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文摘

2013-08-15本刊编辑部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非公有制自治区

内蒙古将以三大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5月26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内蒙古将以“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学习、培训、考察找到一条适合自治区各地区实际的科技创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影响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全区101个旗县(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也很不平衡,既有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旗县,也有财政收入刚过亿元的旗县,其中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下的达到53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级贫困县。总体来看,多数旗县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当前,内蒙古一些旗县的科技工作还很滞后,科技发展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和短板。

内蒙古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广东的经验和做法,找到独特的发展道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今年自治区将重点实施一批“富民强县”科技项目,开展“一县一业”科技示范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地方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深入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入园、科技政策入园、科技项目入园、科技人才入园和科技服务入园的“科技五入园”工作,提升各类园区基地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赤峰、和林格尔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加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色产业化基地、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其他专业园区建设,力争推动2~3个自治区级科技园区上升为国家级。旗县要依托主导产业发展,重点选择培育1~2个特色产业园区;盟市要组织、支持、督导旗县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自治区将在每个盟市选择3~5个基础较好的旗县,认定建设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成果转化、技能培训、新品种技术示范、小微企业孵化等服务。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年年都有进步,但与邻县横向比,就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全区平均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附加值低,缺少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三是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均收缩旗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人才大量外流,大中专学生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同时,县域经济产品科技含量低,对外开放程度也偏低。

四是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五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旗县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区平均水平。此外,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城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园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答记者问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主要是针对内蒙古幅员辽阔、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出来的。区内专家提出,以园区为载体引进优势企业与项目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令人欣慰的是,在引进优势企业与项目来壮大县域经济方面,内蒙古部分工业园区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已见到成效。

园区良好发展势头的形成,是自治区近年来精心打造的结果。针对内蒙古大企业不够多、不够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力不够,以及开发区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等问题,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此过程中,内蒙古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企业战略并构重组、优化企业成长环境等措施,着力培育了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

废酸再生(SAR)装置可以将丙烯腈、MMA装置产生的废液进行焚烧,再经过处理生产硫酸产品,具有热能利用率高、污染小等特点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采用加拿大CHEMETICS专利的废酸浓缩工艺,将MMA装置废酸中水质量分数从30%降低到15%,具有效率高、设备体积小、节省燃料、流程简洁适用等优点。再生炉是SAR装置再生炉系统的关键设备,该再生炉系统利用热力学原理,使丙烯腈装置硫铵液、MMA装置废酸等含硫废液充分燃烧和分解,同时使硫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2012年,全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由上年的19个增加到了40个。与此同时,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自治区积极推进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2010年,自治区研究制定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22个工业集中区、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产业带和配套服务体系。通过近两年的发展,2012年,内蒙古22个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195.36亿元,占西部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0.5%;实现营业收入6932.97亿元,占西部开发区(园区)的80.9%;实现税金320.23亿元,占西部开发区(园区)的60%。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工业集中区(园区)大多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各旗县,这些工业集中区,为内蒙古县域经济起飞提供了平台,也为内蒙古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契机。

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完善我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优惠政策,减轻有色金属非公有制企业的负担,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在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强化政府服务平台建设 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就要围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切实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和降低非公企业经营成本,营造以人为本的政务环境。

搭建法制服务平台。依法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财产及其权益。加快建设非公经济维权平台,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搭建信用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非公企业统计、会计、税收、金融等信息的收集制度,推进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建立和完善非公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企业征信平台,相应地完善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经营环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将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各类规划。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和经济运行等信息,为非公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创业辅导网络,积极开展创业辅导、企业诊断、管理咨询等服务。借助西博会、西洽会、广交会等平台,为非公企业提供展示、交易、交流、合作,优化公共服务环境。

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给予一定税收、信贷优惠和财政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强化高新区的技术服务功能,更多为非公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新产品试验等服务。在区外研发力量比较强的地区,探索采取“飞地”模式建立科研中心、技术实验室,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完善人才劳动力服务平台。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职业中介管理、劳务交流协作、政策法规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强化为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功能。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于内蒙古发展定位的论述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强调要打造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各盟市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成竹在胸。阿拉善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沙生植物,沙生植物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该盟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节水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加工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原料培育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种养加销一体化,形成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呼伦贝尔市把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着力点放在发挥特色优势上,瞄准新型工业,优先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做优“小食品、大产业”文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并依托中心城市为大型企业做好协作配套,发展专业化配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科学制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就业空间的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将撑起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脊梁。

(摘自《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出台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自治区金融办、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银监局、内蒙古证监局、内蒙古保监局日前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机构建设;加强适合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用好用足民贸民品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各银行业机构要进一步创新业务工具和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需求;要进一步发挥好资产管理公司专业的资产管理优势、信托公司的信托融资工具灵活优势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势;各银行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全区金融工作考评奖励”专项考核和“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综合考核”。

《意见》强调,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服务,加大培育上市公司工作力度,鼓励引导我区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建立自治区股权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并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要创新保险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保障;要进一步促进担保业发展,缓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继续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

(摘自《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民革内蒙古区委常委、内蒙古奥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凌云在谈到目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指出,应采取以下六项对策:

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上升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政府在降低这两类成本方面能施展的空间有限,但在降低物流税费等交易成本、资金成本和支持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提高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拓宽准入领域。应该从民间资本介入风险相对较低和需求较大的领域入手,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公路、铁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围绕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房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民办教育、医疗养老、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加工、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的比重。将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

鼓励全民创业。要加快实施一些更宽松、更具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蒙商文化,鼓励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创业,加大财税支持和减免税费力度,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从全区100 强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看,前4大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占100 强企业的三分之一,经营规模占60%。8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1%,企业竞争力不足,“破门”、“入门”的能力低。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本土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支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上的双跨越。

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以扩大蒙俄合作为重点,在统筹规划、合理推进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一套更有力度、更完善和相对具体的支持、引导政策体系。

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完善我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优惠政策,减轻有色金属非公有制企业的负担,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在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我区个体工商户30多年翻了近百倍

1988年,鄂尔多斯人张双旺带领20 名行政超编人员,靠政府给予的5万元起家,用3年时间建成当地年利润过千万元的两户企业之一;用4年时间建成国家中型一档企业;用10年时间实现了利润超亿元的骄人业绩;用25年时间创造了现在总资产达724亿元的伊泰集团。

伊泰集团的发展轨迹依稀可见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的缩影。

非公经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我区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据统计,1979年,全区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1135户个体工商户。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无论是市场主体量,还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的数据,到2012年末,12 盟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963446户,私营企业户达到142120户,外资企业1794户;2012年末,12 盟市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7.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9%,完成税收收入1602.0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38%;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520.8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4.90%和新增就业的95%以上。

纵观我区非公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壮大为占据“半壁江山”的过程,为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财政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内蒙古晨报》)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非公有制自治区
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执行力提升探析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
上半年陕西省非公经济占全省GDP比重52.4%
“两个健康”推动非公经济创新发展——大连“腾飞商苑”在厦门大学举办研修班
“两个健康”推动非公经济创新发展——大连“腾飞商苑”在厦门大学举办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