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伦理问题及对策
2013-08-15吴志能
吴志能,王 萍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329)
1 生态伦理概述
1.1 生态伦理内涵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生态环境或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上述关系所决定,人类为自己长远的存在、发展利益,必须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界形成一种和谐的同步发展关系;为达到上述目的,人类必须协调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这就是生态伦理的本质。
1.2 国内外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①“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万物同质同源;天道与人道相通不二;以追求和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②尊重生命万物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易学认为人不仅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应该尊重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维护万物的存在。列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1]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和合”表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2]。
西方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包括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两部分,其根本观念就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或其某部分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人类应当尊重、关怀、保护它们存在或生存的权利。具体而言,西方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有如下几点:自然界或其某部分有某种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们有其内在价值或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或价值决定了它们应当拥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为此,人类应当尊重、关怀、保护它们的存在、生存和发展。
由上文可以看出,东西方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冲淡了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导致了大量生态伦理问题的出现。
2 生态伦理问题及原因
2.1 生态伦理问题
2.1.1 人口非线性的增加导致“人口爆炸”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人口问题是其中的首要问题。目前,世界人口呈非线性急剧增长,“人口爆炸”的出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公元前6000年,全世界人口不超过1000万人;公元元年为2.5亿人;1600年为5亿人;1830年为10亿人;1930年为20亿人;1975年为40亿人;200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世界人口现状报告表明世界人口已突破67亿人;2011年10月,世界人口已达到了70亿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如按目前45年的人口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亿人,到2035年增长至106.4亿人,2080年达到212.8亿人,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千万亿的天文数字[3]。根据世界淡水资源和食物资源的调查估计,全球能养活人数极限为100亿人,而保持最佳生态环境的人口应控制在50亿人以内。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十分严峻[4]。
2.1.2 资源与能源危机
(1)淡水资源危机。覆盖地球表面70%的水中,只有2.53%是淡水,其中仅有10%的淡水能为人类所利用。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处于缺水状态[5],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一个无法获得安全的淡水,总人数超过10亿人。根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到2025年,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供水压力,到21世纪中叶,世界上3/4的人将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
(2)耕地资源危机。地球上可耕地仅占陆地表面积的8%。由于土地沙漠化和非农业化占地,全世界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耕地。2010年11月20日,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发布《低碳发展与土地复垦政策法律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掘、塌陷、压占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废弃的土地约达2亿亩,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全国土地复垦率仅为15%左右。这些被破坏的土地7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多数还是土地质量很好的基本农田。
(3)矿藏资源匮乏与能源短缺。从地球上主要矿物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速度来看,现在石油可开采剩余年数为40年,天然气为60年左右,银、铜、铅为30~40年。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能源中,90%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的发展,矿藏资源消耗量剧增,能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6]。
2.1.3 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是水污染。其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等。我国有58座城市的地表水严重污染,饮用水质下降,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带有数十种污染物质,甚至一些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导致了一些疾病和人体遗传物质突变。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为6000亿~7000亿t,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灌溉农田,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天然水体中的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由于水污染而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淡水渔场和海水养殖业也因水污染而使鱼的产量减少。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7]。
其次是大气污染。其污染源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意外灾害等。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颗粒物约5亿t,而且吸附着许多有毒有害的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大气污染及其形成的酸雨含有各种致病和致癌物质,使许多生物物种灭绝,对广大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8]。
2.1.4 生态平衡被破坏
(1)草场退化与森林锐减。全球森林占陆地的面积从工业革命前的55%减少到现在的25%。现在全球的森林消亡速度惊人,每年以1800~2000万hm2的速度减少,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足球场。根据专家的估计,由于林地面积不断萎缩,全球森林的吸碳能力比50年前减少了20%。全球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业采伐、农业扩张、采矿、人工林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森林火灾等。我国近20多年来的森林面积减少23.1%。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大约只有14%,不及世界平均覆盖率31%的一半[9]。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由于水涝灾害,全球每年有1/5的耕地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和数千万吨的肥料。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t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0万km2。全球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受沙漠化威胁的面积已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15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每年以5~7万km2的速度大幅度蔓延。我国土壤沙漠化问题也十分严峻,北方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3.4万km2,占我国北方地区面积的10%。
2.1.5 全球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随着近50年人类活动、工业生产所排出的CO2的增多,温室效应的加强,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据预测,2050年中国气温将升高1.2~2.3℃,海平面将上升20~60cm,届时我国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可能被淹没。全球变暖还可能降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据作物生态学家估计,正常温度每升高1℃,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就要降低10%[10]。
(2)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氟氯烃类化合物等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后使紫外线长驱直入,损伤人类的免疫系统,破坏农业生产,破坏海洋食物链,破坏微生物净化淡水的能力。南极的臭氧层空洞,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在一个世纪里就已被破坏了60%。
