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中结构和地基基础作用关系
2013-08-15张国辉
张国辉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1 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高层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间共同作用,也就是计算分析时将高层建筑基础、上部结构看作一个统一整体结构。
1.1 上部结构和基础分析
在连接部位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变形应协调,用共同作用得到整个系统变形以及内力方法,这就被称为两者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在传统高层建筑设计中,基本只考虑基础间相互关系,忽略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间共同作用,因此,并不能完全真实得到高层建筑基础以及上部结构间结构受力情况。一般常用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种:一是把上部结构刚度当作无穷大,这不考虑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以及基础间共同作用关系,在计算方法不完善时代,这也是当时唯一的计算方法;二是将基础刚度考虑为无穷大,计算出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端反力,然后把这种反力加在基础上,考虑到基础间共同作用,不考虑上部结构影响,这种方法并不完整,但是由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其计算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直到当今,这种方法仍然在被广泛使用。
1.2 基础约束有限性影响
上部结构刚度是抗弯刚度、水平刚度以及竖向刚度综合表现。随着建筑的层数不断增加,抗弯刚度以及水平刚度在最初几层增加较快,继而迅速减缓并趋于稳定值;竖向刚度则不然,随建筑层数增加以某种规律变化,同样达到某一层时趋近一个稳定值。可知,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约束是一有限值,不是随建筑层数增加无限增加的。
1.3 基础共同作用影响
施工速度、施工方式和结构刚度关系非常密切,应考虑结构刚度形成方式。本层结构刚度对承受本层或后几层荷载无贡献称为滞后形成;整个结构荷载以及刚度是同时形成,也就是一次形成;本层结构刚度和本层荷载同时形成就是通层形成。它们对形成结构刚度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1.4 基础纵向弯曲影响
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制约作用,可以大大改善基础纵向弯曲程度,当结构刚度是一次形成时纵向弯曲大约是绝对柔性基础的1/10。但结构刚度一次形成过高的估计上部结构对基础制约,结构刚度通层形成纵向弯曲和实际情况比较一致。
1.5 柱荷载影响
在研究反力时,反力随层数增加持续向两端集中。同时,上部结构柱荷载也不是竖向楼层荷载机械叠加。伴随着层数增加,柱荷载逐渐向两端集中,边柱一直是加载,其值随层数增加发生变化。反力比柱荷载向两端集中效应显著。因为结构刚度有限性,这种集中效应仅仅体现为最初几层变化强烈,以后比较缓慢。上部结构中应力分布,还受结构刚度影响。在设计中必须对“共同作用”结果在底层边柱、边墙产生的次应力引起充分重视。
2 模型与土性变化影响
通过“共同作用”分析计算,选择合适模型是关键。“共同作用”计算结果同样受土性变化影响。当土弹性模量不大时,基础对土相对刚度比较大,变形就会比较均匀,反力则显得不理想,反力受相对刚度影响。这种分析是弹性分析结果,用于承载力相当大的硬土是和实际相符。承载力小的软黏土,箱基边缘反力会超过承载力,引起箱基两端产生塑性形变,使得土应力再次分布,产生相对均匀平缓反力。当采用线性弹性模型时,随着结构刚度不断增强,基底反力不断向端部、边集中,将不可避免使基底边缘发生过大反力。就会导致按此反力算得基础中点弯矩将比实测反力大数倍。当采用弹性模型时,即使对于绝对刚性基础,边缘反力也会比较缓和,和实际情况相符。当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时,就会使反力集中现象明显改善。
3 共同作用整体分析
常规方法和初等方法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考虑实际工程,上部结构刚度是渐渐形成的,粗略地把上部结构刚度看作无穷大是不合理的。此外,上部结构总有固定刚度,特别是对高层建筑来说,抛弃其刚度贡献所得到结果,和整个体系实际上发生共同作用过程差别很大,因此,应将上部结构以及基础看作一个完整体系来进行共同作用分析,这就是完全共同作用分析又称整体分析方法,简称共同作用方法。
3.1 边界元法
边界元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一种新数值分析方法。它和有限元相比,不是用在物体内部进行单元划分,只是在物体边界上进行有限元离散。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节点数目,使运算速度得到增加,并且该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无限体和半无限体问题。由于边界元法对于非匀质体和非弹性问题分析较为困难。因此,在共同作用问题研究中,边界元应用在文克尔模型、双参数模型以及弹性半空间模型上。
3.2 解析法
该方法是利用弹性力学中解析进行共同作用分析。如在片筏基础共同作用分析中利用Bouss解析形成柔度矩阵;在桩土共同作用分析中应用Mind解析计算桩土体柔度矩阵等。由于这种方法利用弹性力学中解析,因此,只有进行离散处理,有利于计算机编制程序并且所需机时较少,才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4 结语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具有很强刚度,并且它与建筑基础同处于一个共同作用完整体系中,基础是民用以及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下方必须有足够承载力,能够承担上部建筑传递下来的荷载,其变形量又必须在允许范围内。
[1] 聂庆科,等.3栋相邻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基础-相互作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9):87-95.
[2] 何文明.软土基础结构设计原则.建筑设计管理,2012.(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