是在被问及“您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普遍态度”时,仍然有高达58%的被调查者觉得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厌恶,排斥”的,仅有10%的被调查者认同社会的普遍态度是“宽容,表示理解”的。有些同性恋大学生表现出喜欢异性是为了掩饰自己同性恋取向,怕被身边同学知道后受到嘲笑、讥讽或是直接的人身攻击,有的还担心将来不能和异性结婚生子而遭受到父母家人的压力。如果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自身主体认为社会对他们是排斥的,那么这种悲观主义只能导致他们更为隐蔽的隔绝自己,将与社会的互动压缩至最低,随之而来的只能是更为深层的心理压抑和人格异化,而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

2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安全隐患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疾病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常常处于不相容的状态,这使他们经常地处于性的冲动追悔和苦恼的矛盾之中,正因为同性恋者接受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异性恋的主流文化,所以他们最共同弱点是自嘲、自贬、自病和自弱,他们心情压抑,心理困惑,行为隐蔽,不敢正视生活,直面人生。学者张北川根据多年来一直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跟踪调查,得出一组沉重的数据:因为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同样是因为歧视,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异性恋者的伤害,包括当面侮辱殴打敲诈等。这些焦虑和困惑使同性恋大学生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学习,个别人因此出现抑郁倾向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另外,由于校园里缺乏适时适度的性教育,很多年轻的同性恋者只能通过黄色网站等不良渠道涉猎相关知识,这也是同性恋者出现违法行为的重要诱因。大学生是将来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这一群体有主动要求心理辅导的同性恋者,也有有了心理困扰拒绝别人帮助的同性恋者,且成为同性恋可能是自愿的,可能是被迫的,或许还有其他。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在同志内部,他们要面临感情的追逐、面对外部环境,有来自家庭、道德伦理法律的诸多困扰。这类学生有主见,且自我封闭害怕被同学发现大学生一般都过着集体生活,对于同性恋大学生除了学习的使命外,不但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且要努力使同志间的恋情不被外界环境的压力而产生动摇,所以他们生活的很辛苦,如果同志间的情感不稳定且抵挡不住外界的压力,情绪很容易波动,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3 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行为层面,对于精神层面的内涵了解较少,对于同性恋行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将同性恋群体视为情感游戏者、道德败坏者或性病、艾滋病传播者,由此就本能地、情绪化地反感他们,并在道德上歧视他们。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整体的生存环境仍十分尴尬,来自家庭、社会、学校、道德、伦理、法律的诸多外在困扰使多数同性恋者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心理倾向,承受着压力和痛苦。每个人对自己性倾向的认识和认同都有一个过程,自我认同不足是导致许多同性恋者痛苦的内在因素。大多数的同性恋大学生生活在自我隐藏状态中,他们或是担心暴露性取向后受到歧视;或是希望找一位同性恋爱对象,但不敢或没有渠道去找;他们为未来能否结婚而焦虑,特别是独生子女同性恋者,担心将来不结婚要遭受来自家庭的沉重压力;部分同性恋者因为希望改变自身性取向却又无法改变而产生抑郁情绪;也有不少同性恋者偶然发生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性病、艾滋病而感到焦虑。这些困惑和焦虑使同性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受到极大影响,不少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作为高校辅导员我觉得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很令人担忧,所以做好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的。

4 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做好高校教育引导工作

开设专门的教育课堂,增强大学生健康的性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性取向。高校应加强健康的性文化宣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两性交往,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和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形成和谐完美的人格和人生观、道德观。

4.2 加强人文关怀积极融入到群体生活

由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内心较为脆弱,极易出现心理波动,辅导员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特殊生群体,其中应加强对同性恋学生群体的关怀与心理辅导,用辅导员的真挚和关怀使大学生同性恋者缓解压力,动员干部、党员、室友关心同性恋同学,不要使其孤立,通过与同学交流与参加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才能与特长使其融入到群体中来,令他们放松心态,慢慢的帮助当事人形成正确的自我信念。

4.3 增强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同性恋学生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问题出现心理困惑,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同性恋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高校辅导员老师与心理咨询教师应增强沟通协作,可通过观查聊天等方式,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排除心理压力,同时可借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取向引导。

[1]张超,吴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调查思考,2007(6).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Tony.大陆4000万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N].凤凰周刊,2004(9).

猜你喜欢

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调查者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中职生健康性取向教育不容忽视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