(3)生物多样性减少。近百年来,地球上的动植物遭到浩劫,在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消失,现在以每天100~200多种的速度在消失。我国有10多种珍稀动物已基本灭绝和2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所以全球物种加速灭绝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除上述全球问题以外,还有酸雨、垃圾成灾等许多生态问题。
2.1.6 各国在环境的利益和责任分担上的不平等加重了生态伦理问题
(1)在环境利益上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在能源的消费量上,据计算一个美国人每年的能源消费如果都换算成石油的话是7918kg,而一个中国人为684kg,一个印度人为270kg。即一个美国人消费能源量约是中国人的11.5倍,印度人的30倍。
(2)各国之间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公平。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获利多且污染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报告,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3/4来自发达国家,而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15%,其人均排放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从排放总量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占世界总量的1/4,是中国的两倍。按理美国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但是美国却对应对全球温暖化对策采取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11]。
2.2 生态伦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人口爆炸是导致世界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基本原因。近50多年来全球人口的大规模急剧增加,必然使粮食、土地、森林、淡水、能源等的消耗急剧增长,造成地球生态圈负荷的紧张,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工、农业的发展,必然加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气和粉尘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造成水土的污染,尤其是有毒化工废水和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和化工产品的大量应用,使农业变成“高投入,高产出”,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
(3)城市化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等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城市排出的各种大量气体和颗粒物,不仅使城市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增高,而且还使城市的云量、雾量和降雨量也都增高,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及排水设施,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态系统失调,影响到碳、氧等物质的循环。
(4)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科技也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当人们对科技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或将一些高新技术用于军事目的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如1945年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炸死了30多万人,受害总人数达50多万人,战后受核辐射影响而死亡的有3万多人。
上述原因仅仅是生态伦理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与支持这种发展模式的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树立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18]。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在清醒认识其原因的前提下,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一方面要正视面临的种种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树立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念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确立关于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念,认识到自然界是个有机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们对大自然的爱护,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爱护。现代生态科学表明,保护地球现有的动植物群落的完整、稳定,是保护地球上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能力,保证物种遗传资源的多样性,维护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整个地球上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人类只有保证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能生存和发展,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
3.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环境和资源问题,说到底是人口和经济发展问题。离开人口控制而就经济抓经济或就环境抓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人类必须控制自身的生产,实行少生、优生、优育的政策。
3.3 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
必须辩证的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其带来的弊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工具,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要强调“绿色科技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务必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把科学技术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下,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19]。
3.4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当抓好发展经济。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任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逐步消除贫困和愚昧,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当把生态平衡的保护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20]。
3.5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生态伦理意识
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广大公民不断提高生态伦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待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态度提高到道德的高度,来思考和对待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心,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自觉地规范自己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每个成员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3.6 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承担生态责任
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只有全世界通力合作,采取适当措施,才能克服这种危机。为此,国际官方和非官方组织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有关维护生态平衡的国际法规,以协调不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尽力减少人类社会各种活动对于生态平衡的不良影响。
国际组织应当在现有公约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公正的国际公约,并付诸实施。一方面,要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全球生态恶化的有区分的责任,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时,也要考虑各国不同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决不能用一把尺度来衡量。
[1]赵海月,王 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J].理论学刊,2010(194):73~77.
[2]蔡仕炳.从冲突到和谐——生态伦理学困境的超越[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8.
[3]王 岑,郭育丰.从生态伦理观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73~79.
[4]梅宗奇,周思国.自然辩证法教程[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韩京辑.生态伦理问题及对策[J].学术探讨,2010(4):172~173.
[5]陈永焦.浅谈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0(11):381~382.
[6]申 莉.谈谈大气污染来源与影响及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09(6):99.
[7]徐 娜.全球森林消失速度惊人[J].科学之友,2010(4):69.
[8]莱斯特·R·布朗.粮食危机毁灭全球文明[J].环球科学,2009(7):33~35.
[9]张秀军.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J].科学之友,2006(1):92~93.
[10]卢 风,肖 巍.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